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炸锅!小米车祸女主母亲删动态,录音曝光+教授说技术漏洞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4 07:39 1

摘要:车内三名女大学生当场身亡,她们原本计划次日参加安徽的事业编考试。事故现场的照片显示,车辆几乎被烧成框架,车门变形,玻璃碎裂。一名路过的司机用工具破窗试图救人,但火势蔓延太快,最终只能报警。

3月29日晚10点44分,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一辆白色小米SU7标准版在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爆燃,火光撕裂了漆黑的夜空。

车内三名女大学生当场身亡,她们原本计划次日参加安徽的事业编考试。事故现场的照片显示,车辆几乎被烧成框架,车门变形,玻璃碎裂。一名路过的司机用工具破窗试图救人,但火势蔓延太快,最终只能报警。

家属赶到时,殡仪馆工作人员的一句“给多少钱?”成为母亲王女士最扎心的记忆。她通过绑定的手机后台第一时间收到事故通知,却无法接受女儿以这样的方式离开。

更让她崩溃的是,事故后小米公司始终未主动联系家属,直到舆论发酵,雷军才在微博承诺“不回避”并成立调查组。

事故最初几天,王女士的微博成了公众了解事件的核心窗口。她详细描述了女儿驾龄(2022年7月拿证)、车辆归属(男友赠送但实际由女儿使用)、事故后小米的冷漠态度,甚至公开质疑车辆为何撞击后自燃、车门为何无法打开。

面对网友“3个月驾龄”“炒作索赔”等恶意揣测,她连夜发帖澄清,称女儿曾多次独自驾驶该车往返武汉与佛山,并强调“先要真相,再谈赔偿”。

然而,4月2日的一场家属与小米的会面后,王女士突然清空了所有事故相关微博,账号可见内容从741条骤减至17条。此前置顶的辟谣帖、与雷军的互动评论全部消失,评论区也被关闭。网友猜测纷纭:是达成赔偿协议?不堪网暴压力?抑或调查进入敏感阶段?

在清空微博前,王女士曾激烈回应网友质疑。一名网友劝她“替儿子想想,别乱说话”,她直接回击:“失去女儿的人不是你!”另一条评论嘲讽她“戏多”,她反问:“如果是你的孩子,你会沉默吗?”

这些对话截图迅速传播,既折射出家属的悲痛与愤怒,也揭示网络舆论场的极端对立——有人呼吁理性等待调查,更多人则用阴谋论和人身攻击淹没真相的讨论。

事故的另一个焦点,是小米SU7的智能驾驶系统。根据小米公布的车辆数据,事发时车辆处于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模式,时速116公里。系统检测到前方施工路障后,发出风险提示并减速,2秒后驾驶员接管,但最终仍以97公里时速撞上隔离桩。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一名教授尖锐指出:“2秒预警在高速场景下毫无意义。”欧盟L3级自动驾驶要求预警至少提前10秒,以便驾驶员从分心状态恢复对车辆的控制。而小米的2秒设计,相当于“把责任甩给人类”。此外,车辆撞击后车门锁死的问题也引发质疑。

教授分析,多数车辆解锁依赖气囊触发指令,但严重撞击可能导致系统失效,而小米SU7是否预设机械解锁备用方案,至今未有明确回应。

面对争议,小米坚称事故车起火系“碰撞导致系统受损”,否认自燃,并强调尚未接触车辆,无法深入分析。但公众的疑虑并未消退:为何智能系统未能更早识别施工路段?为何接管后驾驶员仍无法避免事故?

事故发生后,小米股价连续两日暴跌,市值蒸发超1200亿港元。与此同时,三名遇难者家属的诉求却呈现微妙差异。副驾驶女生的男友透露,三方家长已共同与小米会面,但“真相优先于赔偿”仍是多数家属的态度。

而王女士的沉默,或许正是这场博弈进入深水区的信号——当法律程序启动,公开喊话可能影响调查公正性,甚至触发保密协议条款。

另一方面,部分网友对车企的“无条件捍卫”令人心惊。有人指责遇难者“夜间高速开辅助驾驶是作死”,认为“车企不该为车主失误买单”。这种论调忽视了一个根本问题:当车企以“智能”“安全”为卖点宣传时,是否过度美化了技术的能力?如果系统存在设计缺陷,责任又该如何界定?

事故调查仍在进行,家属的微博已归于寂静,但网络的争吵远未停息。一名网友的留言或许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如果有一天,技术能防止悲剧,今天争论的一切才有意义。”而对于王女士,删除微博可能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控诉——当失去至亲的痛楚被迫卷入舆论漩涡,沉默或许是她最后的自我保护。

来源:拿来旧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