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天堂里的母亲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4 10:00 2

摘要:亲爱的“阿耶”(本地方言对妈妈的昵称)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三十三年,这些年来对母亲的思念就象春藤一样蔓延,如潮水般涌来,眼泪“犹如雪溶化点点滴滴的流”。母亲慈祥的面容无时不刻地浮现在脑海里、梦幻中;至今每每想起母亲已经远行或看到她的遗像尊容时,我都会心如刀绞般的痛

人间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绵绵细雨淅沥沥,追思故亲泪两行。

亲爱的“阿耶”(本地方言对妈妈的昵称)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三十三年,这些年来对母亲的思念就象春藤一样蔓延,如潮水般涌来,眼泪“犹如雪溶化点点滴滴的流”。母亲慈祥的面容无时不刻地浮现在脑海里、梦幻中;至今每每想起母亲已经远行或看到她的遗像尊容时,我都会心如刀绞般的痛,也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如果思念有声音,那一定是震耳欲聋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已经模糊了我太多记忆,唯有母亲的身影总是那么清晰,多希望穿越时空,再看一下已逝的母亲,再道一声我对她的无限思念!在写下本文的过程中,每当记忆闸门打开,想记录母爱的点点滴滴时,泪水就会夺眶而出滴滴答答落在键盘上;每当忆母情到深处时,手里紧握的鼠标也随心颤抖!

母亲是位勤劳本份的农民,她一生辛劳而质朴、平凡而伟大、品格高尚而无私、心胸宽广而淳厚。母亲生于1921年,是祖父母从邻村朱家抱养回来的童养媳,她比父亲年长三岁,一共生养了十个孩儿,限于当时的各种条件夭折了5个,把二姐送养给邻村大户人家当童养媳,只留下我和兄姐4个孩子,因闽中沿海农村重男轻女思想,我又是排行老小的男孩,也因此备受全家人百般宠爱、万般呵护;尤其是母亲视我为珍珠宝贝,疼爱与呵护更是无微不至、无以伦比。

母亲用毕生精力和心血抚养4个儿女长大成人,用纯朴的家风言传身教儿辈们如何做人处事,大哥当年在厦门部队服役,儿行千里母担忧,她时常挂念儿子在部队是否吃饱穿暖,当时通讯条件有限,她唯一就是催促父亲经常给儿子写信,千叮嘱万吩咐儿子说家里一切都好不要想家;每年除夕夜晚和大年初一,她一定会按当地习俗在全家围炉饭桌上为出远门的儿子摆放一双筷子和一碗长寿面,我想这应该就是母亲想念儿子最简单朴素的方式。得知大哥第一次要回家探亲时,母亲天天掰着指头数日子、那一年她养了十只八只鸡鸭,攒了满满一小缸鸡蛋;那一年她逢人就说“野狗” (大哥的小名)要回家;临近回家的前几天,母亲连续几天起早贪黑、忍饥挨饿赶潮下海,为的是多捞些哥哥喜欢吃的鱼虾螺蟹类的海鲜;大哥回来的当天,她大清早来到村头苦楝树下等了一晌午……。母亲用柔弱的肩膀和矮小的身躯坚强支撑起家庭重担,她把子女们的平安健康、衣食住行、四季冷暖当作家庭生活中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要让儿女们吃饱穿暖,宁愿省吃俭用也要让儿女们读书学习,她疼爱儿女的慈母之心无微不至,呵护儿女之情胜过自己生命;小时候的我非常淘气任性、调皮捣蛋、惹事生非,经常和一群小顽皮不是把东家的窗玻璃打破,就是偷摘西家的番石榴果子吃,扰惹四邻鸡犬不宁,毎当受人告状后,母亲总是语重心长的教诲、轻声细语的责备,有时也会拿起小树枝狠狠地说:“我把你的屁股揍痛”,但绝不会说出:“把你揍死”,在她看来“死”字是忌语,怎么能从她的口中吐出来责问小孩呢。

