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在“涉县首届连翘文化旅游节”上,亚太生态地标评价中心、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中心为涉县人民政府授予了“中国道地原生态连翘之都”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中心秘书长毕海英于现场授牌,涉县人民政府县委副书记崔风震接牌。涉县获评“中国道地原生态连翘之都”
近日,在“涉县首届连翘文化旅游节”上,亚太生态地标评价中心、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中心为涉县人民政府授予了“中国道地原生态连翘之都”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中心秘书长毕海英于现场授牌,涉县人民政府县委副书记崔风震接牌。涉县获评“中国道地原生态连翘之都”区域公用品牌荣誉,标志着涉县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全面振兴规划》提出的“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乡村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打造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促进涉县生态连翘产业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中心秘书长毕海英授牌、涉县人民政府县委副书记崔风震接牌
据了解,涉县中药材历史悠久,山场资源丰富,药材资源禀赋,据2014年出版的《涉县中药志》中记载:涉县野生中药材达2115种,其中常用药有300多种,道地药材150余种,均为国家中药基本药物。涉县是历史上著名的“津柴胡”原产地,是中国第一支柴胡注射液的诞生地。涉县是连翘的道地产区,因野生密布于荒山,春季开花满山黄色,因此,自古就有“黄花山”、“黄花脑”、“黄花岭”、“黄岩村”等地名,在当地民间一直保留着采摘连翘治病救人、采摘连翘制茶的传统,当地也流传着“打老儿茶”的传说。
涉县连翘实施“野生抚育+生态栽培”
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是千年古县、女娲故里,是革命老区、红色圣地。涉县山清水秀、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6%,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文明县城、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等。2022年5月20日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申遗成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自古就是晋、冀、豫三省中药材的集散地,也是人工种植药材的理想地。涉县连翘分布30余万亩,其中种植面积14万亩,目前适宜中药材生态化种植的荒山荒坡42万亩。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种、加、销等产业链条基本形成。2016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9年获地理标志保护商标。“涉县连翘”为河北省十大道地药材,十大冀药之一。“涉县连翘”品质优良,“涉县连翘”青翘中连翘苷约为0.38%,高于《中国药典》规定。2022年连翘鲜果获得有机产品认证。
涉县连翘种苗基地
据涉县农业农村局有关领导介绍,涉县连翘年产干品15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以生态用地保护为主的规划布局,在发展中药材种植、林下经济的同时,坚持“全产业链打造,全价值链提升”原则,从品种选育、种苗繁育、规范化生产、产品加工、质量追溯、品牌建设、仓储与物流等,全产业链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研发生产基地、药材保护抚育基地,配套推广连翘生态栽培技术,从源头上提升人工种植中药材品质,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药材产业的协调平衡。打造了以岭、河北兴科2个万亩连翘基地,20个千亩连翘基地。依托村集体建设“百村百园”工程,指导100个村建设了100个连翘园,并通过乡村振兴衔接资金,设置了扶贫公益岗,统一修剪管护,提高产量,增加村集体收入。确立中药材产业示范带,完善中药材产地仓等配套设施,布局中药材基地观光、中医药养生等服务产业,打造“冀南太行药谷”。
专家组在涉县连翘加工企业考察
涉县申报的“中国道地原生态连翘之都”区域公用品牌项目评定过程中,亚太生态地标评价中心、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中心专家组成员中国食品报社总编辑刘彤、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市场稽查专员李玉家、中国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张建华,亚太生态地标评价中心副主任、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中心常务副主任于永滨、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中心秘书长毕海英、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中心河北专家工作站副站长方峰军对涉县道地原生态连翘产业布局和龙头企业发展状况进行实地考察,并听取了涉县相关领导对发展涉县连翘生态布局、道地中药材保护、产业集群、科技赋能、品牌建设、文化传播以及涉县连翘产业的中远期规划等方面的介绍后依据评审标准评审研究,涉县符合“中国道地原生态连翘之都”区域公用品牌评审标准,通过“中国道地原生态连翘之都”区域公用品牌的现场评审。
