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地区露地生姜高效栽培技术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4 14:59 1

摘要:生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又叫姜根、百辣云、姜,原产地为东南亚的热带地区,在中国南部、 中东部至西南部有不同规模种植,喜生长在较温暖和湿润的地方,抗阴、抗寒及抗旱能力不强,最适生长温度为 25~28℃ ,温度较高或较低都不利于正常生长。 生姜全身都

贵阳地区露地生姜高效栽培技术

黄翠萍等

生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鲜根茎,又叫姜根、百辣云、姜,原产地为东南亚的热带地区,在中国南部、 中东部至西南部有不同规模种植,喜生长在较温暖和湿润的地方,抗阴、抗寒及抗旱能力不强,最适生长温度为 25~28℃ ,温度较高或较低都不利于正常生长。 生姜全身都是宝, 其根茎、姜皮、叶均可入药。 其味道辛辣,微温,有解表散寒、温肺止咳、温中止呕及解毒等作用,常被用于治疗感冒、脾胃寒症及咳嗽等,是一种非常不错的中药材。生姜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材料,是贵州地区加工糟辣椒必须添加的辅料,也可作为蔬菜单独食用, 还可应用于日化行业生产洗发水,用途广泛。 目前,生姜在我国南方地区和山东省栽种较多,已逐渐成为农户发展种植产业,增产创收的有效途径 。 生姜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渠道,为乡村振兴增加了新的活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据调查统计, 2024 年贵阳市生姜栽培面积为866.67 hm 2 ,产量 1.5 万余 t ,栽培主体以合作社、种植大户为主,较为分散,不成规模,栽培技术水平不高。 为助推贵阳市生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结合本地实际,总结出贵阳市生姜高效栽培技术及管理要点供参考。

1 栽培地选择

根据生姜生长习性, 应选择生态环境优良、交通便利、有水源地块,栽培地应为近 3~4 年没种过生姜,土层较厚、富含有机质、保肥保水、能灌能排的微酸性壤土或砂壤土。 以上午向阳、下午背阴的地块较为适宜。

2 品种挑选

应选择产量高、品质好、商品率高、抗逆性强、符合消费市场习惯的优良品种。 贵阳主栽品种为本地小黄姜,其根茎分枝较多,双行排列,节间短、节多,色泽鲜润,表皮薄,淡黄,肉质致密,纤维较多,淡黄色,味辛辣,香气浓郁。

3 姜种选择与处理

挑选长势较好、无病害的成熟植株留种。应选择外形完整、无病无伤、无腐烂的姜块作种,用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600 倍液浸泡 15~20 min 或 用25% 甲霜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浸块 30 min 消毒,后捞出置于阴凉通风干净的地方晾干,不可暴晒于阳光下,以免温度过高导致姜块水分过度流失从而影响发芽能力。 姜块晾干后,选择沙藏法(选择干净、 无污染的河沙在室内或阴凉处制作沙床,厚20~30 cm ,将干燥的姜块平铺在沙床上,覆盖一层约 5 cm 厚的河沙,保持沙床湿润,但不可过湿,以免引起姜块腐烂; 储存环境的温度应控制在 15~20℃ ,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而影响种子出芽率)或冷库储存法(使用冷库进行储存,冷库温度应控制在 10~15℃ ,以降低姜块的新陈代谢,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 85%~90% ,以保持姜块所需的水分。 定期检查冷库的通风情况,防止姜块发霉)等适宜的方法进行储藏,确保后期栽培成功。

4 晒种催芽

晒种催芽最好选择播种前 1 周的晴天进行,挑选颜色好、节间短而肥大、无病虫害的姜块翻晒 2~3 天,一般晒到姜块表皮变干、变白为止。 然后用竹筐或塑料筐装好,在筐底部放些稻草,每筐装好后覆盖一层厚 5 cm 左右的稻草, 放置在恒温室内保持 20~25℃ 进行催芽,当幼芽长到 1 cm 左右时即可播种。

