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在农历春分后第15天,公历4月5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的祭祀、祭祖和扫墓的节日。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
梨花风起正清明
石维明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在农历春分后第15天,公历4月5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的祭祀、祭祖和扫墓的节日。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
扫墓祭祖是清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他普及的习俗还有踏青、插柳、戴柳、放风筝、荡秋千、拔河、斗鸡、蹴鞠等。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
介子推为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时的随从谋臣,因拒绝封赏隐居绵山,死于放火逼其出山的行动中。晋文公悔恨,下令介子推忌日禁火冷食,形成“寒食节”,这也是清明节的前身。图为南宋李唐绘《晋文公复国图》(局部)中重耳与随从流亡途中的场景。
1
清明的渊源
清明时节,春风吹拂,草木萌动,雨水增多,气温上升,万物欣欣向荣,正是春耕播种的时节。清明节的得名,《历书》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中国传统的扫墓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历史。西周时期设立了冢人、墓大夫两种官职,分别掌管朝廷的公墓和庶民的邦墓。
清明融合了上巳节和寒食节的习俗。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春秋时期晋文公将介子推逝于火烧绵山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寒食节最重要的就是断火、冷食。《周礼·夏官》记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司炬掌以时令举火,禁野烧。”“司炬”指的是专门负责掌管照明、照明器具、用火安全的官员。
秦汉,祭扫坟墓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了御史严氏跋涉千里回家祭扫祖坟。
魏晋南北朝时期,寒食节逐渐成为全国性节日。清明在寒食节后二三日,在唐代是取新火日,人们也把为父母祭扫的日子定在此日,以便焚烧纸钱。
宋代,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周密的《乾淳岁时记》记述了宋代寒食扫墓、踏青的盛况:“朝廷遣台臣、中使、宫人,车马朝飨诸陵原庙,荐献用麦糕、稠饧,而人家上冢者,多用枣、姜豉。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祭者尤多。”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诗句反映了清明时节郊外祭祖、游春的景况:“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到了元代,上巳节逐渐淡化,清明节则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冷食、荡秋千、踏青等风俗活动精华,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的民俗节日。明清时期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盛行。
清明时节茶飘香(图源:新华社 )
2
清明的诗意
关于清明的诗句,最著名者当数唐代诗人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慎终追远”始终铭刻在国人的骨子里,清明时节借景抒怀、借题发挥的诗人数不胜数。
清明踏青享春光(图源:新华社)
盛唐诗人孟浩然于唐开元十六年(728年)至长安应考进士,适逢清明,思绪连绵,写下五律《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诗人的孤寂、愁思同融融春光、欢愉的郊游人群形成鲜明对比。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心有纠结,个中滋味耐人寻味。
王维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早春时节,目睹朝气蓬勃的少男少女搭伴游春,伫立在长安的窗前,写下《寒食城东即事》: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王维是诗人,也是山水画家,而他的这首诗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杜甫于大历四年(769年)春,漂泊到潭州(今湖南长沙),正遇清明节,有感于节日气氛、异域风物、个人际遇,写下《清明二首》,诗中浸透了报国无门、彷徨苦闷的悲凉心理。其一为: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唐元和年间清明之夜,白居易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听着远处的弦声,独自欣赏着眼前的花儿。提笔写下七绝《清明夜》: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诗人留恋美景、深恐春天将去的微妙心理跃然纸上。
《全唐诗》收入了贾岛的五律《清明日园林寄友人》。这一天,诗人和几个好友一起在园林小聚,天气晴朗,春风和煦,柳絮飞扬,清明乞新火过后,生火做饭的轻烟冉冉升起。贾岛在诗中对友人的前程既关切,又略显无奈: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中唐诗人元稹诗《咏廿四气诗·清明三月节》不仅有对自然美景的颂扬,更有对人生哲理的思索:
清明来向晚,山渌正光华。
杨柳先飞絮,梧桐续放花。
鴽声知化鼠,虹影指天涯。
已识风云意,宁愁雨谷赊。
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的《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作于宋真宗时期,彼时,经过50多年的休养生息,北宋呈现繁荣兴盛的局面,这首词生动地展现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市和郊野的旖旎春色、社会风情: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拼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欧阳修移知颍州(今安徽阜阳),颍州西湖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这首词描写了清明时节颍州西湖春游景象、欢乐气氛: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欧阳修终于得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致仕,如愿归居颍州。
宋代扇面《春游晚归图》描绘的春日归途,与清明踏青归来的意境契合
苏轼涉及清明的诗词较多,较有代表性的有《望江南·超然台作》。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由杭州通判擢升为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次年八月,命人修葺城北旧台,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意。熙宁九年(1076年)春,苏轼登超然台,远眺春色烟雨,触动思乡之情,虽有无奈与惆怅,也不乏“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豁达超脱: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每日废寝忘食,无暇顾及家事,离开故乡六七年,不能赴江宁(今南京)为母亲扫墓,登高望远,遥祭亲人,心生愧疚,惆怅万端,写下七律《清明辇下怀金陵》:
“春阴天气草如烟,时有飞花舞道边。院落日长人寂寂,池塘风慢鸟翩翩。故园回首三千里,新火伤心六七年。青盖皂衫无复禁,可能乘兴酒家眠。”
“辇下”原指皇帝的御驾之下,这里引申为北宋京城汴梁。
“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他的《江城子·清明天气醉游郎》将清明时节的景象描绘得如诗如画,融入了对往事的深深怀念和无尽怅惘:
清明天气醉游郎。莺儿狂。燕儿狂。翠盖红缨,道上往来忙。记得相逢垂柳下,雕玉珮,缕金裳。
春光还是旧春光。桃花香。李花香。浅白深红,一一斗新妆。惆怅惜花人不见,歌一阕,泪千行。
范成大,南宋官员、文学家,“中兴四大诗人”之一。被任命为徽州司户参军,赴任途中,念及自己于清明之际却背井离乡,不能祭奠家中逝去亲人,伤感之余,写下《清明日狸渡道中》: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
墦间人散后,乌鸟正西东。
扩展阅读
《清明上河图》里“清明”
指清明节吗?
