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在这一重要时点上,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肩负着凝聚力量、提振信心、稳定人心的重要职责。必须以更加鲜明的责任意识、更加精准的工作举措、更加扎实的行动步伐,推动意识形态工作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在这一重要时点上,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肩负着凝聚力量、提振信心、稳定人心的重要职责。必须以更加鲜明的责任意识、更加精准的工作举措、更加扎实的行动步伐,推动意识形态工作提质增效,为高质量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和积极健康的思想氛围。
一、强化理论学习,引领思想先行
(一)突出理论武装的系统性和长效性
深入学习贯彻科学理论,紧紧围绕干部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建立分层分类的学习制度体系。持续推进学习机制优化,明确学习内容重点,丰富学习形式路径,推动学习走深走实。强化中心组示范引领作用,坚持每季度组织一次专题研学,每半年开展一次集中研讨,围绕重大政策精神、发展战略、重点任务深入交流思想、凝聚共识。推动“线上+线下”双渠道并行,依托数字平台扩大学习覆盖范围,通过个人自学、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确保理论学习不留盲区、不走过场。
(二)打造理论宣讲的亲民化和品牌化
组建一支由党政干部、高校学者、青年骨干和基层能人组成的复合型宣讲队伍,结合时事热点、群众关切、改革举措,分领域、分层次开展精准化宣讲。突出故事化表达、情境化呈现,运用视频短片、情景剧、微讲堂等形式,把深奥理论转化为生动话语,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愿意听。持续开展“理论进万家”系列活动,常态化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农村开展宣讲,全年开展基层宣讲不少于100场次,推动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群众日常话题的一部分。
(三)提升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实用性
聚焦社会发展中的前沿议题和群众关心的现实问题,围绕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创新传承、网络舆情治理等领域,设立一批重点理论研究课题,发挥专家团队、科研机构的智力优势。推动成果转化与政策制定有效对接,建立成果评估和采纳机制,鼓励研究成果进入决策参考目录,推动理论由“书架”走向“书桌”。定期组织研讨交流,鼓励研究人员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成果,以务实导向提升研究质量和社会影响力。
二、强化舆论引导,奏响时代强音
(一)紧扣主线开展主题宣传
围绕全年重点工作部署和重大活动安排,精心谋划主题宣传方案,深度挖掘典型案例和发展亮点,增强宣传的思想性、时代性和引导力。聚焦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绿色发展等中心任务,通过深度报道、专题专栏、现场连线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阶段性成就,增强群众信心,激发奋进热情。紧盯节点时机,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如春耕生产、项目开工、节日民俗等,做到天天有声音、周周有热点、月月有主题。
(二)深化媒体融合创新传播
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构建以内容为核心、以平台为支撑、以技术为引擎的立体传播格局。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采编流程、传播路径、受众管理等方面全面融合,依托融媒体中心建设打造“新闻+政务+服务”的全能平台。鼓励运用AI剪辑、数据可视化、沉浸式直播等新技术,推出一批题材新颖、逻辑清晰、视觉冲击力强的融媒体作品,提升受众黏性。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本地特色的自媒体矩阵,形成“矩阵发声、协同传播”的格局,构筑主流舆论强势传播体系。
(三)提升外宣效能塑造形象品牌
注重整合对外传播资源,主动拓展外宣合作渠道,持续与主流媒体保持常态联动机制,做好重点项目、产业政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正面发声。建立“项目式”外宣机制,围绕产业招商、旅游推介、文化输出等主题,定期组织媒体集中采访活动,系统展示本地故事和发展风貌。加强新媒体外宣平台建设,优化运营海外社交账号和门户网站,形成多语种、多媒介、全天候的传播能力。创新外宣产品表达方式,打造一批兼具传播力和辨识度的宣传片、视觉创意产品和文创礼品,全面提升外宣形象感知度和吸引力。
三、筑牢意识阵地,守住思想防线
(一)推进阵地管理规范有序