母亲一生操劳,任劳任怨、勤俭持家。在哪个粮草匮乏、食不果腹、连地瓜薯片都无法吃饱的年代里,孩儿们最大的奢望就是逢年过节才能吃到鸡鸭肉蛋,感冒生病时才能尝到米面豆饼,童年的记忆里一日三餐都是番薯地瓜干或薯叶麦糊粥,家里时常缺草断粮而揭不开锅,偶尔能吃上一顿白米饭或手杆面条,哪一定是传统节日或是家里来了客人。犹记得儿时过生日,母亲会炒几颗婉豆干或花生米,再煮两个鸡蛋,到这时候才明白今天应该是我的生日,当然也是我最开心快乐的时刻。当时在离家八里地的铁炉附中上学,午饭都是自带装着番薯的饭盒到学校食堂蒸煮,有一年生日,母亲从邻家借了两盅大米、买了几块猪肉和两个鸡蛋装在饭盒里,那次蒸出来的蛋肉米饭真的特别香,觉得唯有这次生日是最豪华奢侈的,也让我真真切切品尝到妈妈的味道。在如此艰困的日子里,母亲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夏顶烈日晒,冬受寒风吹劳禄在田间地头,种番署花生大豆,保有家里藏粮;饲养猪羊鸡鸭,把卖猪卖蛋的钱为儿女们添上新衣裳,她唯一的愿望就是全家老小无灾无病,都能够吃饱穿暖。还记得在我十一岁长身体的时候,为了让我一日三餐能吃饱米饭,那年暑假她特意带我到父亲供职的黄石公社工商所,因为父亲当时每月有定量供应的28斤米面公粮,为了节省0.45元车费(当时东峤镇至黄石镇单程票价),母子俩从凌晨四点钟徒步出发,至下午六点徒行100里地到达父亲所在的单位。午间途经笏石镇供销社饮食店门前时,我执意蹲在饭店门口不走,软磨硬泡要她买一碗炝肉吃,当时供销饮食店是按大中小碗卖炝肉的,母亲只好掏出口袋仅有的三角钱,买了一碗0.15元的炝肉,她坐在旁边看着我狼吞虎咽地吃完喝光,其间还三次向掌勺的胖师傅加点炝肉汤,母亲每次端着空碗去加汤时,掌勺胖师傅都会特意在碗里多舀几块肉,至今回想起那位温暖的掌勺胖师傅我仍记忆犹新,也心存无限感激![祈祷][祈祷][祈祷]

母亲一生慈爱善良、朴实无华、宽厚待人。她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留芳百世的伟业,她也不懂家国情怀、人间百态的大道理,但其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优良品德永远值得下一代继承和传扬。1971年12月,她响应莆田县委号召,自带干粮义务参加外渡水库引水工程劳动半个月,1977年9月积极参加后海围垦工程建设等。即使在人民公社生产队集体劳动中,无论是修堤筑坝、拉车挑担或是农耕播种、庄稼收成她总是早出晚归、勤劳肯干,每月挣的工分也是最多的。她虽然目不识丁,但都能积极参加村部(当时叫大队部)经常召开的群众会,工闲时也会在儿女们面前用本地方言哼几句社教工作组教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小曲。当左邻右舍有灾害或困难时,她都乐于帮助,邻居有一位长年卧床的阿兑孤寡老大娘,母亲会时常拉我去她床边坐坐,也会让老人家摸摸我的额头,寓意是“摸摸额 无灾无病长得快”,每逢过年过节她都会煮几个鸡蛋或一碗长寿面送给老人家;有时邻家的孩子交不起学费或无钱看病时,母亲都会毫不犹豫把平时卖鸡蛋攒下的钱无私捐助给他们….;六十年代初,大哥在本村小学读书,同班有一位外乡寄读的同学,因离家远食宿上学不方便,她就接纳收留在家象亲儿子一样伺候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一直到小学毕业,他平时也称呼母亲为“阿耶”,当得知母亲突然离世时,不惑之年的他悲痛欲绝、痛心疾首、嚎啕大哭,以至于母亲过世这么多年,每逢清明节他都经常为母亲献花扫墓!母亲时常叮嘱我们“人要行善积德多做好事”、“公家人做公家事要干净不谋私”;多年以来,我们兄弟俩从走上工作岗位后都一直始终坚持并无悔践行着母亲这句平凡的吩咐。

母亲是一位平凡质朴的农村妇女,她一生信奉妈祖娘娘和菩萨佛祖,总想把全家的平安顺遂寄予菩萨佛祖的庇佑上,每月农历初一、十五无论刮风下雨,她一定要到庙堂里烧香拜佛、抽签八卦或祈福许愿,即使在十年“文革”或“破四旧”时期也从不间断。小时候的我体弱多病,每次要是持续几天的生病发烧啥的,她总会去庙堂烧香拜佛许愿,待到春节除夕辞年时,母亲会在香案上摆放猪首、鸡公等满满一桌供品,并点燃香烛以最虔诚的姿势跪拜在厅堂前,口里念念有词还愿答谢于天地神灵、菩萨神明一路护佑全家老小无灾无难、顺风顺水。有一次我拉肚子几天都不见好,母亲拉我站在门后用小手摸了模门闩,口里反复低声念叨道:“门栓拉紧拉快停”,果然第二天拉稀全好了!我至今不知道母亲从哪学来的这“道法”?

