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刘回乡创业亏50万 父亲悄悄卖地救急 不料他种的药材一年翻了十倍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4 06:36 2

摘要:村口的老榆树下,刘玉久点燃一支烟,烟灰落在他磨得发白的牛仔裤上。他没去拍,任凭它留下一个微小的黑点。

村口的老榆树下,刘玉久点燃一支烟,烟灰落在他磨得发白的牛仔裤上。他没去拍,任凭它留下一个微小的黑点。

旁边的赵老四缓缓摇着蒲扇,蒲扇已经破了一个小洞,每摇一下都会发出”咔嚓”的声响。

“你儿子又回来了?”赵老四问。

刘玉久”嗯”了一声,吐出一个烟圈。烟圈只成型了一半就被风吹散了。

小刘,也就是刘子明,在县城高中毕业后考上了省城的大学,学的是生物科技什么的。刘玉久也说不清楚,反正听着挺高大上。

大学毕业后,刘子明在省城一家制药公司上班,工资虽然不是很高,但对于刘家来说已经是天大的出息。村里人见到刘玉久都会恭维几句:“老刘家出人才啊!”

刘玉久的媳妇李秀梅在村口开了个小卖部,卖些日用品和零食。货架上的商品时常落满灰尘,因为村里人都开始网购了。她只在早上和下午各卖出几包盐和几瓶酱油。有时候,她会对着收银台旁边贴着的刘子明大学毕业照发呆,那时的刘子明穿着学士服,笑得像个小太阳。

那是去年冬天,天气冷得出奇。刘玉久家院子里那棵老冬枣树的树皮都裂开了缝,像是被冻伤了似的。

刘子明突然回来了,手里提着两个行李箱。说是辞职了,想回家乡创业。

李秀梅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去大集上买了一只老母鸡,还特意添置了几个新碗。刘子明的房间已经三年没住人了,床单上落了一层灰,窗台上还放着他高中时用的计算器,按钮已经发黄。

饭桌上,刘子明滔滔不绝地讲述他的创业计划——他要在村后的荒山上种植一种叫”铁皮石斛”的药材。

“这东西市场前景好,三年就能收成,而且山地种植的品质更好。”刘子明说着,拿出手机翻出一张图片给父母看。

刘玉久盯着那张图片,眯着眼睛看了半天也没看明白那是什么东西,只能不停地点头。

李秀梅却问:“那得投多少钱?”

“前期大概需要50万左右。”刘子明说出这个数字时,筷子在碗里搅了两下。

刘玉久和李秀梅对视一眼,都没说话。那顿饭后来变得很安静,只有电视里的综艺节目还在热闹地放着。

村里人很快就知道了刘子明要回来创业的消息。

村支书王大勇专门来刘家做了次客,喝了两杯刘玉久珍藏的老白干后说:“子明有魄力,咱村正好有块荒山,可以租给他用,价格从优。”

刘子明这事似乎成了村里的一个新话题。商店里,广场上,田间地头,大家都在讨论这个”海归”的创业计划。

“听说那小子要种什么’铁皮猴’?那是啥玩意儿?”

“好像是中药材,城里人吃的,补身体的。”

“咱这穷山恶水的,能种出啥好东西?”

议论声中,刘子明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他租下了村后的那片荒山,请人平整土地,搭建大棚,安装灌溉系统,购买幼苗……

每一笔开销都像是刀割在刘玉久心上。家里的积蓄很快就见底了。李秀梅偷偷把自己多年前的金耳环拿去典当了,换了五千块钱。

春天来了又走,夏天过去了大半。一天傍晚,刘玉久坐在院子里的老藤椅上削土豆,忽然听见门外传来刘子明的声音。

“爸,我得跟你说件事。”

刘子明坐下来,头发比前几个月长了,脸上的胡茬也没刮,眼睛下面有明显的黑眼圈。

“爸,我……我资金链断了。”

刘玉久的手停在半空,土豆皮垂下来,像是枯萎的花瓣。

“还差多少?”

“大概30万。再撑不过去,前面的投入就全白费了。”刘子明低着头,手指不断地搓着裤腿。

刘玉久沉默了很久,久到院子里的老黄狗都趴下睡着了,才开口道:“我想想办法。”

第二天一早,刘玉久骑着他那辆老得掉漆的电动车去了镇上。他去找了他的老战友,现在在镇上当副镇长的张建国。

张建国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为人民服务”。字的右下角有些发黄,可能是被阳光照的。桌上放着半杯茶,茶叶已经沉到了杯底。

“老刘,你这是?”张建国放下手中的笔。

“建国啊,我想问问,我家那块地,就是西边靠着小河那块,能卖多少钱?”