专家评审会现场
专家组评审考察了解到,涉县连翘产业注重生态产品经济效益成果,政府通过政策、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大幅提升当地中药材产业规模。充分发挥本地林草资源优势,通过生态种植、野生抚育等生态培育方式推动“涉县连翘”增产,遵循“不向农田抢地,不与虫草为敌,不惧山高林暗,不负山水常绿”的理念,契合国家关于耕地“非粮化”“非农化”要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不破坏地表森林植被、不改变林地用途,严控中药材种植过程中对农药、化肥、除草剂的使用监管,“涉县连翘”种植产业极大推动了涉县农民致富。其中“涉县连翘”形成了包括药材种植、药材加工、连翘茶叶制作、赏花旅游等产业链条。截至目前,全县308个行政村,142个村从事连翘种植、加工,参与农户3.2万户,参与农民8.6万人。连翘平均亩产鲜品100公斤,亩效益3600元,亩均增收2160元,人均增收1700元。同时,全县从事连翘收购的商贩200多人,货站57家,大型加工企业5家,小型加工点12家,加工连翘的专业工人160多人。以连翘为原料的中药、茶叶等深加工产品已有一定开发规模。目前政府已经将连翘产业作为涉县促增收、促就业的农业主导产业。
专家组在连翘种植基地考察
专家组在涉县评定考察期间,对连翘产业的优势规模、产业链建设、道地原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承载力、生态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资源价值转化为品牌价值、建立区域公用品牌的规划目标以及连翘产业链长远规划、产业链延伸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包装宣传推广、科技赋能产业作为、品牌培育服务举措,推广具有中国文化、中国元素、中国记忆生态产品的力度、道地原生态连翘产业纳入城市品牌战略的体系建设情况以及道地原生态连翘产业链龙头示范效应、区域经济贡献度、带动农户致富等多个方面综合考察并评审打分,对于涉县连翘的道地原生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提出针对性建议。
专家评审会现场
刘彤指出,涉县连翘产业发展要重视几点,一是用好国家及行业的相关政策,以“政策护航”,促进连翘进入药食同源目录,以进一步开拓产业延伸;二是要重视“创新赋能”,加强科技创新产业研发,如开发连翘日化产品等,加强文化创新,将涉县女娲名片、红色名片结合起来,打造连翘文化印迹;三是要推进连翘产业的“价值提升”,加强宣传推广、实现高附加值,通过多形式、多渠道擦亮涉县连翘区域品牌,实现道地原生态连翘产业的生态价值成果转换。
李玉家提出,涉县申报道地原生态连翘之都,具备了两个核心要素:符合地域道地专属性要求,再一个符合质量标准性要求,包含专业检测有效成分、外观形状稳定、炮制要求等,虽然目前连翘产业研发在食品和功能性食品的应用上还有一定局限,但是要借鉴国内同类行业促进产业发展、推动功能性研发的经验和有效方法,有助于涉县早日实现连翘产业的生态价值成果。
张建华建议:一是建议涉县连翘要围绕大健康产业加强产业链延伸,除了积极推动药食同源产品的开发以外,也要研究连翘枝叶废料在其他产业领域比如动物饲料添加应用等;二是加强涉县连翘品牌的打造和宣推,建议创造条件建设涉县连翘博物馆或者涉县道地原生态连翘科普馆;三是要加强和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研究中医药药用植物高附加值产品开发、联络相关机构制定涉县连翘种养殖、加工及延伸产品的标准流程等。
于永滨提出:要突出涉县道地原生态特色,打造“涉县连翘”道地原生态区域公用品牌,加强野生培育提升种植质量、加强检测和品质保证,申请建立地方种植加工标准、进一步申报生态原产地品牌保护,加强品牌推广使用、对授权使用企业的监管和指导,做好大数据监测分析,建设更大区域的连翘产品交易集散地,抓好涉县连翘的品牌推广和多渠道营销、与文旅及产业深度融合,全方位提升涉县道地原生态连翘之都区域公用品牌的价值和成果。
毕海英建议涉县要加强学习国务院办公厅新出台的有关提升中药质量和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文件精神,加强涉县中药资源的保护利用、规范珍稀中药资源的开发、加强中药资源数据库建设、发展中药材现代种业、推进中药材生态种植养殖。
连翘种植园
涉县获评“中国道地原生态连翘之都”区域公用品牌称号是涉县连翘品牌产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不仅是对涉县道地原生态连翘产业的肯定和鼓励,更是对涉县连翘产业未来发展的期待和鞭策。涉县相关领导介绍,涉县将借助“中国道地原生态连翘之都”区域公用品牌的评定,对接各方资源积极推动涉县道地原生态连翘品牌的高质量发展,要以道地中药材为重点,实现中药材全产业链打造。建设全国中药材板块中心,实施产业协同,推动全县连翘加工环节改造升级。2025-2027年,涉县扩大连翘种植规模,2025年计划新增17万亩,到2027年连翘面积将由30万亩增长到72万亩,带动邯郸连翘面积达到120万亩,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群效应。依托中药材产地仓,聚集周边省市中药材到产地仓进行储存交易。确立“涉县连翘”道地药材品牌IP,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推进中医药+文旅融合。打造女娲药谷、太行红河谷、梯田药园、以岭万亩连翘基地等多个主题药园,将中医药文化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深度融合。以“中国道地原生态连翘之都”区域公用品牌这张闪亮的“生态名片”,大力促进涉县中医药产业绿色生态高质量发展,以道地原生态连翘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惠及涉县人民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毕海英)
来源:中国食品报融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