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寒柏评田小华书法,切中了当今学书顽疾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4 17:58 2

摘要:近日崔寒柏先生在直播中谈到当今书坛顽疾,并拿田小华先生举例,认为田小华先生安于学米,始终停留在学米的阶段,没有走出自己的道路,相比之下曺宝麟先生也是学米,但是已经形成了个人风格,对于这番评价引来田小华先生的回怼,并引发网络热议。

近日崔寒柏先生在直播中谈到当今书坛顽疾,并拿田小华先生举例,认为田小华先生安于学米,始终停留在学米的阶段,没有走出自己的道路,相比之下曺宝麟先生也是学米,但是已经形成了个人风格,对于这番评价引来田小华先生的回怼,并引发网络热议。

崔寒柏先生对田小华先生书法的评价,看似针对个人,实则直指当代书法学习的一大顽疾——固守传统而怯于创新。他指出田小华先生学米芾难出己意,这一批评并非苛责,而是对当下众多学书者机械模仿、不思突破现象的精准诊断。

当代书坛,临摹高手众多,但真正能“入古出新”者寥寥。许多人以形似古人为能事,甚至沾沾自喜于“几可乱真”,却不知书法艺术的终极目标并非复制古人,而是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崔寒柏先生的批评,正是对这种盲目模仿风气的当头棒喝。

米芾本人就是“集古成家”的典范。他遍学晋唐名家,最终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刷字”风格。若后世学书者仅满足于亦步亦趋地模仿米芾,而不思突破,岂不是违背了米芾的艺术精神?崔寒柏先生的批评,恰恰是对这种“学古而泥古”现象的深刻反思。

相比之下,曹宝麟先生学米的路径更值得借鉴。他虽取法米芾,却能融入个人理解,最终形成清峻挺拔的自家风貌。崔寒柏先生以曹宝麟先生为例,意在说明:真正的学书之道,不是做古人的影子,而是借古人之法,铸就自我风格。

当今不少学书者存在一种惰性思维,认为只要临摹足够精准,风格自然会“水到渠成”。然而,艺术史上的大师无不主动求变,而非被动等待渐变。王铎学二王却能狂放不羁,何绍基学颜真卿却自出机杼,皆因他们不满足于模仿,而是主动寻求突破。

崔寒柏先生的批评之所以引发争议,正是因为戳中了某些人的痛处。许多人沉浸于临摹的舒适区,不愿面对创新的挑战。当有人指出其作品缺乏个性时,他们往往以“传统正宗”自辩,却忽略了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而非复制。

书法作为一门传统艺术,固然需要扎实的临摹基础,但若止步于此,则无异于匠人。真正的书法家必须在继承中求变,在传统中寻找自我。崔寒柏先生的言论,正是对这种艺术观念的强调,而非对传统的否定。

当代书法教育也存在类似问题。许多教学过分强调“像不像”,而忽视“变不变”。学生从小被灌输“写得像古人就是好”的观念,导致创造力被扼杀。崔寒柏先生的批评,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当下书法教育模式的反思。

艺术史证明,任何流派的兴盛都源于创新。清代碑学打破帖学垄断,民国书家融合碑帖,当代书法若想真正发展,也必须走出单纯模仿的窠臼。崔寒柏先生的观点,正是对这一历史规律的呼应。

田小华先生若能正视崔寒柏先生的批评,转而思考如何突破米芾的框架,或许能迎来艺术上的飞跃。可惜,许多人面对批评时,第一反应是抵触而非反思,这正是阻碍书法进步的心理障碍。

真正的书法大家,如林散之、沙孟海,无不是在深入传统后大胆变革,最终自成一家。若当代学书者只知模仿不知创新,书法艺术将陷入停滞,甚至沦为一种复古表演,而非鲜活的艺术创造。

崔寒柏先生的言论虽尖锐,但良药苦口。当今书坛需要更多这样的声音,打破盲目崇拜古人的迷信,唤醒学书者的创新意识。唯有如此,书法才能在现代艺术生态中保持生命力。

这场争论的意义,不仅在于田小华先生个人的书法路径,更在于它对整个书法界的警示——模仿只是起点,创造才是终点。若不能迈出这一步,再精准的临摹也只是高级复制品,而非真正的艺术。

书法要发展,就必须鼓励创新思维。崔寒柏先生的批评,正是对当代学书者的一次提醒:不要沉溺于古人的光环,而要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路。唯有如此,书法艺术才能历久弥新,而非成为博物馆里的标本。

来源:七陆工作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