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军国主义国家最基本的特点是“全民皆兵”之武装到牙齿的地步,秦国只是农兵合一的“耕战”与军屯制度有关,秦始皇真正施行的是中国特色的封建制度且解放了奴隶制度相关的郡县制度,不是类似于斯巴达之“寡头政治”的奴隶体制。
一、军事制度差异:农兵合一与全民皆兵
军国主义国家最基本的特点是“全民皆兵”之武装到牙齿的地步,秦国只是农兵合一的“耕战”与军屯制度有关,秦始皇真正施行的是中国特色的封建制度且解放了奴隶制度相关的郡县制度,不是类似于斯巴达之“寡头政治”的奴隶体制。
军国主义国家强调全民皆兵,将整个国家的民众都纳入到军事体系中,军事力量在国家生活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秦国实行的是农兵合一的“耕战”制度与军屯制度。“耕战”制度使得民众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也承担着军事作战的任务,这种制度既保证了国家的农业生产,又能在需要时迅速动员起强大的军事力量。军屯制度则是在边境地区设立军事屯垦区,士兵在驻守边疆的同时进行农业生产,实现了军事防御与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
秦始皇推行的郡县制度是中国特色的封建制度的重要体现,它打破了传统的奴隶制贵族统治体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这与军国主义国家中常见的“寡头政治”奴隶体制有着本质的区别。秦国的制度更注重国家的整体发展和稳定,而非单纯地追求军事扩张和战争胜利。
二、教育制度差异:法家思想为主与集中军营教育
军国主义国家是集中军营相关的教育制度,类似于现代军校的管理制度模式,而秦国的教育理论思想还是沿用前朝的法家制度为用人蓝本,是集法家之大成,使得秦国统一六国或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与军国思想宣传“狼性”精神不符。
军国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通常以集中军营为核心,类似于现代军校的管理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军事技能和忠诚精神,强调纪律和服从。而秦国的教育理论思想主要沿用法家制度,以法家思想为用人蓝本,集法家之大成。
秦国通过推行法家思想,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法律制度和官僚体系,为国家的发展和统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然而,这种以法家思想为主导的教育制度与军国主义国家所宣传的“狼性”精神并不完全相符。法家思想强调的是法治和秩序,注重国家的治理和稳定,而军国主义思想则更加强调军事扩张和征服。
三、教育内容差异:维护法家统治与抛弃文科教育
军国主义完全抛弃文科教育内容,主导内容的是作战的军事技能,而秦国“焚书坑儒”是对于法术这批人的理论书籍进行彻底地禁止制度,维护法家的统治阶级地位,与军国主义的宣传之等级制度的根本区别在于秦国宣传的是君主集权制度。
军国主义国家为了实现军事扩张的目标,往往完全抛弃文科教育内容,将教育的重点放在作战的军事技能上,培养出了一批只懂军事、缺乏文化素养的军人。而秦国的“焚书坑儒”事件,虽然在历史上备受争议,但其实质是对法家统治地位的一种维护。
秦国通过禁止法术之外的理论书籍传播,限制了其他思想流派的发展,从而确保了法家思想在国家中的主导地位。这与军国主义国家所宣传的等级制度有着根本的区别。秦国宣传的是君主集权制度,强调君主的权威和统治地位,而军国主义国家的等级制度更多地是为了服务于军事扩张和战争胜利。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秦国的军事制度、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自古以来就不存在军国主义生存环境的政治土壤。秦国的制度和文化虽然具有一定的军事色彩,但与军国主义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国历史上一直强调的是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注重文化传承和社会和谐。这种政治理念和文化传统使得中国在与外部势力的交流和竞争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发展道路。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不断推动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来源:暗号零零七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