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州这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里,一群身着鲜艳红马甲的年轻人穿梭于河流之畔,以坚定的步伐和实际行动守护着城市的生命之源。他们就是“广州民间河长计划”的志愿者们。
广州市民间河长队伍开展水源探访交流学习
高校民间河长培训
本报记者 郑巧蓉 见习记者 李臻 通讯员 李建仪
在广州这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里,一群身着鲜艳红马甲的年轻人穿梭于河流之畔,以坚定的步伐和实际行动守护着城市的生命之源。他们就是“广州民间河长计划”的志愿者们。
这个由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总队发起的项目,自2019年3月启动以来,已凝聚了1500余名志愿者,组建近80支民间河长队伍,已然成为广州治水护水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
缘起:民间自发护清流
回溯至2008年,广州民间河长计划的雏形便已悄然萌芽。彼时,一群热心的广州市民和高校学生自发组建起志愿者团队,敏锐地捕捉到亚运会前夕广州治水工作的紧迫性,毅然投身河流保护,开启了系统的巡河之旅。团队最初专注于市区河流及流溪河的巡护,逐步积累丰富经验,并在实践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民间治水模式。
发展:织就治水经纬网
经过多年的不懈探索与实践,广州民间河长计划形成了“纵横交织”成熟的运作体系。在纵向层面,团队联合各高校、市区党政志愿服务队伍、“绿美广州 志愿治水驿站”等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市—区—街(镇)—村(居)”四级“河小青”志愿服务队伍,引导、发展青年志愿者注册入队,为民间河长储备人才。在横向层面,开发了城市河流水科普、水源地探访、“为河奔跑”水城定向等品牌活动。并形成一套专业、可复制的通识培训课程及实地走巡课程《广州民间河长志愿者走巡手册》《日常走巡记录册》,影响力已覆盖至佛山、东莞、江门等地。
据负责人介绍,2018年至今,广州民间河长计划组建民间河长队伍60余支,举办民间河长培训120余场,培训志愿者9000余人次;组织常态化巡河近700场,累计参与志愿者达2万人次;开展市内外交流活动20余场,社区宣传活动50余场。442名注册志愿者中,党员占比5%,充分展现了党建引领下的志愿服务特色。
现如今,广州民间河长计划已通过多个志愿者平台组织常态化河涌巡查,包括水质检测、数据收集、居民意见调查等,并通过微信等渠道向相关部门反馈问题。同时,鼓励“民间河长”参与水环境治理,与政府官方河长联合巡查,利用多种渠道反馈和跟进问题,及时回应居民关切,并对热点问题进行实地解答。
传承:青春赋能新篇章
为储备年轻生力军,不断壮大志愿队伍,广州民间河长计划在吸引青少年参与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据悉,团队与高校环保社团合作,开展专业培训,让学生们在校园周边自主开展巡河活动。2020年前后,项目成功拓展至从化区,当地青年志愿者协会积极引入这一模式,组织辖区内十多所高职院校的学生定期开展流溪河巡护。
项目还特别注重社区“河小青”队伍建设,目前已覆盖广州多个行政区。同时,项目与学校合作组建了高校民间河长队伍、中小学民间小河长队伍等20余支骨干队伍,形成了全民参与的水环境保护网络。
此外,团队还创新性地开发了以河流保护、河长制为主题的科普游戏和生态环保课堂。寒暑假期间,项目组织亲子家庭参与巡河和水源地探访活动,创新采用“场景模拟+现场提问”的形式开展生态环保课堂,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参与巡河护河、爱林护绿等活动,使青少年在游戏中学习环保知识,成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倡导者,让环保意识在寓教于乐中深植人心。
未来:碧水长流润羊城
随着广州水环境持续改善,广州民间河长计划也在不断探索新的方向。据悉,2024年,项目重点在南沙区开展活动,结合当地特色开发了红树林保护、水上运动等新内容。针对即将到来的十五运会,项目计划在场馆周边河流开展巡护和低碳出行宣传。
下一步,广州民间河长计划将致力于打造成为广州志愿者学习治水的平台。除了水质监测外,项目还将融入动植物观察、历史文化挖掘等内容,让公众更全面地了解河流、爱护河流。项目负责人鼓励青年志愿者发挥特长,无论是摄影、绘画还是动植物观察,都能成为参与环保的独特方式。“巡河看似枯燥,但只要找到兴趣点,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她强调,“重要的是行动起来,用我们的青春守护这片碧水清流。”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