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AI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养老领域也不例外。“养老机器人”“AI保姆”等概念应运而生,打着能帮子女尽孝、全方位照顾老人的旗号,吸引了众多老年人的目光。但你可曾想过,这些所谓的AI保姆,也许正在悄然“成精”,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与陷阱
警惕!你爸妈的AI保姆可能成精了
文/葫芦僧判葫芦案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AI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养老领域也不例外。“养老机器人”“AI保姆”等概念应运而生,打着能帮子女尽孝、全方位照顾老人的旗号,吸引了众多老年人的目光。但你可曾想过,这些所谓的AI保姆,也许正在悄然“成精”,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与陷阱。
虚假宣传:画大饼的“高手”
网络平台上,一位拥有超15万粉丝,自称“央企高级工程师、985重点大学硕士”,名为“李校长AI”的主播,在短视频中展示“人形机器人”洗衣做饭、照顾老人的“神奇”功能,甚至让穿着暴露的机器人出镜。直播时,他宣称“央企团队”打造的养老机器人将于2025年年底量产,能定制功能和美女外貌,还能当老年人伴侣,定价仅七八千元 。可事实呢?国内知名机器人研发企业表示,养老机器人目前软硬件技术难题仍未攻克,两年内难以走入寻常百姓家。所谓的“养老机器人”,不过是精心编织的谎言,目的就是卖298元一套与“养老机器人”毫无关联的AI软件基础视频教程。就这样,这个主播靠虚假宣传,课程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除了这类虚假功能宣传,还有商家夸大AI保姆的陪伴功能。宣传中,它们能陪老人谈天说地、回忆往昔,仿佛比子女还贴心。但实际使用时,老人说自己分享生活中的琐事,AI保姆回应总是生硬、机械,只是重复一些预设好的话术,根本无法给予真正的情感回应,让老人倍感失落。
诱导消费:步步紧逼的“套路”
当老年人被那些“神奇”的AI保姆功能吸引后,诱导消费的套路就接踵而至。先以“养老机器人年底量产,名额稀缺,需先买课程获得购买资格”的理由卖课;之后又利用老人想赚钱的心理,对已买课老人说抓住人工智能风口能轻松赚钱 ,让老人交1999元合作费,和他们合作卖课。不少老人被高额佣金诱惑,纷纷掏钱,却不知自己帮忙传播的不实视频已涉嫌违法。
还有一些商家,推出AI保姆租赁服务。前期宣传租金低廉,可等老人租回家使用后,各种隐形费用就冒出来了。软件升级费、数据流量费、维修保养费……算下来,租赁成本高得惊人。更过分的是,租赁协议里藏着很多霸王条款,老人稍不注意就会掉进坑里,想提前终止租赁,还得支付高额违约金。
隐私泄露:防不胜防的“黑手”
AI保姆要实现各种功能,必然会收集老人大量的个人信息,包括健康数据、生活习惯、家庭住址、亲属联系方式等。一旦这些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后果不堪设想。一些不法商家为了利益,将收集到的老人信息打包出售。有的老人刚和AI保姆聊完自己患有某种疾病,就频繁接到推销药品、保健品的骚扰电话;还有的家庭,因信息泄露遭遇电信诈骗,骗子伪装成子女的朋友,以子女出事急需用钱为由,骗走老人的养老钱。
在技术层面,AI保姆的安全防护也存在漏洞。黑客很容易就能入侵系统,窃取数据。而老人往往对这些风险浑然不知,在享受AI保姆带来的“便利”时,不知不觉就将自己和家人置于危险之中。
安全隐患:隐形的“定时炸弹”
部分AI保姆质量不过关,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一些机器人在运行过程中会突然失控,撞到老人,造成身体伤害;还有的机器人电路设计不合理,容易引发火灾。在医疗监测功能上,AI保姆的数据也不准确,可能会误判老人的健康状况,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当AI保姆出现故障时,售后维修服务却常常跟不上。商家不是拖延维修时间,就是收取高额的维修费用,让老人苦不堪言。本是用来照顾老人的工具,却成了威胁老人安全的隐患。
面对AI保姆的诸多问题,一方面,子女要多关心父母,了解他们的需求,别让他们在养老路上感到孤独无助,更别让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强对AI养老产品市场的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虚假宣传、诱导消费、隐私泄露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市场环境。
科技的初衷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希望在AI养老领域,不要再让这些“成精”的AI保姆伤害老人,而是真正研发出安全、可靠、实用的产品,为老年人的幸福晚年保驾护航。
来源:信马由缰齐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