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红苕:成都给我的第一缕温暖印象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3 21:30 2

摘要:1974年,我5岁,跟着在省建二公司当建筑木工的父亲,从老家什邡来到成都,参与修建省医院水塔和电视台演播厅。从县城到省城,各种闻所未闻的事物让我目不暇接,一切都充满新鲜感。其中,最独特的当属走在大街小巷时,时常闻到的一股若有若无、勾人魂魄的奇妙焦香味。

1974年,我5岁,跟着在省建二公司当建筑木工的父亲,从老家什邡来到成都,参与修建省医院水塔和电视台演播厅。从县城到省城,各种闻所未闻的事物让我目不暇接,一切都充满新鲜感。其中,最独特的当属走在大街小巷时,时常闻到的一股若有若无、勾人魂魄的奇妙焦香味。

多年后,读钱钟书先生的书,其中用“偷不如偷不着”来形容男女之间那种微妙又撩人的“心痒痒”,恍然大悟大师观察生活的入微与想象力的丰富。能担得起这般贴切妙喻的,恐怕非它——烤红苕的香味莫属。

01

成都初印象,勾人心魄

▲烤红薯。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在我们老家,红苕是用来填饱肚子的食物,不像成都,把烤红苕当作一门生意。

红苕在成都摇身一变,成了抢手货,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卖烤红苕的小店面。当时,私人摆摊被取缔,因此,多数小店都属于集体经营。这些红苕店大多开在菜市场门口,店门口常常排着长队。店里有一个水缸般大小的炉子,整齐地摞放着许多红苕。

这些红苕皮薄肉厚,油光水滑,有些已被烤破皮,流出琥珀色的焦糖。一掰开,热气腾腾,香味四溢,还没吃到嘴里,口水就已充满口腔。父亲排队为我买了一根,我呲牙咧嘴,风卷残云般将其消灭。它彻底刷新了我对乡下从灶膛中捞出的灰包蛋式红苕的印象。

这,便是成都给我的第一印象:温暖、甜糯、香气四溢。我之后几十年重新回到成都定居,并选择以这样一篇文章,作为“忆乡愁”之作,都与此有关。

02

红薯传入,跃居顶流

红苕,学名甘薯,也叫番薯、地瓜、白薯,并非四川本土作物。

明朝万历年间,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到吕宋岛(今菲律宾)经商,发现当地种植的红苕产量高、适应性强、味道好,能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当时,西班牙殖民统治者严禁红苕外传,但陈振龙心系家乡,费尽周折,把苕藤绞入吸水绳中,躲过检查,带回福州后,试种成功。当时恰逢福建闹饥荒,红苕救了不少人的性命。

▲《金薯传习录》,记录了陈振龙将红薯引入中国的经过。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而后,红苕传入四川。起初在重庆、合川等地种植,由于四川盆地气候温润、土壤肥沃,红苕生长态势良好,迅速在全省推广。

到了清朝,四川人口激增,红苕成为重要的粮食补充,许多原本缺水且土地贫瘠的县份成为人口大县,都与此相关。红苕不仅产量大、易储存,而且营养丰富,可以蒸着吃、煮着吃、晒成苕片吃、打成面做成粉条吃。其中,烤着吃是最常见且最惬意的吃法。

民俗专家刘孝昌回忆,成都人爱吃烤红薯是多年不变的旧俗。小雪过后,天气转冷,城郊东山的农民挑运大量红薯进城售卖。这时,无论清晨还是夜晚,都有卖烤红薯的小贩,或沿街摆摊,或推车流动叫卖。

伴随着他们的吆喝声,烤红薯的香甜味随风飘散,格外诱人。尤其是少城长顺下街焦家巷口有名的“马红苕”,只选用成都东山的优质红薯,皮薄红心、个头又大又圆。烤好后色泽金黄,外皮酥脆,内里软糯,撕开表皮还附着一层甜甜的焦糖,味道堪称一绝!

03

烤红薯,老成都的独特韵味

四川大学老教授周旭曾作《咏少城名小吃》10首,其中一首《焦家巷口烤红薯》写道:“滑滑焦家巷口泥,忍饥客散雨丝丝。红泥炉子通红火,番薯浓香透鼻时。”寥寥数语,便将旧时焦家巷口烤红薯的场景鲜活地展现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闻着那扑鼻的浓香,感受老成都的独特韵味。

在作家刘宗银的笔下,春天的斜阳透过婆娑树影,洒在学校门口的烤红薯车摊上,给刚出炉的红薯添上一层金黄亮色。

烤红薯独特的香味像强大的磁场,吸引着一群放学的孩子,把摊子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这画面充满生活的烟火气与孩童的纯真快乐,也是成都烤红薯魅力的生动写照。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成都人过日子,讲究一个巴适、安逸,连烤红苕都透着这股劲儿。不管是在热闹的春熙路,还是在古色古香的锦里,又或是在悠闲的宽窄巷子,都能找到烤红苕的身影。冬天寒风凛冽,人冻得直哆嗦,这时要是看到烤红苕摊,双脚就像被钉住一样。大家围在炉子旁,搓着手,一边哈气,一边眼巴巴地望着炉子里的红苕,盼着能赶紧买到一个,既暖手又暖胃。

许多名人名家也对成都烤红苕有着深刻记忆。作家李劼人在他的作品里,多次提及成都街头的小吃,其中烤红苕占据重要篇幅。在那些描绘老成都生活的文字里,烤红苕的香甜,是成都烟火气的生动注脚,展现出当时普通市民的生活状态。

学者流沙河也曾回忆,小时候在成都街头,最盼望的就是冬日里的烤红苕,那种香甜软糯的滋味,伴随他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成为他记忆中成都味道的代表。

对我来说,成都的烤红苕早已不是简单的一种食物,而是我童年的一段温暖记忆。从刚到成都被这股香味吸引,到后来的日子里,烤红苕陪伴我度过一个又一个快乐的时光,它就像一位老朋友,见证了我的成长,也承载着我对这座城市最初的情感。

我永远记得,做新闻工作时,无数个加班夜里形神俱散的时候,飘在回家路上,突然看到二号桥边,一个比我出来得早回去得晚的卖烤红苕的汉子和它旺盛的炉火,捧着滚烫的红苕,眼中落下泪水、心中不屈的倔强又重新燃起的场景……

如今,时间飞逝,成都变得越来越时尚,街头的烤红苕摊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但那熟悉的香味和背后的故事,一直留在老成都人的心中。每次想起,心里便充满对这座城市的喜爱和眷恋。

今日为事,明日为史

每个“小我”都是成都历史的书写人

生活中看似一些不起眼的小事

往往有情怀、有温暖、有共鸣

开设《忆乡愁》专栏

邀请所有成都人,共同书写烟火日常

让我们一起用“小事”记录生活

用柴米油盐、酸甜苦辣点燃城市温暖

投稿邮箱:

【作者简介】

曾颖:作家,媒体人。在《读者》《南方周末》“澎湃新闻”《新京报》等数十家报刊和网站开过专栏,出版有《川味人间》等16部文学专辑,有众多作品入选各类教材、读本和试卷。央视大型纪录片《川味》艺术顾问。现居成都。

来源:成都方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