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女儿放弃城市工作回乡 丈夫抱怨收入低 接手家族小店一年后转变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4 06:23 2

摘要:天刚亮,马路对面的早点摊已经飘来葱花和油条的香味。李小芳踩着人字拖,手里提着一个老式暖水瓶,瓶身上贴着褪色的奥运福娃贴纸。她推开店门的时候,门上的铃铛响了一下,但声音很轻,好像都快没力气了。

天刚亮,马路对面的早点摊已经飘来葱花和油条的香味。李小芳踩着人字拖,手里提着一个老式暖水瓶,瓶身上贴着褪色的奥运福娃贴纸。她推开店门的时候,门上的铃铛响了一下,但声音很轻,好像都快没力气了。

“又得换个新的了。”她自言自语,顺手掸了掸门口半人高的招财猫身上的灰,那猫掉了一只眼睛,不知道是谁用圆珠笔在上面画了个眼线。

小店叫”芳林杂货”,是李小芳爷爷那辈开的。县城里的老人都记得,当年这里是全县第一家卖彩色塑料脸盆的地方。李小芳爸爸接手后把它扩成了小型超市,赶上了九十年代的第一波小商品热潮。不过最近几年,随着各种连锁便利店、大型超市的入驻,小店的生意一年不如一年。

李小芳把热水倒进保温杯,茶叶在水里打着旋,她拍了张照片发到朋友圈——“今日份早茶,开业第372天。”朋友圈下面立刻有人点赞,多半是她上海的同事和朋友,隔着屏幕远远地看着她的县城生活。

一年多前,李小芳还穿着职业套装,在上海一家外企做市场主管,月薪两万出头,每天和同事们挤地铁,讨论最新的营销策略和市场数据。周末约朋友去新开的网红咖啡馆打卡,或者看场展览,偶尔去附近的小城市短途旅行。那时的朋友圈里全是精致的咖啡、美食和旅行照片。

直到去年春节回家,看到爸爸在店里打盹的样子,身边放着一个老式收音机,正播着过时的评书。眼角的皱纹像是突然之间多了好几道。妈妈弓着背在整理货架,手上的关节已经有些变形。

“小芳啊,我和你爸商量着,这店可能要关了。”妈妈说这话时,手里还不停地在调整着货架上的罐头摆放顺序,明黄色的菠萝罐头和红色的草莓罐头交错着排列,看起来像是过去繁荣的某种回声。

“现在超市那么多,谁还来我们这买东西啊。再说我和你爸也老了,精力跟不上了。”

爸爸在一旁补充:“县政府那边好像要搞什么商业街改造,听说要拆迁,给点补偿款。我们拿了钱就歇着吧。”

“多少钱?”李小芳问。

“不清楚,听说几十万吧。”爸爸的声音有点含糊,好像不太愿意谈这个数字。

那天晚上,李小芳在自己小时候的床上躺着,盯着天花板上自己当年贴的那些已经泛黄的荧光星星。她想起小时候,每次放学后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店里,坐在收银台旁边的小凳子上写作业,时不时地抬头看看进出的顾客。爸爸总是笑着招呼每一个人,记得每家每户的喜好。“老王家要买那种软一点的挂面”,“刘奶奶喜欢绿茶不喜欢红茶”,这些细节他都记得。

门铃又响了,李小芳回过神来。是老赵,退休教师,每天早上都来买一份报纸和一盒牛奶。

“小芳啊,今天怎么发呆呢?”老赵笑呵呵地问,脖子上挂着半截老花镜,镜腿上缠着一圈胶带。

“没有,赵老师,给您报纸。”李小芳从柜台下面拿出今天的《县城日报》,已经给老赵留好了。

“对了,你那个在上海工作的丈夫,最近回来了吗?”老赵一边掏钱一边问。

李小芳轻轻摇头:“他工作忙,可能下个月吧。”

老赵点点头,没再多问,拿着牛奶和报纸离开了。门铃又轻轻响了一下。

李小芳和丈夫张明是大学同学,毕业后一起去了上海工作。当初决定回县城接手家里的店,张明是反对的。

“你疯了吧?好好的工作不做,回去卖酱油卖醋?”张明几乎是吼出来的。

“我爸妈年纪大了,店里也没人打理。”李小芳平静地说。

“可以请人啊,或者干脆关了。我一个月挣两万多,养活我们俩没问题。”

“那不一样。”

“怎么不一样了?难道你在县城卖酱油能比在上海做市场挣得多?”

