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35岁危机,和年轻人无关?“职场荣枯线”每个人都该有危机感

摘要:人到35岁,就不是人力资源,而是人力成本?最近,媒体的多篇报道使35岁这条“职场荣枯线”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少,却还嫌弃35岁以上高经验值、高技术性的老员工,不仅让人看不懂,也并不明智。

人到35岁,就不是人力资源,而是人力成本?最近,媒体的多篇报道使35岁这条“职场荣枯线”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说再次,是因为相关话题已是老生常谈,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冲上热搜榜。

当然,这也从侧面说明,35岁带来的职场焦虑从未消散,已经是个绕不开的问题。

办公室里,不少职场“中年人”发出哀叹,担心起自己的前景。在一旁,刚刚毕业、青春洋溢的年轻人则向他们投去同情的目光。

可是,35岁这条“职场荣枯线”真的和年轻人无关吗?35岁的职场人怎么就不行了?

新闻报道里说得明白,这部分人大多“有老有小,生活琐事多,身体机能下滑。”而且,资深员工的薪酬总比年轻人高一些,却没有他们“听话”。

总之,用人单位不待见35岁以上的员工,似乎是一个从性价比角度来说颇理性的选择。

但是,要听懂上述理由背后的潜台词。年轻人为何在职场上更受欢迎?

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生活上的负担——那就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因为他们工资更低——那就可以多谈理想和情怀,少谈钱了;因为他们更能执行指令——那就更容易使唤了。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加班文化、内卷竞争等概念一直是近年来的热词。

再追问一句,当这些年轻人到了35岁以后呢?

所以,35岁“职场危机”绝不只是中年人的事,也不只是一个职场公平和公正的问题。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

在享受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的红利,习惯了整体性经济上升的趋势之后,我们有没有做好结构性调整的准备?

创新发展,早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关键词。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有效突破产业瓶颈,靠的绝不是低效的内卷竞争。

35岁的“职场荣枯线”只能说明,还有不少企业、不少领域的发展运营模式高度雷同,缺乏创造力。

更重要的是,劳动力无限供给或年轻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相关专家早已指出,人口变动有长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60年前的出生人口规模将大致决定今年的退休人口规模,而20年前的出生人口规模又决定了现在的年轻劳动力规模。

以我国日渐步入老龄化的现实来看,年轻劳动力的日渐减少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少,用人单位却还在“挑三拣四”,嫌弃35岁以上高经验值、高技术性的老员工,不仅让人看不懂,也并不明智。

一言以蔽之,在崇尚竞争、赢家通吃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之外,我们更应该构建经济发展形态的多样化,构建让广大劳动者更有成长空间和保障的用工模式。

这里所说的劳动者,当然不仅指35岁的职场人。

视频号、抖音、直播、快手等新的信息范式,又有多少中年人用的得心应手?

有人说,时代淘汰你的时候,连声招呼都不和你打。

个人如此,企业也如此,看看那些“中年企业”吧,家乐福、大润发是多么牛逼的存在,ZARA和维密也曾经是时尚圈的神话,可现在呢,被收购的收购,破产的破产,一地鸡毛。

而且这个淘汰速度越来越快,原来可能是三年,现在是三个月。

今天聊下职场中年人吧,什么样的职场中年人容易被淘汰呢?

我总结了几点,供大家参考。

1、职场老油条,什么都懂,但什么也不精,最主要,不能独当一面,可替代性很强,原来在国企或企业发展非常好的时候,可以非常容易“混日子”,但一旦企业遇到困难,需要精简人员的时候,老油条会首当其冲被淘汰。

2、职场老黄牛,看似很努力,就是没有好结果,这些人是很普遍的存在,经常加班,对公司看起来也很负责,也没有道德瑕疵,可就是拿不到结果,这些人很容易让老板和HR左右为难,总觉得“没有功劳但有苦劳”。

这种人在公司多了,会让一个公司没有了狼性,也会效率低下,甚至“拖累”了公司的高速发展。

3、职场老好人,什么事都找你,好像尊重你,实际上是在各种打扰你。

这些人很细心,也很爱“表忠心”,对同事和客户似乎都人畜无害,用阿里巴巴的说法就是“小白兔”般的同事,其实这种人对企业的“伤害”最大。

因为他们的存在让那些能拿到结果有狼性的员工遭遇“不公平”待遇,当一个企业可以靠撒娇、讨好甚至阿于奉承就可以升职加薪的时候,谁还愿意干活。

这些小白兔老员工,一旦被淘汰,未来会死的最惨,因为离开了包容你的老板,会手无缚鸡之力。

来源:亚城大在职研究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