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类施策,全面摸清阵地资源底数,做到情况清、责任明、管理严。聚焦重点领域,明确责任主体,对宣传文化场所、教育讲坛、线上平台等阵地实行“清单化管理、制度化运行”,落实定期巡查、季度报告、年度评估机制。加强对文化作品内容审查,建立正面引导与风险防范“双机制”,确保意识阵地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对发现的问题隐患,做到即查即改、闭环管理、销号清零,切实提升阵地“软实力”和“硬防线”建设水平。
(二)强化网络空间舆情治理
构建多维度舆情监测体系,提升对网络信息的识别力、预警力和应对力。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重点领域、敏感话题、突发舆情进行全天候、全链条动态监测,确保第一时间预判、第一时间应对。建立由宣传、网信、公安等多部门参与的网络舆情协同处置机制,完善舆情会商、分析、回应流程,形成响应及时、处置有力、反馈闭环的常态机制。持续推进网络素养建设,策划开展网络文明系列教育活动,引导网民自觉抵制网络谣言、拒绝网络暴力、弘扬正能量。
(三)完善意识形态风险防控机制
构建覆盖全领域、贯穿全过程的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体系,对重点时间节点、重点人群和重点平台实行常态化排查和动态化预警。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宗教渗透、网络极端言论、校园思想安全等领域,制定“一点一策”的管控方案,形成可视化、可量化、可跟踪的风险清单。加强实地调研与分析研判,提前部署防控力量,预设应急预案。对潜在隐患实行闭环处置、台账管理,建立从发现、研判到处置、整改的完整流程,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可知可控、可防可治。
四、加强队伍建设,激发内生动力
(一)深化思想锤炼固根基
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持续推进思想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通过读书会、座谈会、党课宣讲等形式,引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强化道德涵养,倡导担当作为的价值导向,营造比学赶超、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引导干部树立正确导向,增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二)提升专业能力强本领
系统构建“理论+实践”双轮驱动的人才培养路径,分类开展专业化、定制化培训,涵盖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网络治理、文化产业等多个维度,逐步建立“入职即培训、成长有路径、晋升有考评”的干部发展体系。引导干部跨界学习、多维成长,鼓励参与调研实践、竞赛比拼和岗位轮岗,积累实际经验、提升实战能力。注重青年干部培养,开设“新苗工程”专题训练营,激活干部队伍“源头活水”。
(三)健全激励机制促担当
推行“正向激励+反向问责”并举机制,定期组织意识形态工作评比表彰,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对表现突出、作风优良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对履职不力、失责失守的从严问责,真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良性生态。完善意识形态工作专项考核办法,把实际成效作为评价标准,推动干部在意识形态主战场上敢作为、真作为、有作为。
五、完善工作机制,夯实责任体系
(一)压紧压实责任链条
进一步明确党委统筹、宣传部门牵头、各部门协同的责任分工,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细化分解任务清单、时间节点、责任单位,推动责任从“纸面”落实到“地面”。强化“第一责任人”履职意识,推动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亲自协调、亲自督办,形成全域联动、全程闭环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工作统筹协同发力
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定期召开分析研判会,实时掌握动态趋势、风险隐患和群众反映,及时调整部署安排。畅通信息共享渠道,推动政务系统、媒体平台、基层单位实现数据互联、资源互通、行动同步,构建快速反应、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推动意识形态与经济、文化、治理等领域融合协同,形成“一盘棋”发展格局。
(三)强化督查问效闭环管理
制定年度督查工作计划,围绕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网络舆情管控、阵地管理规范等重点内容开展全覆盖、多层次的检查督导。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整改闭环,定期“回头看”,确保问题整改不留死角。探索“清单+台账+销号”管理机制,将督查结果纳入单位年度考核和干部绩效评定,让压力层层传导、责任逐级落实,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不断走深走实。
来源:忻闻访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