母亲一生历经坎坷、饱经风霜、艰难困苦。据长辈们说,“五八化渡荒和三年困难”时期,村民们一天勉强只能吃一两顿饭,母亲同样也不另外,饿得实在不行她就到山上采点野菜或挖些香樵根磨成粉来填肚子,此外就是喝水充饥,由于长年累月的过量饮水导致她双腿严重水肿留下了腿疾、关节炎、胆道炎等许多病根,尤其是胆道炎发作疼痛时,会折磨她几天在床上翻滚呻吟。在那个年代,除了不能吃饱,衣住行同样也是寒酸贫乏和闭塞,母亲身上穿着的是缝了又补的粗布衣,双脚穿着的是草鞋,床上铺的是草席,床垫也是用稻草编织成的。一家几口人全挤在祖上留下三间破旧的土墙瓦房里,遇到台风和大雨,屋顶的瓦片会被风吹落几块,雨水冲刷土墙一层层流下黄泥水,随之屋内已是汪洋一片。当时没有什么象样的村道,通往镇上的唯有一条宽不足三米坑坑洼洼的泥石路,村民们主要运输方式就是肩挑手提或土板车拉,我在东峤中学读高中时,学校离家有十五里地,每周日返校,母亲都会帮我肩挑二十多斤的地瓜口粮和书包一直到学校门口。即使在这样饥寒交迫、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她从不怨天尤人,喊苦叫屈,她常说“困难挺挺就过去了”,这就是我苦命的母亲面对人生磨难所表现出如此坚强和不屈!这样苦日子一直持续到1979年的改革开放后,父亲用500元退休安家费盖了一栋用泥土和石块垒砌成的新房子,大哥在部队入党提干,我也顶替父亲补员安排在原莆田县黄石工商所工作,全家一日三餐的温饱问题已得到了解决,小日子也渐渐好了起来;但母亲的身体却每况愈下,长期的劳累奔波母亲的头发白了、腰身也弯了、邹纹爬满了整个脸庞。1991年初夏的一天,她挑了两筐大葱到村道边摆卖,时近下午一点受烈日曝晒后突发脑血栓昏倒了,乡亲们连忙把她背到村医疗站,村医诊断为急性血栓引起的左偏瘫症状,结论是这种病症即使在大医院里治疗想要完全康复的可能性也很低。得悉母亲突然病倒后,我和哥姐急忙赶了回去,当时大哥是厦门某部现役军医,在读于福建军医学校,他果断决定居家以“复方丹参输液舒张血管”疗法,并请教咨询军医学校的资深教授和省医院临床主治医师,获知国内新研发一种专治脑血栓的新药“腹蛇抗拴霉”注射液现已少量投放医院,当时我找遍了市内多家医药公司和医院,最后在莆田解放军第九十五医院买到这种针剂,通过两个疗程输液用药,并在大哥精心护理下,母亲左肢体中风症状奇迹般恢复了知觉,二十多天后可以自行下地走动,我们全家都为之欣喜,左邻右舍的乡亲都赞叹道:阿珍(母亲的名字)真有福出了两个孝顺的儿子!母亲听了笑容满面、连声赞叹。

过年后的1992年初春,考虑母亲病愈后更好的康复,大哥就把她接到自己服役的部队医院疗养一段时间。可是命运总是如此的残酷无情,母亲在如厕时由于久蹲突起导致脑血管破裂昏倒在卫生间,兄嫂发现后立即组织部队医院里的医生护士们就地实施紧急救治,后又转到厦门解放军一七四医院抢救,但这次已无回天之力,母亲的生命就像燃尽的焟烛一样熄灭了,她静悄悄离去没有留下一句遗言,生命永远定格在70岁。吾母驾鹤西去呜呼哀哉[微风],拭问苍天大地怎能如此不公与残忍?当天晚上,大哥部队医院里的战友们为母亲穿戴寿衣、整理遗容、肃立默哀!第二天早上,部队医院还调派一辆救护车和两名战士把母亲的遗体长途运抵她一生眷恋的老家魂归故里!那天是夜幕漆黑的晚上,岐山肃穆、赤海静默、门前小溪潺潺流泪,山野的风和海风交织一起呜呜低回,仿佛是在为痛惜善良的母亲而哀鸣……。

母亲突然辞世,我变成一个没妈的孩子,心也象天平一样一下子倾钭了,那些日子食不知味、夜不能寐,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年轻时总认为母亲身体还好劳作正常,总想母亲还没老也不会老,总想母亲的嘘寒问暖视若多余的啰嗦唠叨、总想母亲对子女的宠爱是理所当然,总想等母亲走不动时再来好好孝敬她…….。可是这个时候我才深刻领悟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真正含义,悔之晚矣、悔之当初、悔之“总想”,儿子不孝哪!母亲健在时,我为什么不好好孝敬她呢?为什么不常回家看看陪陪她唠唠嗑呢?为什么没给母亲多添一套新衣服、多一些暖心问候语呢?多少个为什么时常纠结在我的脑海里,无数次敲打着我的心灵,这将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痛!母亲对我恩情似海无以回报,也是我一生中最深的自责、愧疚和遗憾!

在整理母亲遗物时,儿女们从她保管的小木箱里找到了一卷油印的民间福图,里面包裹着两张面额50元的纸币和几枚5分的硬币,这就是母亲毕生积蓄下来的全部遗产,因为她把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她疼爱的儿孙们!

出殡那天,十里八乡的人都来送母亲最后一程,有人捶胸顿足,有人痛哭流涕,有人哭喊母亲的名字“这么好的人怎么说走就走呢”?母亲的一生饱经苦难,当好日子来了您却远行去了比远方更远的地方。写到这里我又忍不住满眼噙泪再喊一声“啊耶”:你在天堂还好吗?

今天清明节,是一个没有祝福语的日子,心中怀着对母亲无限的思念,我携子带孙来到您的坟前和这苍白的文字一起跪下![祈祷][祈祷][祈祷]

来源:张国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