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如今在成排的蓝色光伏板下,一簇簇青草随风摇曳,成群的羊只悠闲地穿梭其间,白色的羊群与黑蓝色的光伏板形成鲜明对比,共同绘制出一幅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在青海塔拉滩这片日照充足的荒漠上,中国科学家们原本只打算利用充沛的阳光建造一座大型光伏发电厂,解决能源问题。
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如今在成排的蓝色光伏板下,一簇簇青草随风摇曳,成群的羊只悠闲地穿梭其间,白色的羊群与黑蓝色的光伏板形成鲜明对比,共同绘制出一幅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光伏电站为何变成牧场?
塔拉滩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境内,是柴达木盆地东南边缘的一大片荒漠。这里气候干燥,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风沙肆虐,植被稀疏。如果站在塔拉滩上环顾四周,入眼的只有黄沙、碎石和稀疏的荒草,几乎看不到生命的痕迹。
塔拉滩虽然贫瘠,但它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充足的阳光资源。这里每年日照时间超过3000小时,几乎全年无云,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在寒冷的冬天,其他地方还在寻找温暖,而塔拉滩的阳光却依然充足。但这么长时间的光照,如果不能有效利用,那未免太浪费了。
于是在2012年,中国决定在这片荒漠上建设一座当时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站。对于能源紧缺的中国来说,光伏发电是一个清洁高效的选择。特别是随着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传统能源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寻找新能源已经成为迫切需求。
想想看,沙漠地区基本上是"无用之地",但恰恰因为日照充足,如果能在这里建设光伏电站,岂不是变废为宝?这正是科学家们的初衷。
但工程一开始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风沙。塔拉滩常年被风沙困扰,如果任由风沙肆虐,大量的沙尘会覆盖在光伏面板上,不仅会降低发电效率,还会加速设备的磨损。
怎么办呢?经过反复研究,项目组决定采用最古老但也最有效的方法——种草固沙。
他们在光伏板周围播撒了适合干旱环境生长的草种,希望通过增加植被覆盖率来减少风沙。起初,这些草种在强烈的阳光下很难存活,工程人员不得不时刻关注草地状况,定期浇水、降温。
但随着光伏板的安装完成,一个奇妙的现象出现了。光伏板为草地提供了天然的遮阳棚,减少了强烈阳光的直射,创造了适合草生长的微环境。同时,夜间温度降低时,空气中的水分会在相对凉爽的光伏板表面凝结成小水珠,滴落到草地上,形成了一种自然的"滴灌"系统。
此外,工作人员定期清洗光伏板时,用过的水也会流到地面,为草地提供额外的水分。就这样,在光伏板的保护下,草地开始茁壮成长,逐渐形成了大片的绿地。
这样一来,风沙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光伏发电站的运行效率也大大提高。一个最初只是为了解决技术难题的措施,意外地创造了一片绿洲。
然而,成功解决一个问题往往会带来另一个问题。随着草地的茂盛生长,工程人员面临着新的困境——草长得太快太高了!
草地如果生长过高,会遮挡光伏板,影响发电效率。但是人工割草的成本太高,而且工作量巨大。项目组一度陷入了两难境地:不割草会影响发电,割草又耗费人力物力。
就在这时,他们恰好听到周围牧民感叹天气干燥,草场难找。项目组灵机一动,为何不让羊来吃草,简直是一举两得。
于是,项目组开始邀请周边的牧民带着羊群来光伏站"工作"。羊群可以自由吃草,不仅能控制草的高度,还能通过羊粪为土地提供天然肥料。更妙的是,羊只会吃草的上部分,不会破坏草根,这样草地仍然能保持固沙的功能。
随着时间推移,项目组与当地牧民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不仅如此,他们还雇佣牧民参与光伏站的日常维护工作,如清洁光伏板、巡查设备等。许多原本生活困难的牧民因此有了稳定的额外收入来源。
而光伏发电站则因为有了牧民的加入,不仅解决了草场管理问题,还降低了运营成本。一个偶然的灵感,竟然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光伏+牧业"模式,实现了工业与农业的完美结合。
从荒漠到能源基地如今,塔拉滩光伏发电园区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之一。这个占地超过600平方公里的园区,年发电量可达100亿度以上,2022年更是创下了144亿度的惊人记录。
更令人惊叹的是,塔拉滩的电力不仅能满足当地需求,还能通过特高压输电技术传送到中东部地区。中国的特高压输电技术世界领先,能够将电力以极低的损耗率输送到数千公里外的地方。
去年夏天,当中东部多个省份因极端高温面临用电紧张时,正是西部地区的清洁能源,包括塔拉滩的光伏电力,缓解了用电危机。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虽然美国也有大型光伏发电站,但他们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因为缺乏类似的生态系统,他们的光伏站容易出现过热和火灾问题;二是由于缺乏高效的远距离输电技术,电力资源浪费率高达25%以上。
但需要注意的是,将羊群引入光伏发电区域虽然解决了草地管理问题,但也带来了潜在隐患。羊只可能会啃咬暴露在外的电缆线,这不仅会损坏设备,还可能导致电气故障甚至引发火灾。此外,好动的羊群有时会撞击支架底部或钻入设备下方,可能造成支架稳定性问题。
光伏板表面虽然坚固,但并非无法损坏。羊在追逐打闹时可能会踩踏或撞击低矮的光伏设备,长期下来会缩短设备使用寿命。羊粪虽然是很好的肥料,但若堆积在关键设备周围,可能会因发酵产生的热量和气体影响设备正常运行。
另外,季节性放牧管理也是挑战。在干旱季节,草场不足时羊群可能会过度啃食,破坏草根系统,反而加剧了防风固沙难题。而雨季时,土壤松软,羊蹄的踩踏可能会对地下电缆和基础设施造成不可预见的损害。
这些隐患需要光伏电站管理者认真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才能确保"光伏+牧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塔拉滩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最大的发现来自于意外,最好的解决方案可能是最简单自然的方法。这或许就是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机遇,在应对挑战中创造新模式。
曾经的荒漠,如今是能源基地;曾经的不毛之地,如今是牧民的乐园。这可能是中国最大的"乌龙事件",但也绝对是最美丽的乌龙。
参考资料:
《中国“大乌龙”事件:本想在荒漠建造电厂,却意外收获了一个牧场》甘肃工人报 2024-6-18
来源:百科密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