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某大厂员工在内部论坛甩出句话:"带团队以后,我也不要30多岁的求职者了。"这话跟往油锅里泼凉水似的,工作群直接炸了。有人跟着敲键盘附和,有人摔鼠标骂娘,更多老员工盯着手机屏发愣——三十岁招谁惹谁了?怎么突然就成了职场里的残次品?
某大厂员工在内部论坛甩出句话:"带团队以后,我也不要30多岁的求职者了。"这话跟往油锅里泼凉水似的,工作群直接炸了。有人跟着敲键盘附和,有人摔鼠标骂娘,更多老员工盯着手机屏发愣——三十岁招谁惹谁了?怎么突然就成了职场里的残次品?
算盘珠子拨得噼啪响。30岁的人背着房贷车贷补习班,工资是应届生三倍,加着班还得分神给班级群拍马屁,讨论方案动不动就"我们以前"。再看隔壁工位那些小年轻,奶茶配通宵能肝出十版方案,三天上手新系统比老员工还溜,更别提工资便宜得跟批量采购似的。老板扒拉着计算器,看谁脑门上都标着价码——中年人的抬头纹里都刻着折旧费。
现在这世道就跟开了二倍速似的。大厂平均工龄不到三年,招聘网站默认勾选"35岁以下",电梯里循环播放"拥抱变化"的鸡汤。可那些被"优化"的老帮菜都去哪了?有人挤早晚高峰卖保险,有人对着镜头扭老腰拍段子,更多人像被嚼过的口香糖,悄没声儿地黏在了地铁闸机上。职场寿命被压缩得比网红保质期还短,熬过试用期的反倒成了累赘。
可谁不是从愣头青熬成老油条的?今天卡着35岁红线筛简历的HR,明天自己生日就能收到自动发送的离职问卷;现在笑话前辈跑不动代码的小年轻,迟早有天加着班突然看不清显示器。当公司把人当电池使,最后谁都得在年龄流水线上排队报废。那些嚷嚷着"只要95后"的老板们,真当自己能永远活在美颜相机里?
地铁口烤红薯的大叔可能十年前敲代码比谁都利索,驿站分快递的大姐说不定能跟你唠两句产品思维。咱今天默许"35岁滚蛋"的规矩,就是给所有年轻人的未来提前判死刑。别让工位变成吃人的老虎机,别让今天的屠龙少年明天就变成喷火的恶龙——给中年人留条活路,就是给我们自己留条后路。
(年轻人,别把路走窄了,纯属扯淡,各位切莫对号入座)来源:老张情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