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1日晚,针对小米汽车SU7交通事故,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微博代表小米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
作者 | YP
编辑 | 沈三又
来源 | 盒饭财经(ID:daxiongfan)
头图及封面来源 | 雷军个人微博
鲜花着锦与烈火烹油,雷军和小米似乎陷入了两难困境。
4月1日晚,针对小米汽车SU7交通事故,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微博代表小米承诺: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将持续配合警方调查,跟进事情处理的进展,并尽最大努力回应家属和社会关心的问题。
事故发生在雷军回应的3天前。
3月29日晚,一辆小米汽车SU7标准版在安徽某高速上发生碰撞后爆燃,导致车上3名年轻女性死亡。
正是樱花绚烂的季节,三条生命被永远定格在春天。
这起交通事故引出两条舆论线:一条是关于交通事故背后的“智驾”与驾驶员的责任认定,小米自然躲不掉公众的质疑,问界、特斯拉等也都曾深陷类似漩涡。另一条则是这家新晋网红车企的掌门人、处于流量巅峰的雷军作何表态。
绑定企业家IP的小米,被流量反噬,成为这起事故的焦点之一。
从幕后转到台前,将企业家的个人领导力转向社会影响力,当企业家IP、产品、品牌、组织、文化等系于一后,这便是当下商业背景衍生出的新模式。
2024年,雷军成了“爽文第一男主”,成了“顶流”,成了热搜代名词:他的一场直播,开播数秒在线观看人数就能过10万,2小时观看人数累计轻松过3千万;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因一条收拾行李的视频中出现了两罐辣酱,让这家已处在破产边缘的饭遭殃“起死回生”;甚至,在刚过去的3月,因和他同框,还带火了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
雷军与周云杰同框的视频截图
这种以低成本、高效率的市场匹配方式,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营销成本。2024年,如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这样的车圈大佬,也因其先后被“逼”进了直播镜头内。
或许对小米、对雷军而言,并没有什么“两难”。如相信未来的某一天,企业家IP也成为企业核心资产,眼前只有一条路。
雷军要走这条路,没有“被等”的宽容
事故72小时后,涉事企业一把手正式作出了回应。
慢吗?
如果是其他企业,答案或许是“中规中矩”,甚至“还算及时”;如果是雷军,那就是——慢。
回应中的承诺前,雷军加了一个“限定”:等到此时,我觉得我不应该再等了,我必须站出来。这一“等待”,看起来如同“沉默”。
“大S去世不到24小时就发微博悼念,这次怎么要这么久”
“每天运营多条内容,这次怎么不说话了”
“昨天一天发了七条微博,为什么今天一条也不发了?”
——网友发出难以理解的质疑。
高关注度下,自然一句话,或者一个细微的表情、动作,都将受到显微镜式地观察。自去年成为顶流之后,提醒小米、雷军,警惕流量反噬的观点一直存在。曾经“给用户开门”“请用户吃饭”“和网友分享早饭吃什么”等接地气、活人感的细节,也成了诘问的证据。
鲜花夹道,在身强体壮时是享受、是美好的代名词,若免疫力下降,便不知何时何处会突发“过敏”。
就这件事,大家的主要关注点在两方面:一是事件本身,和智驾宣传边界的探讨;二是雷军个人IP带来的流量反噬问题。
反噬是自然的,且“兵临城下”的速度极快。
4月2日,截至收盘,小米股报44.55港元/股,较2025年3月19日的历史最高价59.45港元/股已跌去25.06%。按最新市值计算,小米集团总市值近两天缩水超1200亿港元。