张建国皱了皱眉:“怎么突然问这个?”

“子明那边,需要钱周转。”刘玉久搓了搓手。

张建国给刘玉久倒了杯水,水杯上有一道裂缝,但还没有漏。“那块地啊,按现在的行情,大概能值三十五万吧。不过卖地的手续挺麻烦的,而且那是你们家的口粮田啊。”

“没事,你帮我看看怎么操作。”刘玉久的声音很平静,就像在说今天天气不错一样。

回家的路上,刘玉久骑得很慢。路过村口的小溪时,他停下来看了看。小溪水不多,隐约能看见水底的鹅卵石。他记得小时候,溪水比现在深多了,夏天的时候,他和小伙伴们还在这里游泳。那时候,他梦想着有一天能离开这个小山村,去城里过上好日子。

现在,他的儿子从城里回来了,而他,要卖掉祖辈传下来的地,去圆儿子的梦。

老天爷可真会开玩笑。

卖地的事情,刘玉久没有告诉任何人,甚至连李秀梅都不知道。他怕她担心,更怕她反对。

那块地是刘家几代人的口粮田,是刘玉久父亲留给他的唯一遗产。小时候,刘玉久和父亲一起在那块田里插秧、施肥、收割,每一寸土地都渗透着汗水和记忆。

卖地的钱给了刘子明,刘子明的脸上重新有了笑容。他又开始忙碌起来,晚上回家时常带着满身的泥土气息和草药的清香。

李秀梅有时会问:“子明,你爸这两天怎么老往西边的田地跑?”

刘子明摇摇头:“可能是去看看庄稼吧。”

刘玉久确实常去那块已经不属于他的地。他站在田埂上,看着新主人种下的作物,心里五味杂陈。有时候,他会偷偷捡起一小块泥土,揣在兜里带回家。

秋天来了,带着收获的喜悦。但对刘子明来说,收获还遥遥无期。铁皮石斛需要三年才能有第一次收成,而他们才刚刚度过第一年。

村里人对刘子明的评价开始转变。最初的热情和好奇慢慢变成了质疑和嘲笑。

“听说老刘家小子已经亏了快50万了?”

“城里来的,就是不懂农村的苦,哪有那么容易发财。”

“可惜了老刘的那块好地,卖给外人了。”

每当听到这些话,刘玉久就会默默走开,找个没人的地方抽烟。烟盒上的健康警告被他的手指磨得模糊不清。

冬天又来了,比去年更冷。刘家院子里的老冬枣树结了几个小枣,但还没等完全红透就被霜打了,皱皱巴巴的挂在枝头,像是老人的脸。

刘子明依然坚持着他的创业。他在大棚里安装了加热设备,每天都要检查好几次温度。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开始到他的基地打工,虽然不多,但也算是给村里创造了一些就业机会。

年关将至,村里热闹起来。家家户户贴春联,杀年猪,准备年货。刘玉久和李秀梅也不例外,尽管家里的日子比往年拮据了不少。

除夕夜,一家三口围坐在电视机前吃团圆饭。电视里放着春晚,欢笑声充满了房间,但刘家的饭桌上却很安静。

李秀梅突然问:“玉久,咱家那块西边的地,怎么现在种的是玉米?”

刘玉久的筷子顿了一下,然后假装漫不经心地说:“哦,我跟邻居换了块地,他家的适合种玉米。”

李秀梅皱了皱眉,但没有再问。刘子明低着头,专心吃饭,似乎没有注意到这段对话。

新的一年开始了,刘子明的铁皮石斛长势喜人。专家来看过几次,都说品质不错。刘子明开始着手联系销路,甚至建了个网站,打算做电商。

春天的一个早晨,刘玉久正在院子里修理破损的篱笆。他用的钉子已经生锈,锤子的木柄也有些松动,但他舍不得换新的。

李秀梅急匆匆地跑进院子,脸上带着少有的兴奋:“老刘!子明上电视了!”

刘玉久放下锤子,跟着李秀梅进了屋。电视上正在播放县里的新闻,镜头对准了刘子明的石斛基地。刘子明站在镜头前侃侃而谈,背后是郁郁葱葱的石斛。

记者问:“刘先生,听说您的石斛已经引起了市场的关注?”

