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喜欢独处,对周遭的一切毫无反应,沉浸在某些声音或者物体中……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无法与他人建立或维系情感关系,如遥远的星辰般和这个世界保持着距离,因此也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喜欢独处,对周遭的一切毫无反应,沉浸在某些声音或者物体中……患有孤独症的孩子无法与他人建立或维系情感关系,如遥远的星辰般和这个世界保持着距离,因此也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2025年4月2日是第十八个“世界孤独症日”,据中国残联2023年发布的中国残疾人普查报告数据显示,孤独症人群已超1300万人,且以每年近20万人的速度增长,发病率成为精神类残疾的首位。然而孤独症漏诊率居高不下,许多患儿直到入学后才被察觉。①临床医生提醒,提醒家长关注早期“五不”信号:不应(叫名无反应)、不看(不看人,缺乏眼神交流)、不指(不会指物表达需求)、不语(语言发育滞后)、不当(不恰当地使用物品和言语)。
在北京小汤山医院孤独症筛查与治疗专病门诊门诊里,医生贾丽娜观察到,智力发育正常的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其社交缺陷更容易被掩盖,从而更易成为“隐形患者”。
“前段时间有一个4岁的孩子由姥姥姥爷带至门诊求医,孩子能熟练指认图画书里的文字,也会主动问我这个字怎么读。姥姥姥爷都说孩子很聪明,只是不爱说话,但我们发现孩子不仅仅是不爱说话而已,‘聪明’掩盖了疾病的异样,骗过了家里长辈的眼睛。”
贾丽娜解释,孩子对文字的刻板兴趣掩盖了核心障碍——无法回应他人、缺乏目光对视。“这不是‘聪明’,而是典型的社交互惠性缺失。”经评估,团队建议立即开展以应用行为分析(ABA)为基础的干预训练,并叮嘱家属3-6个月后复查。“黄金干预期在6岁前,尤其是3岁内大脑可塑性最强,越早干预越可能回归主流社会。”
“1岁左右患儿若总将大人手当‘工具’抓取物品,而非用肢体语言沟通,就需警惕。”她提到,部分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因语言能力正常,社交缺陷易被忽视,“比如阿斯伯格群体,往往到小学才因无法适应课堂环境、无法建立友谊被关注。”
“降低误诊漏诊,需要家庭拿起‘放大镜’捕捉细微异常,更需要医疗系统织密筛查网。”贾丽娜说,在她眼里,每颗“迷路的星星”,都值得被看见。
参考文献:
①儿童及青少年孤独症谱系障碍漏误诊研究进展,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21,29(4)
责编:呼梦瑶
主编:张赫
校对:刘颖琪
温馨提示
北京小汤山医院为医保A类定点医院,无需选择定点医院
北京小汤山医院官方微信小程序支持线上预约挂号
来源:爱赖床的图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