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市长杨大勇:扛起政治责任,多打粮、打好粮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3 23:08 2

摘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粮食产量目标明确为“1.4万亿斤左右”,在连续4年“1.3万亿斤以上”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释放出我国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鲜明信号,有助于稳定粮食生产和社会预期,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增添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

《民生周刊》记者 郭鹏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粮食产量目标明确为“1.4万亿斤左右”,在连续4年“1.3万亿斤以上”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释放出我国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鲜明信号,有助于稳定粮食生产和社会预期,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增添充足底气和战略主动。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千方百计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全力夺取粮食丰收。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白城市市长杨大勇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白城是农业大市,多打粮、打好粮,是白城必须扛起来的政治责任,是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做好的头等大事。

杨大勇

民生周刊:习近平总书记对端牢中国饭碗念兹在兹,每次考察东北都会强调粮食安全。白城是吉林省的农业大市、粮食大市,在农业生产方面,白城市近年来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

杨大勇:白城是农业大市,多打粮、打好粮,是我们必须扛起来的政治责任,是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做好的头等大事。

从基础条件讲,白城地处农牧交错带、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同时拥有种植业和畜牧业两大生产系统,耕地面积较大,后备耕地资源较充足,农业科技集成利用的途径广泛,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4年保持在110亿斤以上。

2024年,白城市粮食总产量迈上了118.45亿斤的新台阶,大约每7斤吉林米就有1斤白城粮;粮食增产已经连续两年超2亿斤,占吉林省净增量的14%以上,是吉林粮食增产丰收的重要支撑。

同时,我们深入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按照生态养殖的方式,饲养了吉林省12%的肉牛、10%的生猪、40%的肉羊和一半的奶牛,还有全省产量最多、品质最好的淡水鱼,现在的白城已经由过去的“风沙干旱碱”,变成了当之无愧的东北鱼米之乡。

民生周刊:白城市取得这样的成绩,成功“密码”是什么?在端牢中国饭碗的具体行动上,白城市做了哪些探索?

杨大勇:白城市与众不同的探索就在于重点抓好盐碱地的改造。

党的十八大以来,白城通过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累计新增耕地30余万亩,为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吉林“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全市还有具备开发条件的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347万亩,其中集中连片200万亩,是全国少有的耕地后备资源集中连片地区,深入实践“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我们责无旁贷。

目前,白城市已经探索出“三条路径”,加快培育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

一是旱田治理“镇赉模式”。2022年,白城引进了吉林协联柠檬酸项目,利用柠檬酸生产的尾端副产品,创新研发柠檬酸石膏改良剂、有机液体肥、柠檬酸降碱剂等盐碱地改良系列产品,试验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排盐、改土、培肥、创环境、调生态于一体的旱田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目前已改良旱田2万亩,经过改良后的地块亩产玉米500公斤以上,亩产甜菜近3500公斤,已达到中、高产水平。

通过试验看,这种方法材料成本低、用水少、纯绿色、无污染,可以从源头上规避供水、排水、退水等治理难题。今年,我们将加大试验、推广力度,推动盐碱地旱田治理扩面提质,形成固化的经验模式,为规模化实施批量增加耕地工程做好准备。

二是水田治理“大安模式”。经过两年的国家盐碱地综合治理试点建设,我们成功探索、系统总结了“以水定地、集中连片、生态改良、良种培育、现代化生产经营”五位一体的“大安模式”,完成新增水田0.75万亩,改善水田15.09万亩。今年我们计划新增水田23.1万亩,改善水田7.6万亩。

三是盐碱耕地提标改造。目前,白城还有盐碱耕地758万亩,约占耕地总量的35%,大部分耕地处于盐碱化状态,属于中低产田。去年粮食亩均单产超过了819斤,尽管每亩比上年提高8.95斤,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今年,我们将强化保护性耕作、水肥一体化等“良田、良法、良种”技术模式运用,完善盐碱耕地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加快把758万亩盐碱耕地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

通过这“三条路径”,打造盐碱耕地改造的白城样板,持续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单产水平,确保粮食产量不断攀升,力争今年迈上120亿斤的新台阶。

白城市盐碱地综合治理示范田里稻浪滚滚。

民生周刊:作为来自粮食主产区的全国人大代表,这些年你重点关注哪些领域?今年全国两会,你提交了哪些建议?

杨大勇:为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和主产区抓粮的积极性,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种粮户不能吃亏”的重要指示要求,去年全国两会,我提交议案,从基层实践的角度建议国家层面加快建立和落实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

有关部委积极回应、认真办理,专门进行了研究和解答,特别令人振奋和欣慰的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这项工作作出了进一步安排,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具体提出:健全粮食主产区奖补激励制度,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这为我们持续抓好粮食增产头等大事增强了信心。

当前,促进农民种粮增收还面临着农资成本上涨、粮食比较效益低等现实困难,强化政策保障,让农民安心种粮十分重要。建议国家综合考虑种植成本、市场价格等因素,进一步提高种粮补贴,最大程度覆盖种植成本。

民生周刊: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白城市怎样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

杨大勇: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吉林考察,听取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吉林振兴发展作出系统性、有针对性的重要指示要求。总书记还对白城新能源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这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白城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按照市县统筹、创新驱动、错位发展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系统建设新能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牵引传统产业转型、优势产业壮大,发展具有白城特色标识度的工业新质生产力,促进风光资源优势深度释放,更好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胜势。重点抓好四件事。

坚持规模支撑、效益导向,打造“风光火储”多能互补大基地。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抢抓“双碳”机遇红利,兼顾规模和效益,高质量开发利用新能源。

坚持科技引领、产业创新,打造全国领先的绿氢化工示范区。近年来,白城积极探索实践“绿电+绿氢+绿氨+绿醇”路线,一大批绿色氢氨醇领域的前沿技术已经随着项目落地在白城转化。

坚持超前布局、链式推进,力争率先建成智慧储能基地。着眼于能源“大基地”建设对储能装备的需求,布局建设铅碳、全钒液流、磷酸铁锂、铁液流等4种形态、5个电池项目。

坚持逐绿向新、融合发展,打造区域智算中心。按照“绿色电力+算力输出”模式,紧跟国家产业战略布局,一次性启动实施新疆云针、北京蓝耘、九章智锦、金达源4个算力重点项目,总投资超100亿元,推动白城在新技术、新业态、新领域中加快培育和生成新质生产力。力争5年左右时间里,算力规模进入全省第一梯队。

同时,围绕新能源规模开发,着力拓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重点抓好上海电气、三一重工等企业的风机、叶片订单生产,推进电池生产项目、氢能装备制造项目,打造新能源装备一站式采购基地。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7期、3月31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来源:周顶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