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或无妄,心宁或不宁 《易经》与佛法同参——云何降伏其心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3 20:55 2

摘要:世人之心,大多在得不到时拼了命的想得到,得到了又大多不珍惜,等到失去时却又不甘心。于是,世人之心,总是在患得患失与不甘心的状态中不断沉浮,得不到片刻的宁静。

妄与无妄

世人之心,大多在得不到时拼了命的想得到,得到了又大多不珍惜,等到失去时却又不甘心。于是,世人之心,总是在患得患失与不甘心的状态中不断沉浮,得不到片刻的宁静。

描述世人之心这种得不到片刻宁静的状态(情景、情境、画面),佛家称之为“妄”,《易经》也称之为“妄”。描述世人之心这种得不到片刻宁静的状态(情景、情境、画面),佛家和《易经》都用了一个“妄”字。

既有“妄”,则有“无妄”。佛家和《易经》提出世人之心存在“妄”的状态(情景、情境、画面),不是为了让世人知道这种“妄”的状态(情景、情境、画面)存在,而是为了让世人学会怎么样去面对这种“妄”的状态(情景、情境、画面),从而让世人之心获得安宁,而归于“无妄”。

那么,佛家和《易经》都是怎么样去面对这种“妄”的状态(情景、情境、画面)的呢?

佛家心法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之必然顺其自然,一切随缘”,这是佛家在面对这种“妄”的状态时所采用的心法。

描述佛家这种不在意得失,一切随缘的心法,佛家最高经典《金刚经》所用的文字是“应无所住”,而《心经》所用的文字则为“心无挂碍”。

如果对《金刚经》和《心经》的文字再进行提炼,那么佛家的面对心法,恐怕就是《金刚经》和《心经》都提到的那个“空”字。

世人之心,若能像《心经》所云:菩提萨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又何来“患得患失与不甘心”之“妄”呢?

世人之心,若能像《金刚经》所云:不住于相,自然不会在意得失,自然不会生“患得患失与不甘心”之“妄”。

《易经》心法

《金刚经》须菩提之问的核心是“云何降伏其心?”,佛祖洋洋洒洒,大幅论述,归其核心则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降伏世人之“妄”心,佛家心法,首在“应无所住”,首在“心无挂碍”,首在“空”。这一点,佛家心法与《易经》心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何以知之?以《易经》《无妄》六二知之。

六二,不耕获,不菑畲,则利有攸往。象曰:不耕获,未富也。

不耕田,怎么会有收获呢?不开荒怎么会得到良田呢?还“不耕获,不菑畲,则利有攸往”,难道是《易经》的文字有误吗?如果不是《易经》的文字有误,那就是我们对《易经》的文字理解不到位,或者是理解错误。

耕田才会有收获,开荒才会得到良田,这是常识,这是自然之理。但是,耕田就一定会有收获,开荒就一定会得到良田吗?

答案是未必。万一在准备收获时,老天突然来了一场冰雹,把收获全都给砸没了呢?辛辛苦苦的在山上开荒了好几年,万一突然来了一场泥石流,把马上就要得到的良田给冲垮、弄塌方、弄没了,那也只能是毫无所获而一场空。

耕田不一定就会有收获,开荒不一定就会得到良田,这也是常识,这也是自然之理。谁说耕田就会一定有收获,谁说开荒就一定会得到良田呢?

谁说你去追了一个漂亮妞,她就一定会成为你老婆呢?谁说你去跑了业务就一定会和客户签约呢?谁说你进了股市就一定能从股市上挣到钱呢?老天未必能尽如人意。

那么,这田到底是耕?还是不耕呢?这荒到底是开?还是不开呢?这妞是追?还是不追呢?这业务是跑?还是不跑呢?这股市是进?还是不进呢?

不耕田一定会饿肚子,不开荒就一定得不到良田。不追妞,妞就一定不会成为老婆。不跑业务就没有开单的可能。不进股市就一定不会从股市上挣到钱。

所以,这田当然还是该耕还是得耕,这荒当然也是该开还是得开。这妞该追还是得追,这业务还是该跑还是要正常的跑,股市该进还是得则进。

只是,不要抱着耕了田就一定会有收获的期望,也不要抱着开了荒就一定会收获良田的期望。只是,不要抱着妞能成为老婆的期望,不要抱着业务一定成的期望,也不要抱着一定能从股市上挣到钱的期望。

只是不要太在意得失,用心去做就好。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之必然顺其自然,一切随缘。

抱着耕了田就一定会有收获的期望去耕田,抱着开了荒就一定会收获良田的期望去开荒,抱着得失之心去追妞、跑业务、炒股,说不定老天就会让你失望。

抱着耕了田就一定会有收获的期望去耕田,抱着开了荒就一定会收获良田的期望去开荒,抱着一定要怎样的期望去行事,那就是妄想,那就是“妄”。

耕则获、菑则畲,耕获、菑畲,是为心有“妄”。心“有妄”,则不利有攸往。心“无妄”,心里没有一定要收获的“妄心”,则利有攸往。

心里没有得失之心,心里不在意得失,不挂碍于得失之相,心无所住,心“无妄”,心不以得失起波澜,则利有攸往。六二,不耕获,不菑畲,则利有攸往。

如果心里抱着无所谓得失,未必就要富的“无妄”之心,则利有攸往。象曰:不耕获,未富也。在开始耕作时的那颗,未必就要有收获,未必就要富,未必一定就能富,无意于得失之心,则为“无妄”之心。

如果心里一开始就抱着无所谓得失,未必就要富的“无妄”之心去做事(耕作、追妞、跑业务或炒股),那么做事的结果、做事的得失,又怎么能在心之上引起波澜,引起“患得患失与不甘心”的“妄”之像(相)呢?

心不以得失起波澜,心无住于得失之像(相),心无得失,则心不起“妄”,则心“无妄”,则心无波澜,则心得安宁矣。心宁或不宁,惟在一心。心妄或无妄,惟在易心。心易则象易。易者,易也,简易、不易与变易也。

正所谓大道相通,在面对世人之“妄”的状态(情景、情境、画面)上,佛家心法与《易经》心法殊途同归,只是所用的文字有所不同而已,“名”不同而“实”同。其有意者,可再细参。感谢阅读!!!

更多《易经》内容,百家号,书生弘毅,《易经入门》、《易经进阶》、《经史互参与易经运用》专栏——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来源:东方戏曲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