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南大理人张雪,不希望自己两个孩子成为“留守儿童”,2020年决定从省城回到镇里,但她发现镇里连2000元月薪左右的像样工作都找不到。
/量子连线-在新商业时代不再孤独/
文|龙二
01 电商平台下沉,团长解决乡镇就业
“他乡容不下灵魂,故乡容不下肉身”。不为了讨生活,谁又愿意背井离乡?
云南大理人张雪,不希望自己两个孩子成为“留守儿童”,2020年决定从省城回到镇里,但她发现镇里连2000元月薪左右的像样工作都找不到。
这是中国乡镇普遍现状,养家的人背井离乡。因此也诞生了“留守儿童”、“乡村孤寡老人”、“乡村产业空心化”等社会问题。
然而,互联网平台下沉让张雪看到了希望。
张雪和丈夫找了几个月工作,刷到多多买菜的招募信息时,他们决定去试一试。张雪曾在省城昆明的旅行社工作过。
2021年9月,张雪成为了一名团长,她和丈夫承包了一个转手的快递站点。站点辐射着周边两个小镇的160多个提货点。
站点上午11点所有商品就能送达,张雪再把物资分发,当地村民不用出远门就能享受到购买价格优惠、种类丰富的商品。张雪还运营着镇上的宝妈社群,有便宜的好货就和大家分享。
现在张雪每天处理数百至上千单商品分拣,月收入比在昆明打工时高出20%到40%,还能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
(张雪把货物送到提货点)
张雪的故事正在中国乡镇批量复制。
云南版纳的95后女孩刘莹莹之前是游戏主播,每天玩十几个小时的游戏让她身心俱疲。2024年她归乡成为了多多买菜的团长,每天提货点日订单量在400-700单也让她在家乡工作就足够富足。
她喜欢和人打交道,每天服务邻里,有时间在风景如画的家乡版纳享受生活,让她感受到了幸福。
02 五环外就业拓新路,让村民服务村民
多多买菜团长能在乡镇扎根,有重要现实意义。
过去,很多村镇居民都需要定期“赶集”,去获取新鲜食材。他们可能要越过十几公里的崎岖山路,跨过湍急的河流。
而多多买菜推广之后,团长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之前翻山越岭才能买来的生活物资,甚至更新鲜、更便宜。
一头解决乡镇买菜难,一头激活乡镇就业,让“本地人服务本地人”。
多多买菜200 多万个驿站主要以夫妻店、乡邻创业等富有乡土人情味的形式展开,自提点解决生鲜配送难题,创造了数百万就业岗位,也促进乡镇 “毛细血管” 就业。
在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一个村庄,村民王义琴有一家开了快20年的小卖部。
这家小店如今有了“新身份”,成了当地村子的多多买菜自提点,每天为当地人提供新鲜食材。这个身份让王义琴的丈夫不用再外出打工,夫妻俩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
王义琴夫妻的多多买菜自提点成了“村中CBD”,村民都喜欢聚在小卖部门口聊几句,每逢热闹节假日夫妻还在门口备小椅子、茶水,方便邻里休息聊天。
(王义琴夫妻热闹的小店)
过年期间,小卖部里堆满了村民们下单的年货,从新鲜的水果、蔬菜、鱼虾冻货,到必不可少的春联、年夜饭的酒水饮料,以及走亲访友的一箱箱礼盒,应有尽有,小卖部成了村民的聚会地点。
03 互联网平台将构建新乡土经济
正如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书描述,数千年的乡土文化,让中国人有着浓厚的乡土基因。家乡、邻里、近亲,是大多数国人产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来源。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产业开始向城市集中,为了养活家庭乡镇居民不得不背井离乡。2018年“五环外经济”首次被媒体提及,让大家意识到一线城市之外还有广阔市场。
然而多年来,五环外虽然有广阔消费市场,但是尚未形成良性的经济内循环。五环外人群仍需要背井离乡才能养活自己。但是中国广阔的基层市场,互联网平台一边汇聚了数亿消费者,另一边关联着众多劳动者,完全可以建立一个新的就业体系。
1月13日,中国社科院大学发布《电商生态高质量发展与就业促进研究报告》,结合公开数据及电商生态业态创新与就业促进相关情况,深入探讨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就业带动能力。
《报告》以拼多多为案例进行分析后指出,平台经济作为新的经济组织形式,其对灵活就业人数的吸纳远超传统行业。以多多买菜的仓配体系为例,其由云仓、中心仓、网格站、自提点等多个层级组成,业务需求衍生出生鲜分拣、称重、包装、配送等大量岗位。同时由于订单的波动性,又派生出灵活劳动力应对高峰期的需求。
目前,这一体系累计提供了 50 万个灵活就业的工作岗位。这些工作机会,有效满足了居民平衡工作、收入、家庭等诸多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社会保障的作用。
《报告》指出,多多买菜在社区商业服务设施的基础上建立200多万个密集的驿站自提点,解决生鲜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难题,满足消费者对物美价廉商品的需求的同时,促进了社区“毛细血管”就业,并且夫妻店的形式更具烟火气息。
随着多多买菜等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五环外就业将被进一步催生,返乡不再是退守,体面的工作和生活也不再是梦想。
The end
来源:小慧聊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