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条 为指导科学排查、及时消除体育行业重大事故隐患,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法律法规,结合体育工作实际,制定本标准。
体育行业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3版)
(国家体育总局2023年12月4日印发施行)
壹
第一条 为指导科学排查、及时消除体育行业重大事故隐患,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法律法规,结合体育工作实际,制定本标准。
贰
第二条本标准适用于判定体育行业可能导致群死群伤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安全管理缺失、违法违规行为、设备设施故障等重大事故隐患,重点围绕体育赛事活动筹办举办、体育场所及设备设施运营管理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叁
第三条 体育赛事活动筹办举办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
(一)应经批准(许可)的体育赛事活动未按要求履行相应审批(许可)程序的,高危险性体育赛事活动未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的;
(二)将工作内容转包给不具备安全保障条件及能力的第三方,或未与第三方签订安全协议、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可能导致体育赛事活动组织管理风险不可控的;
(三)未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安全工作方案,未明确并落实安保、观赛、“熔断”机制和应急预案等相关要求的;
(四)未对可能引发观众冲突、恐慌、踩踏等公共安全风险进行分析研判、制定实施应对措施的;
(五)未对天气状况、活动场所自然环境等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开展跟踪监测和预警的;
(六)未履行风险告知义务,未对参赛年龄、身体条件、技术水平等特殊要求作出真实解释和明确警示、并按要求进行验证的;
(七)未对举办体育赛事活动的体育场所、设施设备及临时设施进行安全检查,未查验体育场所人员容载量是否符合相关安全要求的;
(八)未对举办体育赛事活动所必需的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品、特种设备,以及食宿、交通、设施搭建、医疗救援等配套服务等明确管理要求的;
(九)举办体育赛事活动所必需的保护设备装备、消防设施及器材、救援设备及医疗设备配备不足,或未保持完好有效的;
(十)未落实安全责任人,使用无相关专业资质或未经培训工作人员,未配备必要的、符合相关规定安全救助人员的。
肆
第四条 体育场所及设备设施运营管理存在下列情形的,应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
(十一)未经许可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
(十二)未建立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未明确安全管理机构或人员,未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未按规定进行应急演练的;
(十三)体育场所存在违法违规建设或改造行为,或未按建筑设计功能开展体育项目的;
(十四)体育场所及设备设施未通过验收,未按相关要求进行定期检验和维护,或超过使用年限未经专业机构鉴定仍在使用的;
(十五)运动场地、活动室、休息室、更衣室等人员聚集场所,未针对消防、水电、燃气、防灾减灾等方面制定实施相关安全保障和应急措施的;
(十六)未设立安全警示标识、安全提示公告、疏散指示标志等或设置不明显,堵塞、占用、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
(十七)未按相关管理规定配备必需的保护设施、消防设施及器材、救援设备及医疗设备,或未保持完好有效的;
(十八)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品、特种设备未按相关规定管理的;
(十九)应持证上岗的关键岗位人员无证上岗,未按要求配备安全管理、救助人员的。
伍
第五条 违反强制性国家标准和其他严重违反涉及体育领域的安全生产规章政策,且可能导致群死群伤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现实危险,应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
陆
第六条国家对危险化学品、消防(火灾)、燃气、特种设备、有限空间、建筑结构、特种作业人员等方面的重大事故隐患判定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柒
第七条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
解读:
该解读从场馆设施类隐患、运动器材类隐患、人员管理类隐患、应急预案类隐患、其他高风险场景等5个方面说明了体育行业领域高风险场景的具体情形,帮助公众初步识别该领域内安全风险。
一、场馆设施类隐患
1.场馆结构安全缺陷
场馆建筑存在裂缝、倾斜、承重结构腐蚀等结构性问题,或临时搭建的设施(如舞台、看台)未通过安全验收。
公众如何判断:
观察墙体、屋顶是否有明显裂缝或锈迹。
检查临时设施(如临时看台)是否稳固。
感受地面是否晃动或不平整。
2.安全通道堵塞
紧急出口被杂物堆占、消防通道宽度不足、应急照明失效。
公众如何判断:
查看安全出口标志是否清晰,通道是否被家具、广告牌阻挡。
测试应急灯是否能在断电时自动亮起。
二、运动器材类隐患
1.设备维护不当
健身器材螺丝松动、防护网破损、游泳池排水系统堵塞,或攀岩保护绳未定期检测。
公众如何判断:
摇晃器材检查是否稳固,观察防护网是否有破洞。
游泳池边观察救生圈、急救箱是否在位,池底是否有明显污垢。
2.高风险项目设备缺陷
滑雪场索道未定期检修、滑冰场冰面有裂缝、潜水设备气压表失灵。
公众如何判断:
滑雪前观察索道是否有明显晃动或异响。
滑冰时检查冰面是否平整,是否有积水或杂物。
三、运动器材类隐患
1.从业人员无资质
教练员、救生员、电工等未取得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
公众如何判断:
询问教练是否有国家认可职业资格证书。
观察工作人员是否佩戴岗位资格标识。
2.安全培训缺失
从业人员连续6个月未接受安全培训,或未掌握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
公众如何判断:
参与活动时留意是否组织安全演练。
询问场馆人员是否了解灭火器使用方法。
四、应急预案类隐患
1.应急设施不足
未配备急救箱、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防毒面具等应急设备,或未设置医疗急救室。
公众如何判断:
检查场馆显眼位置是否有急救箱,箱内物品是否齐全。
观察大型场馆是否配备AED设备。
2.演练未落实
企业未每季度开展消防、防踩踏等应急演练,或演练流于形式。
公众如何判断:
参与活动时留意是否听到安全广播或看到安全提示。
询问场馆工作人员是否参与过近期演练。
五、其他高风险场景
1.天气或环境风险
雷雨天未关闭露天场馆、高温天气未设置防暑降温设施、冰雪场地未及时除冰。
公众如何判断:
雷雨天观察场馆是否暂停开放或疏散人员。
高温天检查是否有遮阳棚、饮水点等。
2.观众管理混乱
赛事期间观众拥挤踩踏、未设置隔离带、违规进入比赛区域。
公众如何判断:
观赛时注意现场是否有秩序维护人员。
发现人群过度密集时主动远离危险区域。
最后
通过以上方法,公众可初步识别体育行业领域重大隐患,及时规避风险,若发现隐患,可采取以下措施:
1.立即规避风险,离开危险区域,拒绝使用破损器材或参与无资质教练指导的高风险项目;
2.现场反馈与提醒,向场馆工作人员指出隐患,要求暂停存在明显风险的活动。
3.举报与投诉,联系当地体育部门反映举报线索。
来源:余琦说社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