据港交所4月2日披露数据显示:截至收盘,小米集团沽空金额为22.45亿港元,较上一交易日上升19.57%,较最近30个交易日均值下降20.98%;沽空比率为7.71%,较近30个交易日沽空比率均值的偏离幅度达-44.29%。
股价波动之外,基于因雷军而对小米产生的信任,也受到了直接影响。但也不必将流量的反噬当作洪水猛兽,要和它老死不相往来。
“小米靠雷军的个人IP,在互联网短视频的营销宣传上,应该说省了10亿元的广告费,甚至我都估低了。”周鸿祎曾这样评价。如同乔布斯之于苹果、马斯克之于特斯拉、任正非之于华为、雷军之于小米,当企业家个体成为一个组织的绝对代表,其优势十分明显。
周鸿祎、俞敏洪、张文中、董明珠、魏建军、李斌等先后一头扎进直播间的企业家们都不是“傻小子”,也不是为了“热闹”一个个先后跳到这流量的洪流中,让自己成为众多看客的焦点。
周鸿祎也曾分享过刚开始做“网红”的原因。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受到俞敏洪的启发,看到其通过打造IP和网红,迅速将一个新的电商业务做起来,这给了他很大的触动。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他发现传统的市场营销已经不起作用了,“企业开发布会,发一些新闻通稿,除了自己看、竞争对手看、老板看、市场部的员工看,就没人知道。”
这起交通事故后,围绕雷军的讨论与对车祸本身的关注旗鼓相当。不少观点认为将一家企业、一个组织系于一个个体身上,风险系数必然很高,也出现了反思企业家做IP、当网红的必要性。
当下正处于商业的大变革,过去常用的渠道、技术、营销等办法早已失灵,而商业的竞争向来都是激烈的,哪怕你想退回到安全地带,缩到一个自认为安全的地方不说、不做、不错,“友商们”也不会静止等待。
是时候给雷军建立熔断机制了
曾与多家老板身处流量一线的企业沟通,在企业家、老板、创始人们做IP这件事上,有一个共通点:轻。
原因很简单,通过社交媒体做IP非一日之功,而要日积月累,每天处理各类事物的老板们精力有限,为了坚持,多采用“轻”的模式:团队精简,只配备必要人员;内容轻量化,因个人IP需要真实感,随录、随审、随发,自然更高效,也符合出镜者的输出节奏。
轻,自然也会隐藏起相应的风险。
截至4月3日12:00,雷军的抖音账号,已有4557.2万粉丝,收获了2.2亿个赞,已发布的公开作品有504个。账号下,做了5个合集,分别是和雷军一起聊车(111集,40.7亿播放)、雷军的好物分享(24集,12.2亿播放)、雷军带你看工厂(26集,2.6亿播放)、雷军发布会卡段(39集,1.7亿播放)以及跟着雷军聊数码(111集,5.7亿播放)。
雷军抖音账号合集页面截图
显然,这504个作品中有不少是“不在五行中”的。
企业家的个人魅力藏在真实的细节里。于是,无论出席峰会、论坛的金句,还是个人生活工作的分享、节假日的问候、热点事件也都成为企业家IP账号的重要选题来源。
企业家网红化的本质是生产要素重组,核心考验在于将个人影响力有效转化为组织能力。而提前设置好个人与商业的边界,是企业核心利益的防火墙。
现如今,这道防火墙已有雏形。
如设立品牌资产隔离机制方面,通过建立个人与官方账号的矩阵结构和差异化定位,避免单一IP风险传导;如通过设立决策权分配规则,界定创始人、一把手个人账号评论和决策的边界,以此让创始人IP与企业实体间建立缓冲区;如明确时间成本控制阀,作为企业的掌舵者提前设立在IP打造这件事中投入精力的比例。
现在,或许还该设立一个熔断机制。如,在内部建立“IP价值、企业价值比”的警戒线,当个人IP相关搜索量超过企业品牌N倍或某个数值时,需启动相关的防御措施。
以上的规则、机制如何设立?回归到原点——企业家为什么要当网红?
“红”是手段,而非目的。企业家网红化的边界,在于能否将流量转化为组织能力。当直播间的人数开始自动转化为销量,粉丝复购率持续拉低供应链成本,个人金句沉淀为组织准则时,网红企业家的价值才算完成终极蜕变。
不知道现在的雷军,有没有一瞬间后悔成为网红。
来源:盒饭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