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散剂吸附添加脂肪酸类(硬脂酸)、磺酸盐类分散剂,通过静电斥力或空间位阻效应防止颗粒聚集。例如,在聚氯乙烯(PVC)中使用硬脂酸锌,可显著提升分散效率。
提高苯胺黑在塑料中的分散性是确保其着色均匀性和功能性的关键,以下是具体方法及原理:
一、颜料预处理技术
1. 表面改性
偶联剂处理:使用硅烷、钛酸酯等偶联剂,通过化学反应在苯胺黑表面引入极性基团,增强与塑料基体(如聚烯烃、尼龙)的相容性。
高分子包覆:采用丙烯酸酯、聚酯等聚合物包裹颜料颗粒,降低表面能,减少团聚。例如,用于ABS塑料时,可通过接枝马来酸酐改善分散性。
2. 分散剂吸附
添加脂肪酸类(硬脂酸)、磺酸盐类分散剂,通过静电斥力或空间位阻效应防止颗粒聚集。例如,在聚氯乙烯(PVC)中使用硬脂酸锌,可显著提升分散效率。
二、加工工艺优化
3. 母粒法制备
将苯胺黑与载体树脂(如LDPE、EVA)预制成高浓度母粒,再按比例添加到目标塑料中。母粒的高剪切混合可预先分散颜料,避免直接添加导致的团聚。
应用场景:汽车保险杠(PP基体)使用母粒法可确保黑色均匀,减少色差。
4. 剪切力强化
采用双螺杆挤出机或密炼机,通过高温(如200-250℃)和高剪切速率(如100-300 s⁻¹)强制分散颜料。例如,在PC/ABS合金中,高剪切可打破苯胺黑的初级团聚体。
5. 分步混合
先将苯胺黑与部分基体树脂预混(如50%用量),再逐步加入剩余树脂和助剂,延长混合时间至10-15分钟,促进均匀分散。
三、配方设计策略
6.载体树脂匹配
选择与目标塑料极性相近的载体树脂。例如,在PA6中使用PA6作为载体,可通过氢键作用增强颜料与基体的结合。
7. 相容剂添加
引入相容剂(如SEBS-g-MA),在界面处形成共聚物,降低界面张力。例如,在PP/PS合金中,添加相容剂可改善苯胺黑在两相中的分散。
8. 粒径控制
使用纳米级苯胺黑(50-100 nm)或通过砂磨机研磨至亚微米级,减小团聚趋势。但需注意,过度研磨可能导致颜料晶型破坏,影响黑度。
四、后处理与检测
9. 超声分散辅助
在混料阶段施加超声波(20-40 kHz),利用空化效应破坏团聚体。例如,用于3D打印线材时,超声处理可提升光敏树脂中苯胺黑的分散均匀性。
10. 分散性评估
使用光学显微镜或扫描电镜(SEM)观察颜料分布,通过ImageJ软件分析团聚尺寸。目标是使90%以上颗粒粒径小于5 μm。
五、典型应用案例
户外塑料建材:在HDPE管道中,通过偶联剂处理和母粒法,使苯胺黑均匀分散,提升耐候性,避免因紫外线导致的表面粉化。
电子包装材料:在PS抗静电塑料中,添加经分散剂处理的苯胺黑,确保导电网络连续,表面电阻率稳定在10⁶-10⁹ Ω/sq。
3D打印耗材:在PLA线材中,采用分步混合和超声处理,使苯胺黑分散均匀,打印模型无条纹缺陷。
提高苯胺黑分散性(需结合表面改性→工艺优化→配方设计→后处理)的全流程控制。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塑料类型(如极性/非极性)、加工条件(温度、剪切)及产品要求(着色力、功能性)选择组合方案,最终实现成本与性能的平衡。
来源:伪行家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