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月芳菲,春意正浓。4月3日上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孔子学院》主编张雪梅莅临《安徽画报》编辑部,与安徽星报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党总支书记,市场星报社社长、安徽画报社社长刘冬梅等人,围绕文化传播、内容合作以及资源共享等议题,展开了一场深层次的交流,共
四月芳菲,春意正浓。4月3日上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孔子学院》主编张雪梅莅临《安徽画报》编辑部,与安徽星报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党总支书记,市场星报社社长、安徽画报社社长刘冬梅等人,围绕文化传播、内容合作以及资源共享等议题,展开了一场深层次的交流,共同探讨如何以创新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安徽篇章”。
座谈中,刘冬梅分享了《安徽画报》立足安徽地域特色、展现徽风皖韵独特魅力的国际传播做法与经验。张雪梅介绍了《孔子学院》作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载体的发展成果及其以语言为桥、文化为媒,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中华文化的实践经验。
座谈会现场
《孔子学院》创刊于2009年,2021年刊物由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协办,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指导下面向全球发行。作为双月刊,《孔子学院》拥有中英、中法等11个中外文对照版本,依托全球顶尖学府的学术力量,用11种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其发行范围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精准触达300多家海外中文教育机构,以及5000余位国内各省厅、教育部门,各高校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及留办单位的领导、专家和学者。
创刊于1958年的《安徽画报》是安徽省重要外宣阵地之一,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指导,安徽出版集团主管。凭借美图、美文、美术、美味的独特风格和卓越的内容质量,《安徽画报》多次斩获全国性荣誉,先后获评“中国最佳画报”“全国版权示范单位”“中国最佳媒体融合奖”“安徽省优秀期刊”“安徽重要外宣窗口阵地”等称号。凭借敏锐的国际传播视野与创新精神,《安徽画报》在对外文化交流的舞台上不断探索,与《孔子学院》也结下了深厚的合作渊源。
《孔子学院》安徽刊多语种封面
早在2022年,经安徽省委宣传部对外联络推广处牵线,《安徽画报》与《孔子学院》跨越地域限制,开启线上交流。经过富有成效的沟通磨合,《安徽画报》团队在《孔子学院》主编团队的指导下,圆满完成了《孔子学院》安徽刊(2023年1月刊10个语种文版)的采编和制作工作。其间,推出“黄山,人间瑰宝”“江淮粮仓的‘丰收密码’”“安徽制造,皖美‘前行’”等重磅专题报道,凭借多元的语种优势,精准抵达全球受众视野,让安徽故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同时,这一成果也为双方深化合作,打造常态化、多层次的文化传播模式,筑牢了根基。
始终积极向世界讲好中国(安徽)故事,传播好中国(安徽)声音,《安徽画报》的国际传播实践,远不止于此。由安徽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风华正安徽》专栏及视频号,以图文并茂、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多角度传播中国声音安徽篇。该栏目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主动策划选题,展示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发展成果。由安徽省政府外事办公室指导的“友城风采” 栏目推出的《白俄罗斯布列斯特》等稿件,展示了国际友城的独特风貌。编辑出版《安徽外事》,通过一篇篇精品力作,展示安徽对外的良好形象。此外,作品《走近安徽古遗址|这里的大运河:晴波潋滟 清澈如许》在新西兰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公众号以中、英双语刊发,向当地民众介绍中国文化与安徽文化……
《安徽画报》受邀参加国际中文教育与传播论坛(资料图)
展望未来,《安徽画报》与《孔子学院》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持续深挖安徽文化内涵,促进中国(安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认同,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安徽、认识中国。
《孔子学院》安徽刊多语种版面欣赏
中意文对照版关于黄山的报道
中阿文对照版关于合肥的报道
中法文对照版关于西递的报道
中日文对照版关于文房四宝的报道
中英文对照版关于凌家滩的报道
中葡文对照版关于安徽制造的报道
中俄文对照版关于铜镇尺的报道
中韩文对照版关于九华山的报道
中西文对照版关于新安画派的报道
中泰文对照版关于江淮粮仓的报道
版权须知:未经本刊书面许可,任何人或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本刊图文内容。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朋友圈✬
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文字:吴承江
图片:高斌 张倩莹
编辑:张倩莹
校对:刘 军
审核:周卫星 孙 婷
《安徽画报》创刊于1958年,是安徽省唯一一份大型政经文旅类高端期刊,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指导、安徽出版集团主管,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安徽画报》立足主流宣传阵地,以美图美文美术美味传播安徽形象,讲好安徽故事,画说美好安徽。2017年复刊以来,先后被评为“全国版权示范单位”“中国最佳画报”“中国最佳媒体融合奖”“安徽省优秀期刊”“安徽重要外宣窗口阵地”“安徽省版权示范单位”等。
来源:安徽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