5 整地施肥

冬前对土壤进行翻耕,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 翻耕后每 667 m 2 施腐熟有机肥 2 000~3 000 kg , 并深翻入土,最后将土块用旋耕机或农具耙细整平。

6 及时播种

贵阳市露地种植于 3 月下旬至 4 月下旬播种,结合气候尽量早播为好。 建议选择气温和土壤温度在 15~20℃ 时的晴天播种。 播种前,将地块耙细后整厢开沟,厢宽 1.2~2.0 m ,厢高 30~50 cm ,沟宽 25~30 cm ,沟深 15~20 cm 。 随后在沟内每 667 m 2 施 45% 硫酸钾型复合肥 20~30 kg 作底肥, 用锄头或钉耙将肥料与土壤混匀,并浇适量底水,以土壤湿润、垄不湿透为宜。

将催好芽的姜块掰成独立小块, 每小块 50~80 g为宜,保留 1~2 个芽,去除多余的芽,蘸上草木灰后按株距 20 cm 左右采取平播或竖播的方式逐一摆放在栽培沟内。 平播的,水平放置,芽头朝同一方向;竖播的,芽头统一朝上,下部按入土 1 cm 左右,然后覆 5 cm 左右细土。 每 667 m 2 控制在 4 000~5 000株。

7 田间管理

7.1 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

幼苗期至生姜成熟期,应及时进行中耕培土和除草,生长前期中耕宜深些,但培土不可太厚;生长后期中耕宜浅些,培土可稍微厚些,使生姜根部有足够的生长空间,以促进生长良好。

当生姜发芽出土后,及时采取遮荫措施,可将玉米秸秆或高粱秸秆搭成棚架进行遮荫,也可采用木头或其他支撑材料搭成高 1.5 m 左右的架子,并铺黑色尼龙遮阳网(遮光率 60%~70% )进行遮荫,从而为植株生长提供有利的环境。 8 月上旬应及时撤去遮盖物,以促进植株光合作用。

7.2 肥水管理

① 追肥 发芽期不需追肥。 整个生长期内结合中耕培土追肥 3 次。生姜苗长至 20~30 cm 时进行第1 次追肥(每 667 m 2 施尿素 25 kg ),当植株有 3 个分枝时进行第 2 次追肥(每 667 m 2 施 45% 硫酸钾型复合肥 25 kg 左右), 8~9 月进行第 3 次追肥(每 667 m 2施 45% 硫酸钾型复合肥 30 kg )。

② 浇水 植株生长前期可结合天气情况和土壤湿度适当浇水,不可漫灌,遇到暴雨应及时排水。立秋( 8 月 7 日左右)后,少量多次浇水,促使根部多分枝和膨大,成熟前停止浇水。

8 病虫害综合防治

生姜全生长期内,病虫害综合防治遵循防重于治的原则,重点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为其生长提供舒适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促使植株健壮生长,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产量和品质。

最常见的病害有姜腐烂病,可用 20% 叶枯唑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或 77% 氢氧化铜可溶性粉剂500 倍液进行喷雾防治,可根据病害发生程度隔 10天左右喷 1~2 次。 较为常见的虫害有地老虎、蚜虫等, 可用 50% 辛硫磷乳油 1 300 倍液防控地老虎,用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1 500~2 000 倍液喷雾防控蚜虫。

9 采收与采后处理

生姜采收可分为商品姜和种姜采收。 商品姜可根据用途和市场需求分为嫩姜采收和老姜采收。 嫩姜通常于 8 月中旬至 9 月下旬采收,采收过程中保留 2 cm 左右的地上残茎, 摘除根; 老姜通常于 10月 1~23 日采收。 种姜采收和老姜采收同时进行,如不及时销售,应放入地窖或保温室内贮藏。 贮藏时用松散的细黄土或沙覆盖,湿度不宜过大,保持在80% 左右即可,温度保持在 15℃ 左右。

来源:青钱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