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从2008年《金婚》后,张国立几乎没再有家庭伦理类题材的作品,有的话基本上也是配角。
就在前两天一部《我的后半生》播出,难得一见张国立成为了男一号,而且是众星捧月般的男一号。
这部剧中,张国立扮演老年丧妻的退休老师沈教授,退休一年谈的恋爱,比大半辈子谈的还要多。
同时在这几段恋情中,聚焦了“黄昏恋”中常见的感情和经济问题,不得不说该剧中的恋情很美丽,但现实很残酷。
沈教授所追求的是感情和陪伴,但毕竟是“黄昏恋”,人越是上了年纪其感情哪里会那么纯粹。
最终所有的感情问题都要落脚在经济上,如果在这方面没办法达成共识,“黄昏恋”问题最终也只会是剩下个“黄昏”。
那么老年人的恋情该不该脱离经济因素,或者说为追求物质上的富足而选择的“黄昏恋”,是否意味着可耻?
表面上看,《我的后半生》似乎就像是一场闹剧,在一段段感情的嬉笑怒骂声中,生活的宁静被打碎。
对于年轻一代而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或者物质生活条件应该放在第一位,而情感需求则常常被忽视。
实际上老年人到了六、七十岁的年纪后,吃穿住行等方面的诉求都看得很淡。
这时候人生进入倒计时,大多数该经历的都已经经历,唯有情感上的满足成为这个年龄段的最大诉求!
再加上年轻人的社会压力增大,老年人不想为子女添麻烦,而社会又呈现老年化趋势。
在社会以及个体双重压力推动下,退休后的老年人的生活该如何安排,已经不是个体家庭要注意的事项,而是整个社会必须考虑的问题。
独居的老年人情感得不到寄托,就会向外求.......
于是,就衍生出了很多以保健为目的专打感情牌,实际上却是专门欺骗老年人的传销组织。
就像《无所畏惧》里,被骗了上百万的老太太。
即使知道自己上当受骗了,依然还要执迷不悟,其背后的核心逻辑就是,老太太想从这些人身上获得关注和情感。
这也就是马斯洛需求的五大层次中,所讲到的“归属和爱的需要”。
老年人追求情爱并不可耻,这是人类基本的情感诉求,但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处理好老年人的情感问题呢?
实际上在剧中沈教授所面临的问题,在任何年龄段谈恋爱时都会出现,“有钱的找没钱的”,就会担心对方图自己的钱财;“有孩子找没孩子的”,就害怕双方无法公平对待子女问题。
张国立所代表的绝不是“沈教授”一个个案,现如今“沈教授”已经是一个社会现象。
只是当“沈教授”作为社会上较为普遍的退休老头群体,他所面临的问题会更多更集中地展现出来。
剧中有玛丽苏情节,可现实生活却没有,生活只会比剧情更残酷更现实,但在这些情节背后,是需要更多地坦诚与真实相待。
这不是中老年人面对感情应该的态度,而是适用在任何年龄中的感情,天下感情套路千千万,唯有真诚才是无往不破的“套路”。
如果是处处提防处处防备,不要说“黄昏恋”,就是初恋也只会是失败。
这部剧很明显,受众群体定位在中老年更合适,而吐槽演员问题的却是年轻一代。
就像当初,梁家辉和叶童那部《我爱你》电影上映时一样,当时吐槽老年人秀恩爱的情节,实在没眼看,现在这部剧的吐槽点也一样。
中国人对待感情是相对隐晦和委婉的,中年人在恋爱前还能说两句“我爱你”,可是结了婚立马变成老夫老妻的样子,但感情面前怎会区分年龄。
剧中“沈教授”和连亦怜,看对眼没几天就住到了一起,这个情节是被观众吐槽最多的!
有些年轻观众甚至表达,年轻人谈恋爱都不敢这么快......
但是这部剧是有别于年代剧的,首先就摒弃了冗长的情感铺垫,更符合当下的社会现实,而这不是角色的问题。
或许从这方面来看恰恰说明了,观众对于中老年群体的情感现状的不了解,无法了解就没办法共情。
因此,当剧中扮演儿子的佟大为说出那句“这也太快了吧”时,其实就是带着社会固有的偏见,审视中老年人的情感问题。
《我的后半生》本身就是轻喜剧,请观众也带着轻松幽默的心态,去看待中老年群体的情感追求。
毕竟他们是我们每个家庭中必不可少,却最容易忽略的那部分群体。
这部剧中可以看到几乎没有生面孔,老中青三代演员都是个个优秀。
其中很多观众是冲着许娣而来的,毕竟她曾经在《我的前半生》里的出色演出,给观众留下过深刻印象。
很多观众对那个“薛甄珠”记忆犹新,但很少有观众知道,许娣在舞台上已经活跃了大半生。
只是对于大荧幕而言,许娣一直在不被大众关注的戏曲舞台上活跃。
许娣在影视作品中扮演的角色多半是鲜活、闹腾的家庭妇女形象,但她在戏剧舞台上却几乎尝试过所有的角色。
曲剧舞台上第一位“孝庄皇后”、《茶馆》、《龙须沟》,这些经典作品中都有许娣的精彩演出!
她在曲剧舞台上默默耕耘,人到中年还能在影视作品中大放异彩。
这其中,离不开许娣自己不争不抢默默沉淀的性格,这才让许娣演什么像什么。
来源:顾声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