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三中学 “四校联盟”:构建城乡学校共生发展

360影视 2024-11-20 00:05 5

摘要:为落实《北京市统筹主城区与乡镇义务教育学校“手拉手”结对帮扶方案》,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密云区水库中学、房山区青龙湖中学和昌平区第一中学天通苑校区于2023年底共同组建了“四校联盟”。按照“市区联动、需求对接、精准支持、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四所“手拉手”项目学

为落实《北京市统筹主城区与乡镇义务教育学校“手拉手”结对帮扶方案》,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密云区水库中学、房山区青龙湖中学和昌平区第一中学天通苑校区于2023年底共同组建了“四校联盟”。按照“市区联动、需求对接、精准支持、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四所“手拉手”项目学校在理念融合、课程建设、学科教学、师生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强深层次交流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四校联盟”的创新机制,为城乡学校一体化均衡发展构建起共生发展的新生态。

一体化发展:凝聚共同愿景 绘制三年规划蓝图

当四所地处不同城乡地理位置的学校围坐在同一张会议桌前,商讨如何共同绘制一张发展蓝图时,各自不同的发展历史、不同的校园文化和不同的师资生源,让这项工作显得格外“烧脑”。

“我们深知这件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唐挈说,“虽然差异很大,但如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如何把学校发展得更好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聚焦共生发展这一愿景,四所学校明确了课程建设系统化、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教师课程育人能力提升、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等共性需求,确定了“四校联盟”的三年规划蓝图,即以项目推进的方式,采取项目研究成果导向、示范引领,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方案,为北京市城乡“手拉手”工作提供典型案例。

在此基础上,“四校联盟”明确了“课程建设与评价”“学生发展研究与指导”“校本教研机制建设”“‘信息化﹢教育’研究与建设”四个目标领域。为推进四个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四校联盟”还明确了共同打造“课堂教学研讨会”“校本教研共同体”“教师跟岗交流”“学生评价校本化实施”这四个平台。进而,最终共同构建起“基于课程实施的管理体系”“基于课程育人的教师培训体系”“基于课程研究的校本教研体系”“基于课程修习的学生评价体系”四个体系。

为细化落实各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四校联盟”还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机制,包括由四所学校轮流定期主办听评课、备课研讨、课题研究等月度主题交流活动;定期开展四所学校教研组之间的主题教研活动;依托“师徒汇报课、骨干教师展示课”和“主题班会”,在四所学校之间切实开展听评课活动、在年级组和班主任之间切实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定期开展四所学校的非毕业年级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会、毕业年级区域考试质量分析会等教学评价方式的研讨等。

“根据北京市城乡结对工作方案,我们希望“四校联盟”能够通过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体化管理、教研一体化机制的形成、干部教师队伍的一体化建设、课后服务资源的一体化共享,让城乡学校更好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让联盟的每一所学校都能成为所在区域的支点和高低,引领所在区域的教育发展,从而促进首都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唐挈说。

一体化教研:聚焦学生获得 跨校共研课堂变革

在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活动的核心环节,其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学生输出”为特征的课堂教学逐渐成为改革的重要方向。基于这一共识,“四校联盟”共同开展了以学生输出为特征的课堂教学变革探索,旨在通过四所学校教师共同开展的课堂实践,促进学生实际获得,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模式,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均衡,推动“手拉手”项目的深化实施。

在树立了以“学生输出”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后,“四校联盟”从各校分别选拔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道德与法治五个学科的优秀教师,由参与活动的教师共同商讨确定每个学科的同课异构课题,提交本区教研员进行研讨修改,并在完成教学设计后开展跨区跨校的线上交流,互相借鉴,邀请市级教研员指导,进一步打磨完善。

教师们还尝试在各学科中引入项目式学习模式,通过真实的任务和问题驱动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翻转课堂,将传统的知识传授环节移至课前,课堂上重点进行知识的内化与应用。北京市第十三中学校长助理吴春会介绍:“通过以学生输出为特征的课堂教学变革探索,我们希望共同构建起一种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通过联盟学校的共同努力和资源共享,乡村学校的学生们接触到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模式。同时,我们也共同开发出了可以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案例,推动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

在密云区水库中学副校长李长辉看来,通过城乡学校之间的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城市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农村学校的实践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义务教育学校手拉手活动为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我们从十三中获得了教学资源、教学经验等方面的支持,十三中也从我们利用密云水库自然资源开展的教学实践中汲取了有益的经验,丰富了教学内容。长期的合作机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反思能力也进一步增强。未来,我们计划深化合作内容,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应用、特色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一体化队伍建设:涵育卓越教师 促进优质资源共生

从每位教师的一节课、一次讲座、一篇文章开始,“四校联盟”通过一次次教师培训、教研活动,共同引导教师队伍转变传统观念,为四所学校涵育起一支共同成长的卓越教师队伍,而他们也成为驱动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同生长的“硬核”。

派驻干部教师跟岗学习、为骨干教师组织业务培训、为学生开展专题报告、备课组互访开展教学指导……教师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已经成为“四校联盟”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常态工作模式。从2023年底举办首场联合教研活动以来,“四校联盟”先后聚焦“教学方式变革的初中课堂教学”“新中考背景下的政史地生学科教学策略”“建设共同体,探索首都教育均衡化新路径”“智慧赋能,探索高质量衔接新范式”等主题,为四所学校的教师搭建交流平台。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四校联盟”为教师队伍提供多元化的支持工具和教研平台,还通过网络直播向更多教育同行共享教育成果,“新中考背景下史地生政学科教学策略研究”线上直播吸引了近千人次教师观看;“教学方式变革初中课堂教学研究”分学科同步组织7场教研直播,累计浏览量超过13000次。“四校联盟”还组织教师前往江西南昌新建三中开展教育教学研讨。共建、共享的教研方式,不仅拓展了联盟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方式,也使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生成的优质教育资源走出北京,辐射至更广袤的中国大地。

这种创新的专业发展方式给联盟学校的教师们带来了新视野、新动力。密云区水库中学教师刘长林说:“联合教研让我对课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新的授课理念有了更深感悟。”在青龙湖中学教师郑万军看来,联合教研给自己带来了育人理念上的变革:“关注‘输出’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我深刻体会到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作用。这些能力不仅对学生的学科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更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昌平一中天通苑校区教师武静认为:“‘四校联盟’的工作规划蓝图,让我看到了未来的美好与希望。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我看到了未来的成长正在生根发芽。”

在刚刚过去的金秋十月,北京市第十三中学把课堂搬到了密云水库边,组织学校初二年级学生与密云区水库中学的小伙伴一起开展生物学科实践和劳动共建活动。“四校联盟”的合作交流正从学校之间和教师之间,逐步拓展至学生之间。

“我们的建设才刚刚开始,也许我们现在只是星星之火、但我相信,通过我们三年的努力,甚至十年的坚持,我们一定能够把这股力量汇聚成熊熊烈火,实现大家对首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共同期待。”唐挈说。

来源:现代教育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