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田鼠化鴽丨鴽,属鹌鹑类。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田鼠为至阴之物,鸟为至阳之物。此语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
今天20时49分
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
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
清明
桃花初绽,杨柳泛青
莺飞草长,风轻雨润
万物生长,清净明洁
一派气清景明的春日气象
“清明”由此得名
“清明时节,麦长三节”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到处都是一片春耕景象
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进入拔节期
黄淮以南的油菜花已经盛开
北方的旱地作物、江南早中稻
也进入了大批耕种的时节
清明还是亲近自然的好时节
到户外、到田野、到山边
感受旖旎春光,拥抱明媚春天
荡秋千、放风筝
都是清明时节的民间习俗
人们把风筝放上天后便剪断牵线
期盼除病消灾,带来好运
清明
既蕴生生不息之机
亦藏念念不忘之情
人们扫墓祭祖,慎终追远
缅怀先人,致敬英烈
流淌着我们对过去的思念
也承载着对未来的期待
清 明
物 候
Fresh Green
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鴽;三候虹始见。
桐始华丨桐,是指白桐花。意为清明来到,白桐花开,清芬怡人。
田鼠化鴽丨鴽,属鹌鹑类。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田鼠为至阴之物,鸟为至阳之物。此语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虹始见丨虹就是天上的彩虹,说明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出现。
清 明
习 俗
Fresh Green
改火:新耕作期开始
改火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远古时期大火星崇拜的一种演化。大火星(即心宿二)之于先民的重要性,是今人难以理解的。简单说,中国农民曾将大火星看做标志农耕开始的星辰,其名称暗示春耕前的放火烧荒。后来,当苍龙七宿代替了大火星崇拜之后,就出现了《说文解字》中对“龙”字“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的解释,寒食禁火也就被解释成害怕火盛而伤龙以致失雨的行为。
寒食:反映食物匮乏
寒食节被认为与火烧介子推有关,山西的寒食曾长达一个月。虽然这不是寒食节的真正起源,但民间就认它。法国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冷食习俗无疑是冬春之际食物匮乏的反映。古代寒食节主要吃什么呢?晋陆翙《邺中记》最早谈到寒食中的特殊食物:“寒食之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红煮作粥。”直到唐宋时期,人们仍在食用这种凉大麦粥。宋代吃杨桐饭,后来在江南很风行。佛教认为这种饭是目连奉母之食,添加了神圣气息。此外,还有用青艾、嫩蒌蒿、藜藿等作饭食的。唐宋以后,清明节逐渐代替了寒食节,成为全国性节日。
祭祖:尽孝不必悲戚
清明节的核心是祭祖扫墓,郊野踏青则是副产品。旧时清明上坟,要带的食品为青糍、麻糍,富家还会雇吹鼓手吹打。上坟时要清除杂草,铲新土压坟顶,插上挂有纸球的筱竹梢,以示后代子孙已尽孝祭祖,同时亦寓意祖宗保佑全家平安、兴旺发达。祭祀完毕,分麻糍或麻饼给当地农家,以期照顾坟墓。因按人领取,人人争先恐后,俗称“抢麻糍”。不过,清明节并非一定要悲痛地度过。据《嘉定县志》:“清明前后十余日,士女拈香,阗塞塘路,楼船野舫,充满溪河。附近村坊各以船载楮帛,鸣金、张帜,交纳庙内,堆积如山,名曰‘解钱粮’。又有买卖赶趁货物、戏剧及开场赌卜,乡城毕集。”参看一下《清明上河图》,就可以想见那种热闹的场面了。
踏青:逍遥游头插柳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深一步说,清明节出游踏青,与古代上巳节男女在郊外自由交往的习俗有关。面对大好春光,人们扫墓之后,“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帝京景物略》)谈谈恋爱也好,随便走走也好,反正这个季节适合户外活动,并不代表对祖先的不尊重。此外,郊游时采回花草插于门上、头上,在过去的清明节非常普遍,尤以插戴柳枝为多。岁时杂记》记宋代风俗:“家家折柳插门上,唯江淮间尤盛,无一家不插者。”
清 明
养 生
Fresh Green
清淡饮食,注意少吃发物。这时候是哮喘等慢性疾病好发的季节,如果这时节再吃发物,很可能诱发这些疾病的发生。宜食物有粳米、花生、赤小豆、糯米、蚌肉、螺蛳、鸡蛋、韭菜、莴笋、苹果、橘、梨、桃、樱桃等。
外出踏青,注意动作幅度。清明节还有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放松身心的习俗。踏青登山一定要量力而行。踏青等活动与传统意义的锻炼有区别,除了长期坚持锻炼的人,这个季节并不主张人们大幅度地“动起来”。
扫墓凭吊,注意心理保健。清明节是重要的祭祀节日,许多人难免睹物思人,悲痛万分。因此,清明节期间,心理保健十分重要,尤其是本身就有心理隐患和疾病的人,不要过度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不能自拔。
清明风起,春光明媚。
梨花风起,思念随风化雨。
“春天该很好,你若尚在场。”
愿你我不负春光烂漫
不惧前路迢遥
怀揣希望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