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挺福·2025高考作文陪跑营”推荐:持自我之道,品人间真味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4 18:03 1

摘要:注:“附庸风雅”中的“附庸”原指依附、追随,“风雅”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后泛指有关诗文方面的事。该成语一般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社会上,不少人对附庸风雅嗤之以鼻,却也有很多人在行附庸风雅之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附庸风雅”的认识和思考。

注:“附庸风雅”中的“附庸”原指依附、追随,“风雅”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后泛指有关诗文方面的事。该成语一般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

“社会上,不少人对附庸风雅嗤之以鼻,却也有很多人在行附庸风雅之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附庸风雅”的认识和思考。”

这个题目初看上去像是成语新说,并且为了避免学生由于不熟悉成语在审题上翻车,还特别提供了足够细致的成语解释。结果反而导致学生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了“附庸风雅”这一行为本身,围绕行为的不同动机、不同结果展开思考,最后写作水平比较好的学生也往往写成是鄙夷固然有鄙夷的道理,但躬行更有躬行的道理,只要我们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附庸风雅也是件好事的翻案文章;或者囿于“附庸风雅”的一般理解,统一了材料中的前后两句话,大行批判否定之事,枉顾材料中的转折提示。

实际上,这是一则现象+话题类材料,基于现象所指,完成对“附庸风雅”相对深入的认识。社会中,“附庸风雅”不仅是一种个体行为,更是当下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群体行为,尽管人们对此并不认同。这种错位的现象特别耐人寻味,由此,我们不仅要准确提炼现象的表面特征“装”,还要通过联系社会背景、人群心理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养成细读材料的习惯,除了要关注材料中的关键词,还需要关注句子内部的逻辑建构,推敲材料中容易被漏过的空白处——如:怎样的社会背景导致很多人热衷行附庸风雅之事?被人嗤之以鼻的是附庸风雅之事还是附庸风雅之人?“不少人”和“很多人”分别是哪些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写作时就有了具象的内容。

【范文一】

曲水流觞,以行塑形

附庸风雅原指追随文化,后多指参加文化活动以美化形象的表面功夫。对此,不少人嗤之以鼻,却也有很多人付出行动。依我之见,附庸风雅本是中性的行动,而实质上是人们对此的态度塑造着人们。

诚然,人们对附庸风雅嗤之以鼻,一定程度上是对文化的尊敬与对流俗化、浅薄化文化的抵制。真正的“风雅”要求人们拥有高水平的审美能力、思维力与理解力,而牵强附会的对“风雅”进行追求实质上脱离了文化本身,转而是利用文化来为自己的无知与浅薄粉饰“涂层”。也即,以美化形象为目的的表面功夫“附庸风雅”,是将文化从目的异化成了手段,实质上是对文化的轻视与对世俗名利的追求。此行为表里不一的反差,引起真正拥护文化、欣赏文化之人的耻笑,认为“附庸风雅”是对文化本身的污名化。

然而,附庸风雅,当真局限于此吗?

我们不该忽视,对附庸风雅不屑的往往是清风亮节的文人风骨。但倘若不对“附庸风雅”进行审慎的批判,文人风骨也极易沦为妄自尊大的优越感,造成对追随文化这一行为的认知错位。试想,作为“没文化”的人,倘若一直被附庸风雅的言论所批判围剿,又是否会对看似不符合自己身份的“风雅”行径望而却步?从反功利主义为目的的行为,最终又是否浇灭了人们对“风雅”之渴求欲望?可见,此行为极易滋长、以学习为耻的耻感文化,最终使社会形成《师说》中的“不学风气”。

因此行附庸风雅之事,未尝不是正确的选择。但要以文化为目的,而非手段。正如休谟所言:“行为是一种由表及里的渗透过程”。当我们选择如何行动,这个行动会反向塑造我们自己。附庸风雅,一开始或许是茫然的,但绝不是盲目的,因为我们的清晰目标便是定向塑造自己。在附庸风雅的过程中,行为会对客观现实造成实质性的改变:认知提升,思维拓展,审美提高,不仅“极视听之娱”,更是对自我的培养提升。

而在如今,我们更应有意识地、非功利地附庸风雅,不对其产生确认偏误,认为无知是常态,求知是变态,而要时刻铭记行为对我们个人的塑造作用。通过不断模仿,不断思考文化的本质,学习文化,来拨云见日,淘沙始到金。

曲水流觞,以形塑形。我们应按照文化来改造自己,而非附会于文化,浅薄化文化。

【范文二】

持自我之道,品人间真味

如今社会上,不少人对附庸风雅嗤之以鼻,却仍有许多人在行附庸风雅之事。依愚之见,行此之事并不一定是坏事。

诚然,盲目从众的心理作祟,使不少人溺于行附庸风雅之事。当身处河清海晏的人们开始追寻精神文明存在的价值时,附庸风雅之事便开始流行,来填充人们贫瘠的内心。这看似是对文化修养深处的追求,其本质不过是掩盖自己内心的虚无,自我感动式地装点自己,结识到同样盲目贪求文化修养外衣的文人罢了。

更值得思考的是,在“风雅”之事如此盛行的时代,难道所有参与文化精神层面的活动都是“附庸风雅”吗?我们应当如何界定它呢?实则是十分困难的,这完全取决于自己文化修养的程度。当人们摆脱盲目从众的心理,开始真正思考文化修养的真正意义,为健全人格的培养,于不同文化活动中,形成自我对“风雅”的理解,以至于汲取。这样的依附、追随实际上是有利于大众提升自己的,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也值得广泛推崇的。

如同鲁迅先生以尖刻的话语唤醒铁屋子中沉睡麻木的人们,难道这些觉醒的国民依附追随着鲁迅先生的新思想文化也是“附庸风雅”之事吗?当然绝非如此。

由此可见,行“附庸风雅”之事也能有利于人们发现自己文化上的匮乏,将“风雅”文化内化为自己的品质,造就自己的内涵修养,在丰盈自己的同时,也使社会形成良善的文化风气。

更进一步慎思明辨,随着时代和思想的开放,“风雅”从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小雅》,到泛指所有高雅文化,我们目光可以放得更远更宽一些:不仅仅局限于认为是缺乏文化修养的人才去做“风雅”之事,而是尊重和赞扬这些进行文化修养活动的人们。“人是悬挂于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若我们不再将“附庸风雅”认为是低俗之事,由此而鼓励人们积极投身于文化活动中,实则比“嗤之以鼻”更有利于社会文化的发展,推动本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增强了人们对已有文化的自信。

反观当下,遭“不少人”唾弃的附庸风雅,也极可能是出于一种攀附的心理,为了通过交际提升自身的阶层,以那部分自以为高尚的“文化圈子”为归宿,其实并没有以真正的“风雅”来修养丰盈自己,因为认知被自我的虚荣与愚昧所局限,文化精神的追求随之坠入恶俗。

秉持自我的文化修养与坚持,走自己的路,与“江上之清风”和“山间之明月”同行,在风雅中品味自己的广阔人生!

梁老师简介

爱分析专业,爱研究高校; 爱填报志愿,爱规划人生; 爱与家长忐忑不安,爱与家长排忧解难,更爱与学生兴高采烈; 我是圣达信的老梁,是学生的贴心前程引路人。 著有《新高考改革下志愿填报攻略》、《这些年财经专业有点火》、《高考作文提分少不了》等。

跟着老梁跑,作文写得好。
作文写得好,语文差不了。
首科心有底,成绩没人比。
看看大猜想,提分门门响。
作文听老梁,高考一定强!

来源:高考专家梁挺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