刘子明笑着回答:“是的,我们的石斛种植采用了全生态方式,品质特别好。最近,有一家大型药企来考察,准备以每公斤8000元的价格收购我们的石斛。”

李秀梅惊讶地捂住嘴:“8000一公斤?那得值多少钱啊!”

刘玉久也愣住了。他不知道石斛能卖这么贵。

新闻结束后,李秀梅兴奋地在屋里转来转去,嘴里念叨着:“咱家子明有出息了,真有出息了!”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那些曾经质疑刘子明的人现在改口称赞他有远见,甚至有人托关系想到他的基地打工。

刘子明因为忙于应对突如其来的关注,很少回家。一天晚上,他终于抽空回来吃饭,带来了更多好消息。

“爸,妈,我签了合同!第一批石斛下个月就能采收了,药企预付了100万定金!”

李秀梅高兴得眼泪都出来了:“真的吗?这么快就有收益了?”

刘子明解释道:“本来要三年的,但我们的品质特别好,可以提前采收部分。而且价格比预期的还高,每公斤9000元!”

刘玉久默默地点了点头,眼睛有些湿润。

收获的季节到了。刘子明的基地成了村里最忙碌的地方。十几个工人小心翼翼地采收着珍贵的铁皮石斛,然后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初步加工。

第一批收成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药企的负责人亲自来验收,连连称赞品质上乘,当场又追加了订单。

村支书王大勇代表村委会送来了锦旗,上面写着”科技兴农,造福乡里”。锦旗被挂在刘子明办公室的墙上,刚好挡住了墙上的一道裂缝。

刘子明把第一笔收入拿回家时,刘玉久正在院子里给老冬枣树浇水。今年的冬枣结得特别多,枝条都被压弯了。

“爸,这是50万,先还给你。”刘子明把一张银行卡递给父亲。

刘玉久的手有些颤抖,他接过卡,声音有些哽咽:“不用急着还,你留着发展吧。”

“不,爸,我知道你卖地的事。”刘子明直视着父亲的眼睛,“赵叔告诉我的。我一直没说,是怕你担心。现在好了,我们可以把地买回来。”

刘玉久愣住了:“你…你知道?”

“我知道。”刘子明点点头,“没有你,就没有今天的一切。”

一年后的秋天,刘家的日子彻底变了样。

铁皮石斛基地扩大了三倍,年产值达到了500多万。刘子明不仅买回了那块地,还在县城给父母买了套房子。李秀梅的小卖部改成了农产品展销中心,专门销售村里的特色农产品。

更重要的是,刘子明的成功带动了整个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尝试种植铁皮石斛和其他经济作物。村里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销售。

刘玉久依然每天去田里转转,不过现在他骑的是一辆新电动车。那块地又回到了刘家名下,不过他没有种回水稻,而是按照刘子明的建议种了一些土特产。

有时候,村里人会看到刘玉久一个人站在田埂上,望着远处的石斛基地出神。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身上,给他刻满皱纹的脸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村口的老榆树依然在那里,只是树下多了一个石桌和几个石凳,成了村里人聊天纳凉的好地方。

赵老四的蒲扇换成了新的,不再发出”咔嚓”的声响。他问刘玉久:“老刘,你当初咋想到卖地支持你儿子创业的?不怕他赔了?”

刘玉久吐出一个烟圈,这次烟圈完整地浮在空中,然后缓缓散去。他笑了笑:“我相信他。”

旁边的王大勇插嘴道:“老刘和子明现在日子红火,羡慕死我们了!”

刘玉久摇摇头:“红不红火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人在一起。”

他抬头看向远处的石斛基地,那里的大棚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是一片希望的海洋。

村里人都说,刘家的运气真好,刘子明的药材竟然翻了十倍。但只有刘玉久知道,那不是运气,是汗水和付出,是对土地的敬畏和对梦想的坚持。

就像他的父亲曾经告诉他的那样:“土地不会辜负任何一个真心对待它的人。”

而刘子明,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和付出。

又是一年春天,刘家院子里的老冬枣树开满了白花,风一吹,花瓣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像是一场祝福的雪。

刘玉久摘下一朵花,小心地放在口袋里。

那里,还有一小块当年从地里带回来的泥土。

来源:可怜桃李断肠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