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由万科公益基金会、壹基金、零萌公益联合发起,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公室支持的第八届零废弃日暨第三届国际零废物日系列活动正式启动。这场面向全国的公众倡导活动,以“‘零’机一动,万事OK”为主题,通过趣味低碳行动,将垃圾分类、资源循环等可持续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场景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石文君 北京报道
垃圾分类真的有用吗?咖啡渣还能变成堆肥资源吗?
近日,由万科公益基金会、壹基金、零萌公益联合发起,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公室支持的第八届零废弃日暨第三届国际零废物日系列活动正式启动。这场面向全国的公众倡导活动,以“‘零’机一动,万事OK”为主题,通过趣味低碳行动,将垃圾分类、资源循环等可持续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场景。
记者获悉,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27个省级行政单位、104个地级市的225家社会组织、企业、学校、社区及政府单位等积极参与。今年的零废弃日把“零”机一动,万事OK作为“通关密语”,号召每个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每完成一次零废弃行为,就给自己比个OK,让OK手势变成可持续日常的勋章!
让可持续行为融入日常生活
记者了解到,万科公益基金会在第八届零废弃日活动期间发布了名为《垃圾分类到底是玄学还是科学?我们给奶盒装了GPS!》的低值可回收物循环之旅视频。视频中,加装了GPS的牛奶盒在正确分类下,穿越保洁三轮、中转站,最终抵达造纸厂,被压扁重塑成笔记本、牛皮纸袋、擦手纸等再生产品,直观验证了低值可回收物的资源转化路径是“看得见的闭环”,让可持续的消费成果被看见。
不仅废弃牛奶盒能够“二次上岗”,很多生活中不起眼的废弃物也能带来惊喜。就连大多数人选择丢掉的“咖啡渣”,也能惊艳重生。为了充分揭示咖啡渣作为园艺肥料的“超能力”,第八届零废弃日活动期间,万科公益基金会与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及社区厨余堆肥平台合作,发布《咖啡渣堆肥指南》,将复杂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的堆肥技巧,为家庭、社区提供低成本低碳的废弃物转化方案,助力啡渣从“垃圾”升级为循环经济资源,推动“科学减废”进入日常生活。
基于咖啡渣对土壤改良和动物栖息地的生态价值,南京红山动物园将动物园里回收的咖啡渣转化为堆肥资源;深圳大梅沙万科中心碳中和实验园区联动全域咖啡馆回收废弃咖啡渣……“零废弃”的秘密,其实就藏在我们日常为地球做的小小努力中。
据了解,第八届零废弃日活动期间,万科公益基金会与乐修匠联合发起旧物维修活动,通过维修摊位、旧物改造体验、减碳知识普及等行动,从源头减少废弃、助力降碳。
在旧物通过维修延长生命力时,由万科公益基金会联合善淘发起的“以袋换书”行动则展现了另一种零废弃想象力——只需3—9个袋子即可兑换相应书籍,巧妙搭建起书籍与环保袋的双向流通。
“很多活动定制的环保袋或者帆布袋,不易于流通,变成了新一代‘垃圾’。我们鼓励大家把闲置的环保袋捐出来,提高其利用价值,同时我们也会回馈二手书,让知识也能够流动起来。”善淘慈善商店发起人蒋抒洁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换书活动发出后,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的换领攻略,呼唤更多人加入可持续行动中。
“以袋换书”的可持续行动还获得了更多破圈反馈。蒋抒洁告诉记者,第八届零废弃日活动期间,曾有一家养老院捐出其定制的200个环保袋,为老人们换领书籍,丰富养老院的阅读刊物。
《零废弃推动力报告》发布
为了进一步推动零废弃理念普及和行动力提升,3月30日,第八届零废弃日当天,万科公益基金会携手BottleDream共同发布《“零”机一动万事OK——零废弃推动力报告》。
继2021年万科公益基金会发布的《Z世代零废弃生活报告》,本次调研延续2021年Z世代零废弃报告的人群定义,并采用“定量广角镜+定性显微镜+全球望远镜”的三维研究框架,面向北上广深成都等一线/新一线城市、20—34岁的青年群体发放500份有效问卷,深度访谈了10位本土零废弃推动者,并从全球视野中扫描精选了30个获得行业认可的优秀零废弃实践案例,破解影响零废弃推动的关键因素,揭示推动本土零废弃的核心力量,为实践者提供更多实践“零”感,助力Z世代养成零废弃的日常生活习惯。
咖啡渣重生成“肥”;废弃牛奶盒在黑科技的见证下二次“上岗”;旧物维修重构“俭以养德”的价值认同;从本土到全球的零废弃实践案例搭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绿色桥梁……无论是明星发声、工具包支持、深度调研揭秘,还是开展线上线下系列公益体验活动,零废弃日正在用更年轻、更有趣、更实用的方式传递可持续发展理念,让生态文明理念扎根生活。
“我们希望大家了解‘零废弃’没那么难而且还好玩,例如今年的主题咖啡渣再利用,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旧物再利用的方法。”梅沙碳中和社区项目负责人欧焕仪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零废弃日活动的每位参与者都能深刻认识到,减少废弃物、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不仅是对环境的保护,也是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关乎我们及后代的福祉。
“不要低估自己的一个小小行动,我们鼓励参与者成为零废弃生活的倡导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传播零废弃理念,共同营造更加绿色、可持续的社区环境”欧焕仪说道。
未来,期待有更多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伙伴加入“零废弃阵营”,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顶层设计落地为可触摸的日常,一起写下对“双碳”战略最鲜活的民间注脚——这不仅是生活方式的革新,更是文明形态向绿色范式的深度跃迁。
责任编辑:周南 主编:文梅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