摘要:豆瓣上有个小组,叫“讨好型人格治疗所”,里面很多人用“过度负责”描述自己的状态:
豆瓣上有个小组,叫“讨好型人格治疗所”,里面很多人用“过度负责”描述自己的状态:
有人说,同事要给孩子过生日,他会主动接过对方的工作,不惜加班到凌晨;
还有人说,自家孩子拉肚子发烧躺在床上,可邻居请她帮忙接送孩子,她二话不说就答应。
甚至还有人说,自己感冒胃痉挛痛经,身体虚弱不堪,还要操心别人请他帮看的论文里,是不是有数据错误。
这样的人,责任心很重,身边人会很放心地把事情交给他们。
可过度负责,也让他们活得很累。
很多人崩溃大哭,说自己快扛不下去了。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旦肩上的责任超出了能力范围,抑郁、内耗、自责就会扑面而来。
而那些真正清醒的人,早就放下了过度的责任心,将生活过得淡定从容。
有个叫@Away的网友分享过自己的经历:
他说,有一次,他负责的项目出现了问题。
他感到很愧疚,觉得自己多做一些,就能减少项目的损失。
于是,他不分白天黑夜地加班,即使累到住院,也在病床上对着电脑做方案、校对数据。
可最后,他却悲哀地发现,领导的不作为才是项目失败的关键,自己并不是那个举足轻重的人。
工作中,很多人像这位网友一样,拿着三千块的工资,却操着三千万的心。
明明自己的岗位是前台,却要帮同事做报表、给领导买咖啡、陪客户吃饭,甚至帮保洁搞卫生。
可承担太多,总会有力不从心的时候。
强烈的责任心仿佛是一把枷锁,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沉重不堪。
媒体人张泉灵曾在央视担任《东方时空》《新闻会客厅》等节目的主持人,是妥妥的“央视一姐”。
2008年,她刚刚顶着严重的高原反应,结束了在珠穆朗玛峰的采访报道,气都没歇一口,又亲赴汶川大地震现场,成为第一位深入灾区的女主播。
作为记者,她无疑是尽责的,但高强度的工作也让她的身体亮起了红灯。
2015年,张泉灵咳血不止,医生初步诊断为肺癌。
那一刻,她吓坏了。
从此,她离开央视,不再那么着急地赶路,不再接下一个又一个的采访任务。
当她放下身上过度的责任感时,她觉得整个人都松弛了,也活得更加通透。
她不无感慨地说:
其实你在工作中没那么重要,离了你世界一样转。
生活中,我们很多人有强烈的责任感,觉得自己要对身边所有的人和事负责。
于是就大包大揽,把各种任务强加在自己肩上。
最后不仅透支了自己的时间,也透支了自己的健康,把自己困在无尽的责任里,像个“囚徒”。
难怪古人会说:“万事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不是说负责不好,只是很多时候,过度负责反而会引来不必要的烦恼。
学会把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卸下,适当负责才是一种清醒的生存智慧。
网友@张丽俊分享过一个故事:
在一家公司里,眼看就要半年考核了,可部门的业绩还没有完成。
于是,很多管理者就撸起袖子,亲自下场干业务,恨不得替下属把活全部干完。
设计部主管小敏就认为,自己要对下属的结果负责。
因此她每天直接联系下属的客户,亲自询问客户需求,然后跳过下属调整设计稿,深夜还在帮下属重新修改设计方案。
这种“保姆型”管理者,看上去尽职尽责,可实际上是剥夺了下属的成长机会,让下属产生依赖和惰性。
甚至还会造成同事间的误会,不利于公司发展。
心理咨询师刘敏博士就说,一个过度负责的人,往往会把“我来”变成口头禅,产生“没我不行”的救世主情结。
可越是这样,越会透支自己的心力,很多时候还吃力不讨好。
记得有个朋友曾跟我抱怨,说自己每天早上六点就要起床为家人做早餐,还会把孩子的煎饼,细心地切成星星形状。
下班不管有多累,第一件事就是做饭,然后给孩子辅导作业。
直到全家都睡了,还要把家里的卫生搞了。
她说自己每天累得腰酸背痛,可老公竟然还说:
没有人在乎孩子的煎饼是不是小星星,没有人要求你一定要每天做饭,如果你不想做,那我们可以订外卖。
她承担了所有,却无人领情,根本原因就是,她的过度负责,让家人失去了成长的机会,没有体会到她的艰辛。
其实,很多时候,过度负责与其说是一种保护,不如说是一种越界。
你以为自己事事负责,别人就会感激。
殊不知,你累死累活承担一切,身边人却变得没有独立性、缺乏责任感、不通人情世故,变成了没有断奶的“巨婴”。
要知道,没有哪个人,能在别人的过度保护中学会独立和自信。
最终,你的过度负责,不仅帮不到别人,还会给自己带来焦虑的内心、熬坏的身体,以及巨大的失望。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调查显示,职场过度担责、家庭角色负荷超重,是引发抑郁症的主要因素。
过度负责的人事事操心,工作中总是主动揽下远超职责的任务,生活中总是事无巨细地为家人朋友安排一切。
即便自己已经疲惫不堪,也难以停下操心的脚步,以至于让自己的人生陷入困境,也给他人造成了困扰。
那么,我们要怎样放下这种不必要的责任感呢?给大家三点建议:
1.学会“偷懒”
谷歌工程师推行“20%时间规则”:
用80%的精力做核心工作,20%随便糊弄,结果效率反而更高。
偷懒,并不是真的懒,而是懂得高效利用时间,把精力用在刀刃上。
教育学家也建议,在家里女性要做个“60分妈妈”。
不要一天到晚盯着孩子,觉得不盯着就是不负责任。
其实你没事去健身、听音乐、看书,学会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孩子反而能学会自律。
不要把鸡毛蒜皮的事,都当作天大的事,遇事偷点懒,才能收获洒脱的自在人生。
2.分清责任
很多时候,我们会听身边人抱怨:“他老是不改,我能怎么办?”
其实,这时候你只需要问问自己:“我能帮他改吗?”
显然不能!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牛不喝水强按头”只会两败俱伤。
学会把别人的课题,还给别人。
别人的情绪,那是他的事;
别人的工作,那是他的事;
别人的选择,那是他的事。
这件事该是谁负责,就是谁负责,分得清“我的事”和“别人的事”。
不过度负责,随意插手别人的人生,是一个人最大的自律。
3.接纳自己
如果你去学习登山,教练会告诉你:
一旦队友摔倒,先确保自己的安全,再想着救人。
你可能会疑惑:“这不是自私吗?”
可如果你也摔下去了,岂不是更麻烦。
先照顾好自己,你才有能力真正帮助别人。
你不是超人,没必要替全世界扛责任。
过度负责的人,会对自己和他人要求严苛,总想着要把事情做到极致,仿佛有什么不足,都是自己的失职。
可凡事哪能十全十美呢?
学会接纳自己,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才能活出更好的人生。
作家亦舒曾说:
无论什么事,鞠躬尽瘁,均有限度,只能做到这样,如果还不够好,也只能作罢。
放弃完美主义情结,遇事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适度承担,不一肩挑,拎得清自己和他人的界限,对于别人不合理的求助,也要懂得拒绝。
这样你才能给自己的人生松绑,轻松上阵。
其实,真正的责任感,绝不是一味奉献,过度牺牲,而是懂得先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把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放在首位。
先爱自己,你才有能力去爱别人。
当你开始爱自己,这个世界便会开始爱你。
来源:破局者Brea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