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彭德怀获命回国后专心主持中央军委日常事务,他还亲自指定了邓华作为代理司令全权负责战事,邓华在朝鲜的表现没有让祖国失望,可遗憾的是,那似乎也成为了他最后的高光时刻。
新中国刚刚成立就派遣兵马入朝作战,彭德怀将军所向披靡,也有一部分功劳属于邓华。
当彭德怀获命回国后专心主持中央军委日常事务,他还亲自指定了邓华作为代理司令全权负责战事,邓华在朝鲜的表现没有让祖国失望,可遗憾的是,那似乎也成为了他最后的高光时刻。
从战争中走来
若以资历来看,邓华完全是老资格。
18岁那年他就参加了湘南起义,因作战出众勇猛,他很快成为工农革命军第七师政治部的一名组织干事,此后的人生更是久经考验。
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邓华所在的33团奉命前往桂东山区打游击,部队里不少彬州的战士认为在家乡熟悉的环境里打游击更容易,邓华却坚持认为敌人会提前设下埋伏,因此便毅然决定争取部分人员先去桂东。
由于无法说服全部人,他只能尽量争取一批人跟随自己前往桂东,后续的事情果然不出邓华所料:那些坚持在家乡打游击的战士,大多在路途中遭遇埋伏而壮烈牺牲。
再到后来返回井冈山时,敌人依托人数优势展开“车轮战”,邓华率部坚持了三天三夜才将敌人击退,带着那些与他前往桂东的战士一同返回井冈山,当这些事迹传到毛主席耳朵里后,毛主席对邓华的军事才能有了初步了解。
坚定不移地立足于工农红军,从长征打到平型关、从日寇打到国民党,邓华的才能也得到了进一步体现,让他名声大噪的战场有很多,每一场都能看出邓华的神勇。
1947年,他率领辽吉纵队协同1纵攻打四平,明明知道守城敌军有3万多人的情况下,他依旧不畏强敌发动进攻,血战十几昼夜歼敌4800多人,将敌将陈明仁的胞弟活捉。
到了1948年3月,邓华再度投身于攻打四平的战斗,这次志愿军占据绝对优势,迅速解放四平。
同年9月关乎着东北命运的辽沈战役开始,邓华率领第7纵队南下北宁线,同兄弟部队共同执行保卫锦州的重要任务,从战略角度看,锦州的意义是极为关键的,只要掌握了锦州就能掌握整个战局的主动权。
邓华的脑袋飞速运转,但当时部队的“话事人”是林彪。
林彪对攻克锦州的具体部署是围城打援,留下4个纵队围住锦州,其他部队则去阻击南北增援敌人,他料定国民党同样会认为锦州不可丢,必然会派出援助兵力,那么在东北能多消化一点就多消化一点。
邓华实际负责的是指挥城南进攻方向的两个纵队,他纵观全局后认为夺取锦州是第一阶段作战的关键,只有拿下锦州才会发挥真正的作用,经过周密的部署,他提出不同意见呈报东野总部:部署6个纵队迅速攻打锦州,趁着敌人援军未到一举拿下。
林彪和邓华的方案各有千秋,历史也没有如果,最终结果就是东野采纳了邓华的建议,31小时拿下锦州,范汉杰的10万多人全军覆没。
且具体作战中邓华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他的指挥所部第一个打进核心阵地,使数万敌军瞬间成了无头苍蝇,这也意味着邓华指挥艺术的成熟。
不久后平津战役开启,原本部队都是按照“先塘沽、新保安两点”的方式排兵布阵的,邓华抵达战场后发现国民党的军舰就摆在塘沽地区,若是强攻必然会损失惨重。
思索再三,邓华建议先打天津。
天津虽是敌军布防重镇,但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打这里同样能够切断北平敌军的海上逃往之路,同时能给傅作义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中央军委派遣刘亚楼前来实地考察,认为邓华的建议是正确的,便回去向中央报告实情。
天津之战开启后,邓华率领第7纵队等部与兄弟部队激战29小时,一举歼灭13万人解放天津,并为北平的和平解放创造了绝佳条件。
回想一下,打天津固然好,但没打下来之前谁都不敢想象失败的后果,邓华在建议时是冒着很大勇气的,同样,此建议也体现了邓华善于调查研究、敢于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建议。
邓华将军更是“全能将军”,这点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也能看出。
这场渡海作战是在他的统一指挥下进行的,解放军耗时2个多月才准备了2000多条木船,再加上3个月的航海实习与登陆演习,才最终形成战斗规模,面对着10万国民党精兵强将,邓华的压力可想而知。
1950年4月下旬,邓华用了两天时间指挥大军乘帆船渡海,成功摧毁了敌军的“立体防御体系”并登上海南岛,开战即决战的方式更是使得敌军在未站稳脚跟的情况下被歼灭。
国民党高级将领薛岳只好提前撤退,解放军乘胜追击迅速解放了整座海南岛。
解放战争中邓华总是一鸣惊人,同时敢于大胆提出不同意见,朝鲜战争还没爆发时,邓华就着手研究对付美军的战术,意识到此后必有一战。
后来他被派遣到朝鲜后,更是大胆提出了“向敌侧翼背后穿插,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术,这种战术被广泛运用于朝鲜战场。
一直在彭德怀麾下做事,也使得邓华对这位统帅有着很深的感情。