李小芳没说话,只是摇头。

最后两人妥协的结果是:李小芳先回去,张明继续在上海工作,等店铺走上正轨或者真的不行了再做打算。

回忆到这里,李小芳的手机响了。是张明的视频电话。

“起这么早?”张明的脸出现在屏幕上,背景是上海的地铁,人挤人的样子。

“开店呢。”李小芳把手机调成自拍模式,让张明看看店里的样子。

“生意怎么样?”

“还行,刚刚老赵来买了报纸和牛奶。”

张明翻了个白眼:“就这?一早上就卖出去一份报纸一盒牛奶?”

李小芳笑笑:“慢慢来嘛,现在才七点多。”

电话那头,张明似乎要说什么,但地铁到站了,人流把他挤得东倒西歪。“行了,我先挂了,到站了。你…算了,晚上再聊。”

挂掉电话,李小芳站在店门口,看着对面早点摊上的人群。突然,她有了个主意。

第二天一早,李小芳在店门口摆了一张小桌子,上面放着一个保温桶和几个一次性纸杯。桶里是她熬了一早上的腊八粥,加了红枣、桂圆、莲子、花生和各种干果。

“来碗腊八粥暖暖身子吧,买东西满二十送一杯!”

邻居们好奇地看着她,有人驻足,有人摇头走开。最后是老赵先走过来,掏出两块钱:“我尝尝你的手艺。”

一碗粥下肚,老赵眼睛一亮:“不错啊,比外面卖的好喝多了。”

接着,几个上学的孩子也凑了过来,一人买了包辣条,李小芳给每人倒了半杯粥。孩子们喝完,都说好喝,还问明天还有没有。

“明天换成红豆汤,后天是绿豆汤,大后天是银耳莲子羹。”李小芳笑着说。

就这样,小店多了一项新业务:每天早上卖不同的糖水和粥品,中午换成简单的快餐盒饭,下午则是各种小点心。李小芳把自己在上海学到的营销知识用在了小店上:她在店门口贴了一个月历,标注每天卖什么;她办了会员卡,买满一定金额可以积分换礼品;她还在县城的几个微信群里发优惠信息。

一个月后,店里的客流量明显增加了。不仅仅是来买食品的,也有看到食品好吃,顺便买日用品的。李小芳还在店里辟出一角,放了两张小桌子,供人休息和聊天。渐渐地,小店成了附近居民的一个小社交中心。

六月的一天,张明休假回来。刚进店门,就愣住了。

原本杂乱的小店变得整洁明亮,货架按照类别重新排列,招牌也换成了新的。最让他惊讶的是,店里竟然有七八个人,有的在选购商品,有的坐在角落的小桌旁聊天喝茶。

“这…这是怎么回事?”张明看着忙碌的李小芳,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

李小芳笑了笑:“等会儿再说,先帮我招呼一下客人。”

那天晚上,关店后,李小芳拿出一本账本给张明看。

“这三个月的营业额,第一个月一万二,第二个月一万八,第三个月两万三。”

张明翻着账本,眉头渐渐舒展:“这…比我想象的要好啊。不过跟你在上海的工资还是有差距。”

“但这里的生活成本低啊。而且,看这里。”李小芳翻到另一页,“这是纯利润,除去所有成本,第三个月纯赚一万五。”

张明惊讶地张大了嘴:“这么多?怎么做到的?”

“首先是增加了熟食和简餐,利润高;其次是改变了进货渠道,我直接从批发市场拿货,省去了中间商;第三,我把店里的一些角落空间也利用起来了,比如那个小茶座,其实是变相的’租金’,喝茶的人大多会顺便买东西。”

张明看着自信满满的妻子,一时语塞。这哪是他认识的那个只会做PPT和分析市场数据的女孩?

“但是,”李小芳话锋一转,“我最近听说,县里的商业街改造可能要延期,甚至取消了。”

“什么?那拆迁补偿…”

“可能没有了。所以我们得做长久打算。”

张明叹了口气,靠在椅子上:“那你打算怎么办?”

李小芳拿出一张纸,上面画着一个简单的平面图:“我想把店铺改造一下,前半部分还是杂货店,但后半部分可以做成小型餐厅,主打家常菜。我注意到附近的居民,特别是年轻人,下班后不想做饭,但外面的大餐厅又贵。如果我们能提供价格适中、干净卫生的家常菜…”

张明打断她:“我们?你的意思是…”

“你不是一直抱怨上海的生活压力大吗?朝九晚九,挤地铁,房贷压得喘不过气…”

“可是县城能有什么发展?”

