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老师就应该全英文授课吗?用母语上课就是没水平?

摘要:这或许是很多家长的心头疑惑。既然英语是一门外语,英语课上English-only似乎是“理所应当”的,而全英文授课也一定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最有效手段。然而,是否全英文授课就是衡量一个英语老师水平的核心标准吗?

“英语老师不就是应该全英文上课吗?”

这或许是很多家长的心头疑惑。既然英语是一门外语,英语课上English-only似乎是“理所应当”的,而全英文授课也一定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最有效手段。然而,是否全英文授课就是衡量一个英语老师水平的核心标准吗?

01

全英文授课,

外语教学“理想”场景

人们理想中的英语课堂应该是一个全英文授课的沉浸式语言学习环境。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教师以流利的英语进行教学,创造出一个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学生能够完全沉浸在母语式语言氛围中,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各种英语交流活动,提高英语语感和语言运用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模拟真实的语言使用场景,最大程度地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然习得英语。通过不断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学生可以逐渐提高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在沉浸式习得环境中,学生可以更好理解英语的语法结构和文化背景,学会运用英语进行思考和表达,并进一步提升跨文化交际水平。

然而,这种“理想”的课堂不仅要求教师具备高水平的英语能力,还需要他们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灵活应对课堂上的各种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但在现实环境中,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存在客观差异,全英文授课也必然面临一定的挑战。

一些地区相对缺乏足够的教学培训机会,教师的教学理念、英语能力难以达到全英文授课的标准。教师即便具备足够的英语水平,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环境也会直接影响全英文授课的教学效果。作为外语学习,课堂之外接触英语的机会有限,家庭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学生的英语基础与实际应用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可能在教学中面临学生理解困难、课堂互动不足等问题,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容易感到挫败并失去学习兴趣。

02

回避母语?

可理解性输入不可忽视

回到问题本身,英语教师是否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回避使用母语呢?如前所述,从“教”与“学”的现实情况来看,教师不可避免地会在英语课堂中或多或少使用母语。而从理论上讲,这个问题本身也具备较大的讨论空间。

Stephen D. Krashen

南加州大学荣休教授、语言教育家Stephen D. Krashen在二语习得领域提出过“可理解性输入理论”(Comprehensible Input)。该理论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如果语言输入无法被学习者顺利理解,非但无用,更会是一种“噪音”。同理,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老师的话语,那么教师再完美的课堂呈现都将是自说自话的表演,进而增加学生的学习成本。

比如在全英文教学中,学生不认识“Think”(思考/想)这个词,老师用英文解释为“Thinking is a kind of mental activity.”(“思考/想”是一种思维活动。)但是学生可能也不认识“mental”和“activity”的含义。作为具备一定母语理解能力的学生,本来只需要学习一个英文词,在这种情境下却又多出来两个生词,甚至会陷入用英文解释英文的死循环。

而在可理解性输入理论中,Krashen同时提出了“i+1”理论模型。该模型要求明确学习者当前的语言水平(即“i”)并为其提供略高于当前水平的学习内容(即“+1”),这样语言学习才会得到有效促进。

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提供足够的、能被学生理解的语言输入,如果学生难以直白理解语言含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母语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这些输入。同时,通过将母语与英语进行对比,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从而加深对英语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03

增强跨文化思维,
英语教师必备策略

由上可知,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选择取决于多重因素,包括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教学目标、课程难度、基本学情等。而利用母语辅助英语教学既是现实中难以避免的选择,也是英语非母语教师所具备的独特的跨文化语言优势

相比于只会一种语言的母语教师,英语非母语教师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跨文化经验,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需求。通过汉语和英语的对比,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的表达方式、逻辑思维以及文化差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习惯,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因此,英语教师不应该回避母语,而应该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并基于现实学情充分利用母语辅助英语教学,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提升语言素养,激发跨文化意识

教师增强跨文化教学能力的首要步骤是提升自身的语言知识素养和跨文化意识,包括对不同文化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文化现象背后“为什么”的深层探究。教师需要培养跨文化意识,包括对文化现象、习俗成因和历史演进的理解,从而提升跨文化交际的深层认知。同时,教师应通过融入教学共同体,如备课组、教研组以及跨学科、跨学校、跨国界的教学共同体,来互相借鉴与学习,提升语言知识素养。

浸润优秀文化,提升跨文化感知

教师需要从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感悟力三个方面着手,以更好地理解和传达文化知识。教师应通过学习与跨文化素养相关的学科知识,如人类学、社会学等,来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特点,收集和整理能够融入基础教育的优秀文化素材。这样的能力提升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精准选取适合课堂教学且能对外传播中国形象的文化元素,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在世界舞台上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情感。

培养数字素养,增强跨文化能力

在数字化时代,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文化融入教学方式。教师需要捕捉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的文化元素,并结合课堂教学需求,对文化信息进行获取、整合等信息化操作。教师可以将整合的文化信息通过素材拍摄、配音、编字幕、后期剪辑等手段,制作与课本内容相配套的多模态文化教学资料。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在线协作工具,组织跨文化项目和讨论,让学生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进行交流,从而在实践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全英文授课虽然在理论上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语言学习环境,但在实际操作中,英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母语来辅助教学,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理解和吸收英语知识。全球化时代,英语教师的角色应该超越语言教学者,提升自身的跨文化教学水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理解能力。

参考资料:

[1] 明师俱乐部:葛文山.英语教师上课夹杂中文,就是没水平吗?

来源:玉姿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