石维明
今年初,我回故乡河南开封,特意去了“清明上河园”。张择端(1085年—1145年)可能没有料到,他的一幅画作,千年后成为现代开封倾力打造的实景。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这幅画卷,长528厘米,宽24.8厘米,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的繁华景象,从郊外到城里“花光满路、箫鼓喧天”的盛况和清明上坟、探亲、游春、宴会等各种风俗,被称为宋代生动鲜活的百科全书。有学者统计,画上人物1659人、牲畜96头、树木174株。彼时没有微信、抖音、小红书留下影像资料,它为后世历史学家提供了直观的画面,被历史研究者视为无价之宝。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有学者认为,画面上的景色根据当时汴京的气候,符合秋季的景色特征。
《清明上河图》本身藏有很多秘密。《清明上河图》画的是不是清明时节?“清明”指的是清明节吗?
学者和民间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一直认同《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清明时节宋代汴京人的生活,“清明”就是清明节。美术史学家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的观点很具代表性,他们认为,《清明上河图》中,有卖纸马祭品的店铺,有出城扫墓的队伍,柳树正发出嫩黄的新芽,柳绿杏红、芳草碧波正是清明时节的真实写照,说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
不过,1981年,世居开封的宋史学家孔宪易提出了异议,认为《清明上河图》画卷上的若干场景,并不是清明时节特有的景象,譬如:驴队驮着木炭由小路而来,说明冬季将至,准备木炭御寒;一户农家短篱内长满了茄子这样的作物;草帽、竹笠多处出现,画中未下雨,显然用于遮阳;有人手持扇子、打赤膊,有儿童光着上身在街头嬉戏;招牌上写着“口暑饮子”的小茶水摊;货摊上摆着切开的西瓜;画面上的乘轿、骑马者行列,虽然有上坟扫墓归来的可能,但也可能是秋猎而归。俗话说“春捂秋冻”,根据当时汴京的气候,符合秋季的景色。
无独有偶,收藏家马未都也指出,《清明上河图》中临河的一家酒店旗上写着“新酒”,“新酒”指当年秋天的新谷酿成的酒;西瓜、拿着扇子的人、光着膀子的人,都说明不可能是清明时节;出现送炭的驴车,说明天气开始转凉。显然画中描绘的是夏秋时节。
美国卫斯理学院艺术系教授刘和平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读画方式,他认为《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是由汴河漕运带来的城市经济繁华,汴河航道“春开秋闭”,漕运季节从三月到十月,正是《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时间和内容。
故宫博物院学者祝勇列出了画卷中的矛盾之处,分析认为,《清明上河图》展示的并非一个固定的季节,而是将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象都融入了画作当中。例如,杨柳依依是春季;扇子和西瓜是夏季;“新酒”表明是秋季;卷首的枯木寒林显然是冬季。《清明上河图》乃是一部涵盖了春夏秋冬四季的长卷,人们在展开这幅画卷时可以完整地观看到汴京的四季之景。画卷中的树木有枯老的、翠秀的、茂密的、疏朗的,可以佐证。
如果《清明上河图》的清明指的不是清明节,那“清明”二字又该如何解释呢?
宋史学家孔宪易认为,据清嘉庆年间《宋会要辑稿》记载,汴京内、外城共分136坊,其中第一坊便是“清明坊”,由此推理,《清明上河图》之“清明”乃是指地名“清明坊”,画的是从清明坊到虹桥这一段繁盛景象。
历史学家邹身城在中国宋史研究会上提出,“清明”一词,既非时令,也非地名,《诗经·大雅》中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之句,《后汉书·班彪传》中有“固幸得生,清明之世”之语,这里的“清明”指的都是政治清明、天下清明之意。
持这种观点的人逐渐增多:所谓“清明”,指的是太平盛世、世道清明,考虑到宋徽宗时,确有鼓吹“政治清明”“歌舞升平”举措,而且宋徽宗是这个画卷的第一位收藏者,张择端创作这幅画的初衷,就是为了歌颂当时的清明盛世、清平圣明,因此取名为《清明上河图》。这个说法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赞同。
特别提示:“方志四川”已获得成都日报转载授权,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同意,请勿转载!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