李小芳笑了:“我在上海学到的不只是怎么做表格和分析数据,而是怎么看市场、抓机会。县城现在正在发展,年轻人回流,但服务业跟不上。我们如果能抓住这个机会…”

张明没说话,只是若有所思地看着妻子。

第二天早上,张明主动起床,跟着李小芳一起去了店里。他站在门口,看着妻子熟练地准备早点,招呼客人,处理各种小事务。那些在上海写方案时的紧张和焦虑,在这里全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从容和自信。

中午时分,店里来了一波客流。附近工厂和办公室的职员来买盒饭。李小芳一个人忙不过来,张明自告奋勇地帮忙。起初手忙脚乱,但很快就找到了节奏。一个小时内,他们卖出去了三十多份盒饭。

“我这辈子第一次卖盒饭,”张明擦着汗说,“还挺有成就感的。”

李小芳笑了:“是吧?直接看到顾客的反应,比坐办公室有意思多了。”

下午,趁着客人少,张明拿出纸笔,开始画图纸。“如果要改造成餐厅,这些墙得拆了,厨房可以设在这里,然后…”

李小芳看着认真规划的丈夫,心里暖暖的。她知道,他已经开始接受这个想法了。

晚上,两人坐在店门口的台阶上,看着过往的人群。夏夜的风带着一丝清凉,远处传来广场舞的音乐声。

“你看,其实县城也没那么无聊,”李小芳指着不远处新开的电影院,“去年还没有这个呢。”

张明点点头:“确实变化挺大的。”他停顿了一下,“我今天仔细算了一下,如果店铺改造成功,按照你的预估,我们的收入可能会比在上海还高。”

“而且生活成本低,不用还房贷,父母在身边可以互相照应,将来有了孩子也有人帮忙带…”

张明打断她:“你已经想到孩子了?”

李小芳脸一红:“就是假设嘛。”

两人相视一笑。

“其实,”张明犹豫了一下,“我在上海的工作也不是那么如意。公司最近裁员,虽然我暂时没事,但压力很大。每天都怕自己是下一个。”

李小芳握住他的手:“所以呢?”

“所以…”张明深吸一口气,“我决定辞职,回来和你一起经营这个店。我学的是市场营销,应该能派上用场。我可以负责宣传和推广,你负责经营和菜品开发。”

李小芳惊讶地看着丈夫:“你认真的?”

“从没这么认真过。”张明笑了,“这一年,我看着你把一个快要倒闭的小店变成了小小的社区中心,我很佩服。也许我们在县城能做得更好,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事业。”

“不后悔吗?放弃大城市的生活。”

“后悔什么?天天熬夜加班,挤地铁,看着房价越来越高却买不起?”张明摇摇头,“与其当一辈子公司的螺丝钉,不如和你一起,做点真正有意义的事。”

那一刻,夕阳的余晖洒在小店的招牌上,“芳林杂货”四个字闪闪发光,仿佛预示着新的开始。

一年后,“芳林杂货”成了”芳林小馆”,前面还是卖日用品,后面则变成了一个小餐厅,主打家常菜。张明辞去上海的工作,全职回来帮忙。他负责营销和客户服务,还开发了一个小程序,方便附近居民线上点餐。李小芳则专注于菜品开发和店铺管理。

小店的Instagram账号有了三千多粉丝,大部分是县城年轻人,还有一些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他们被张明发布的美食照片和县城风景吸引,周末专门开车来打卡。

李小芳爸妈虽然退居二线,但每天还是会来店里帮忙。爸爸负责采购,妈妈则在厨房打下手。一家人忙碌而充实。

有时候,李小芳会收到上海前同事的信息,问她过得怎么样,是否后悔回县城。她总是笑而不答,只发一张照片——一家人在店门口的合影,背景是挂满灯笼的县城老街,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那张照片的配文只有简单的一句:县城生活,慢而美好。

有人说她”降维”了,从大城市回到小县城;也有人说她”逆袭”了,从打工人变成了小老板。但李小芳知道,无论在哪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成功。

至于张明,曾经嫌弃县城”没前途”的他,现在成了最热情的县城推广大使。他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县城的点滴变化和小店的日常,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关注。“也许大城市有更广阔的天空,”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但在小县城,我们拥有了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小店,李小芳和张明相视一笑,开始了新的一天。门口的招财猫换了新的,两只眼睛都亮晶晶的,仿佛在见证着这个小家庭的幸福与梦想。

县城的风,轻轻吹过,带着淡淡的烟火气和悠长的生活味。小店的门铃,依然在每个客人进出时轻轻响起,就像是时光的回声,温柔而坚定。

来源:深林人不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