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幸运的是,它因早早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获得了我国长达24年,总金额高达100亿的援助,让国家到了快速发展。
它曾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备受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排挤。
幸运的是,它因早早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获得了我国长达24年,总金额高达100亿的援助,让国家到了快速发展。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刚刚有点起色的国家,非但没表示感激,还将我国对他们的援助当成了理所当然。
甚至在我国停止援助后,反咬一口,开始处处与我们作对。
那么,这个国家是谁?为何如此忘恩负义?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国际环境相当复杂,许多国家对新中国持有观望态度。
但阿尔巴尼亚不一样,它是首批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所以,在1954年,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当时的阿尔巴尼亚,经济发展十分滞后,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近乎为零,连民众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
而中国,同样面临着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国内经济建设百废待兴,人民生活也不富裕。
但即便如此,出于国际主义精神,也为了维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友谊,中国还是决定向阿尔巴尼亚伸出援手,这一援助,就是24年。
在这24年里,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规模大得超乎想象。
先说说钱,据统计,在这24年期间,我国累计援助阿尔巴尼亚的金额,高达 100 亿人民币。
要知道,1976 年,我国整体经济仍在艰难爬坡时期,全年的 GDP也仅有 2943 亿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 100 亿无疑是一笔巨款。
大量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阿尔巴尼亚,为后续各项援助工作筑牢了根基。
为帮助阿尔巴尼亚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中国精心挑选并送去了 1 万多台拖拉机,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中国还给他们提供了大量化肥,平均每公顷耕地能分配到 400 公斤化肥,给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养分,为粮食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止在物资援助方面不遗余力,中国在技术和人才领域同样倾囊相授。
在援建了 142 项成套工业设备后,考虑到阿尔巴尼亚技术人才短缺,对这些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可能存在困难,我国果断派遣 6000 多名专家奔赴阿尔巴尼亚。
这些专家扎根当地,手把手地指导当地工人操作设备、开展生产。
此外,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国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帮阿尔巴尼亚建设了水电站。
这些水电站的发电量不仅充分满足了该国的电力需求,还有剩余电量可供调配,为阿尔巴尼亚的工业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了稳定的能源保障。
在中国的帮助下,阿尔巴尼的社会发展终于有了起色,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我们援助了24年之久的国家,竟然将帮助视为理所当然,还反咬我们一口,这是怎么回事?
虽然中国一直慷慨相助,但阿尔巴尼亚却并未珍惜这份情谊。
由于长期处于被援助的状态,阿尔巴尼亚国内甚至形成了一种扭曲的社会风气。一些人在面对援助物资时,丝毫不懂得珍惜,大量物资被随意浪费或闲置。
在农业生产中,中国援助的拖拉机因缺乏妥善管理,许多搁置生锈;部分援助的化肥,由于储存不当失效。
这些本可以助力国家发展的宝贵资源,就这样被白白消耗。
而且,随着中国的援助越来越多,阿尔巴尼亚部分民众,逐渐滋生出一种不健康的依赖心理。
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已经将中国的帮助当作维持国家运转和提升生活质量的唯一途径,觉得中国的援助是理所当然的。
更重要的是,阿尔巴尼亚政府还对中国始终怀着一种矛盾的态度。
在经济上,阿尔巴尼亚对中国的援助高度依赖。但在政治层面,他们却对中国充满戒备。
他们以一种狭隘的心态,对在中国援助下工作生活的中国政府人员、专家、工人,实施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
在这些援阿人员日常居住的场所,阿尔巴尼亚相关人员秘密安装了窃听设备,只要屋内有交谈声,就会被监听并记录。
到了60年代末,阿尔巴尼亚对中国的敏感程度进一步升级。
1968 年,中国出于加强两国文化交流的目的,提议设立阿尔巴尼亚语对外广播节目。阿尔巴尼亚方面在公开场合,表现出积极响应的姿态,对中国的提议予以认可。
可当中国方面紧锣密鼓地筹备节目,为节目顺利开播付出诸多努力时,阿尔巴尼亚却在背地里禁止民众收听。
不仅在文化交流方面阳奉阴违,阿尔巴尼亚在外交领域,更是试图对中国进行无端干涉。
当时,中苏关系处于复杂微妙的阶段,阿尔巴尼亚竟公然要求中国拒绝接待苏联代表团,全然不顾中国的外交立场和主权独立。
阿尔巴尼亚的这一无理要求,严重违背了国家间平等交往的底线,践踏了中国的外交主权。
1972 年,鉴于中阿两国曾经深厚的友谊,尽管双边关系出现了裂痕,中国依然希望能够修复关系,重回友好合作的正轨。
中方当时,恰逢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成立 30 周年,中国抓住这个契机,向阿尔巴尼亚致以诚挚的祝贺,并通过多种方式主动示好,传递出愿意改善关系的强烈信号。
可阿尔巴尼亚方面却以冷漠的态度回应中国的善意,对中国的友好举动置若罔闻。
这种冷淡回应,浇灭了中国试图修复关系的热情,让两国关系陷入了更深的僵局,曾经紧密的联系变得愈发脆弱。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步伐逐步加快。
阿尔巴尼亚对中美建交表现出强烈的敌视态度,不仅在公开场合表达不满,还持续干涉中国内政,试图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施加不当影响。
阿方的这些行为,成为中国削减对其援助的直接原因。中国意识到,单方面毫无保留的付出,并不能换来真正的友谊,决定停止这种不平等的援助。
而此时,阿尔巴尼亚却上演了一出虚伪的挽回戏码。
阿尔巴尼亚他们以 “北约、华约威胁” 为由,要求中国追加 500 辆坦克援助。周恩来总理直接驳斥其情报不实,阿方人员当场默认。
令人震惊的是,这些阿方人员回国后,竟因 “向中国低头” 遭到清洗。
阿方的这种政治迫害和反复无常的行为,让中国彻底失望。
1978 年,中国正式终止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曾经亲密的两国关系名存实亡。那如今,阿尔巴尼亚怎样了呢?
阿尔巴尼亚长期依赖援助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在援助终止后弊端尽显。
1978 年中国停止援助后,阿尔巴尼亚本土制造业占 GDP 比重不足 5%,反映出该国工业体系的脆弱和不健全。
在制造业领域,阿尔巴尼亚长期依赖进口,自身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几乎没有能够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制造业产业,失业情况十分严重。
以工业为例,1970 年代中国援建的费里钢铁厂,是阿尔巴尼亚唯一的现代化工业项目,承载着该国发展工业的希望。
但多年来,阿尔巴尼亚未能对钢铁厂进行有效的技术升级和人才培养。
时至今日,钢铁厂仍在沿用老旧的生产设备和工艺,生产效率极其低下,成本居高不下,导致长期亏损。
如今的这种情况,让阿尔巴尼亚悔不当初,但却为时已晚。
来源:鲁滨逊的日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