由于1952年彭德怀奉命回国养病,随后留在国内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在朝鲜得以实践磨炼的邓华升任为志愿军代司令员兼政委,全权负责朝鲜各项事宜。
《对美军作战的初步经验》、《论朝鲜战争之持久性》都是邓华对这一段时间的总结,这些宝贵的资料也被认为是研究美军的第一手信源。
按理说,从战争时代一路走来的猛将该在建设阶段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且他对建设现代军队有着更加透彻的理解,然而,故事的走向却超乎了大家的意料。
风雨人生
从朝鲜回国后,邓华先是在东北军区担任代理司令员等职务,1955年还组织导演了一场辽东半岛对抗登陆演习。
1958年搞生产的时候,面对战友们过强的斗志,邓华三番五次强调“因地制宜,不可打乱原有的整个工作规划和训练质量”,结果才刚刚1年过去,邓华就因为彭德怀而受到波及。
毛主席心中很清楚邓华的为人,这是井冈山出来的老同志,他还托罗荣桓告诉邓华:“有些同志对你也有些意见,开个会让他们去说一说,你要硬着头皮好好听下去,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没想到,林彪最终宣布了“撤销邓华一切职务”的结果。
邓华知道自己无论做什么也无法改变结果了,当年11月他带着一家人来到北京招待所等待工作分配,那时的心情有多么沉重也可想而知,原本他的言语就不是很多,现在也更加沉默寡言了。
等到12月,等来的却是“转业地方”的结果,大半辈子在部队打仗,此时的邓华也只能服从安排。
1960年5月,邓华将军出现在成都,当时中央给他的安排是出任四川省副省长,主管农业机械。
十几岁就参军入伍,邓华始终跟枪炮打交道,和机械农具打交道难免有些陌生,他却觉得自己曾在部队里开过汽车、坦克,这些设备也具有机械特点,上手应该很快。
有好心的领导同事劝说道:“我们都清楚,你是挂包的副省长,还是好生养养身体吧。”
邓华却拒绝了这种方式,他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平日里拿人民的钱,吃人民的饭,就得为人民办事,别的我什么都不考虑。”
过往的一切都过去了,眼下最重要的还是朝前看。
为了能尽早适应这份工作,他至少有一半的时间待在工厂和农村,四川的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脚步,那些不了解他的地方同志都感慨道:“省级领导当中,邓华是走过地方最多、接触面最广的一位,他最有发言权。”
不过,那个年代交通也不方便,工作起来也有很多阻碍,1963年时他又被查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实在没有办法,只能休息了一段时间。
1967年之后,身体才刚有所好转的老将军突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些这个阶段“得势”的人没有忘记他,让他交代自己和彭德怀的消息,他没有什么好交代的,那些人则更加猖狂,丝毫不顾及邓华的身体,也不关心他过往对共和国的杰出贡献。
身旁没有谁说得清这种日子还要持续多久,1968年10月突然迎来转机,来者告诉邓华:“中央来电,通知你去北京开会。”
就连邓华都没想到这件事会发生这样的转变,后来他才弄清楚,原来马上八届二中全会就要召开了,党章规定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要过半数,这样会议才能生效,毛主席考虑这个问题时亲自提名,邓华、范文澜等获得了“解放”。
邓华向来是注重实际的,他知道自己的“问题”还没有迎来真正的转机,眼下要做的依然是等待。
他在等待,一直等到1977年。
这年盛夏,熟悉的热辣阳光撒在久违的面庞上,已经步入晚年生活的邓华出现在十届三中全会的会议现场,中央很快发来通知,调任他担任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这意味着这位老将重新回归部队。
整整18年过去了,邓华等这一天等了太久。
为了能养好身体多为军队做些贡献,他甚至戒掉了抽了50年的香烟,那年召开的中央军委全体会议,邓华是拖着病体坚持参加的,会议刚结束他就因体力不支住进了医院。
身体不如以往了,但那些日子邓华的心情总是很好,他借着所有空余时间写下了《关于我军装备现代化的问题》和《关于未来反侵略战争和国防建设的几个问题》两篇论文。
出差去广州时,他特意去见了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两人聊了很多,彼此都有着道不尽的感慨。
要知道,他与彭德怀同在成都时,两人居住地相隔不过两三里,却一面都没法见到;那时的邓华总想着来日方长,日后定会北京相见,然而他却永远没能等到那一天。
1980年,邓华与世长辞,终年70岁。
一代名将,至此谢幕。
1.开国上将邓华:叱咤抗美援朝战场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邓华上将传略.中国广播网
来源:孔甲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