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就业形态下,劳动法如何保障员工权益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4 18:34 2

摘要: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新就业形态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外卖员骑着电动车,车后座驮着装满餐食的保温箱,争分夺秒地穿梭在车流中,只为将美食及时送到顾客手中;在各个交通要道,网约车司机们紧盯手机屏幕,随时准备迎接新的订单,开启一段新的行程 。

新就业形态崛起,权益保障成焦点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新就业形态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外卖员骑着电动车,车后座驮着装满餐食的保温箱,争分夺秒地穿梭在车流中,只为将美食及时送到顾客手中;在各个交通要道,网约车司机们紧盯手机屏幕,随时准备迎接新的订单,开启一段新的行程 。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电商主播、网络写手等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已达 8400 万人 ,规模十分庞大。然而,这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他们的权益保障问题却日益凸显。就拿外卖员来说,为了多接单、多挣钱,不少外卖员每天工作时长超过 12 小时,风里来雨里去,劳动强度极大。一旦遇到交通事故或突发疾病,由于劳动关系认定模糊,他们往往难以获得应有的工伤赔偿和医疗保障。网约车司机同样面临诸多困境,长时间驾驶导致身体疲劳,平台抽成比例较高,收入却并不稳定,且在休息、社保等方面也缺乏足够的保障。 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制约了新就业形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新就业形态下,劳动法如何更好地保障员工权益,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新就业形态,用工关系的新迷宫

新就业形态,是指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和数字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工作模式,如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的网约配送员、网约车驾驶员、互联网营销师等。与传统就业形态相比,新就业形态具有劳动关系灵活、工作内容多样、工作时间弹性、创业机会互联等特点 。在传统的就业模式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有着明确的上下班时间,工作地点也相对固定,用人单位会为劳动者缴纳社保,提供各种福利保障。然而,新就业形态却打破了这种传统模式。以电商主播为例,他们的工作时间往往不固定,可能白天休息,晚上进行直播带货;工作地点也没有限制,在家里、直播间甚至户外都可以开展工作。而且,他们与平台或商家的合作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签订合作协议,有的是通过经纪公司间接合作,劳动关系十分模糊。

这种劳动关系的模糊性,给劳动者权益保障带来了巨大挑战。由于新就业形态用工方式复杂多样,劳动关系认定存在诸多困难。比如,一些平台为了规避用工责任,会与劳动者签订承揽、合作等协议,而非劳动合同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劳动者遭遇工伤、劳动报酬纠纷等问题,很难确定责任主体。曾有一位外卖员在送餐途中遭遇交通事故受伤,他先后经历了两次劳动仲裁、三次诉讼,却仍然无法确定承担法律责任的用人单位,因为给他派单、投保、发工资、缴个税的主体至少涉及 5 家公司,在层层转包中,他陷入了劳动关系难以认定的法律困境。

另外,在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也缺乏有效规范。许多外卖员、网约车司机为了增加收入,每天工作时间远远超过法定时长,长时间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但由于他们与平台之间的劳动关系不明确,很难依据劳动法来维护自己的休息权和获得合理劳动报酬的权利。 新就业形态下的劳动保障措施也不够完善,劳动过程中的劳动工资、休息、休假、行业培训、奖惩等都没有明确具体的法律法规,平台可以自行制定劳动标准、工作时间和工资,使得劳动者在权益受到侵害时,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来维权。

现有劳动法,保障路上的绊脚石

现行劳动法制定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主要是基于传统的就业模式,在面对新就业形态时,难免显得力不从心。就像传统的交通工具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自如,但面对崎岖的山路时,就会暴露出诸多不适应。现行劳动法在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方面,也存在着不少短板 。

在社保缴纳方面,灵活就业人员面临着诸多困境。现行的社保制度主要是基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固定的雇佣关系设计的,要求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缴纳社保费用 。然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往往没有固定的用人单位,或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较为松散,这使得他们在社保缴纳上存在很大困难。一些灵活就业人员因为收入不稳定,难以承担全部的社保费用;还有一些人由于对社保政策不了解,不知道如何缴纳社保。而且,各地社保政策存在差异,跨地区就业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社保转移接续上也面临诸多不便。 以某外卖平台的骑手为例,大部分骑手没有与平台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平台不会为他们缴纳社保。骑手们如果想要缴纳社保,只能以灵活就业人员的身份自行缴纳,但这需要承担较高的费用,对于收入并不稳定的他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

工作时间的认定也是一个难题。在传统就业模式下,工作时间相对固定,一般实行每日工作 8 小时、每周工作 40 小时的标准工时制度 。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开始或结束工作,很难用传统的工时制度来衡量。有的网约车司机可能早上接单,中午休息,晚上再继续跑车;电商主播的直播时间也不固定,可能晚上进行直播,持续到深夜。这种情况下,如何确定他们的工作时间,以及如何保障他们的休息权,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工作时间难以认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加班工资也难以计算,他们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却可能无法获得相应的加班报酬。

劳动报酬支付保障不足也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临的突出问题。一些平台存在抽成比例过高、计费规则不透明等问题,导致劳动者收入不稳定且偏低。有的外卖平台会根据不同的时间段、距离、订单量等因素来计算骑手的报酬,但这些规则复杂多变,骑手们很难清楚自己每单的实际收入。一些平台还会随意扣除骑手的报酬,如以订单超时、客户投诉等理由,让骑手们辛苦劳动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而且,由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平台之间的劳动关系不明确,当他们遇到劳动报酬纠纷时,很难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等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

法律保障措施,照亮维权之路

面对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权益保障的诸多难题,完善劳动法相关规定,已成为当务之急。就像为一座城市修建坚固的桥梁,只有基础牢固,才能让人们顺利通行。在完善立法方面,明确劳动关系认定标准是关键。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认定标准。比如,综合考虑劳动者对平台的从属性程度、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的自主性、报酬支付方式等因素,来确定劳动者与平台之间的劳动关系。同时,还应制定专门的法律规范,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进行全面细致的规定,填补法律空白,让劳动者的权益有法可依。

加强监管执法,也是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手段。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加强对平台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平台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对于一些侵害劳动者权益的典型案例,要及时曝光,起到警示作用,让平台企业不敢轻易违法。

为了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更好地了解自身权益和维权途径,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必不可少。可以通过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深入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集中的区域,如物流园区、外卖配送站点等,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向他们宣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还可以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为经济困难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和代理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相关部门和组织可以设立专门的法律援助热线或服务站点,方便劳动者咨询和求助 。

携手共进,迎接新就业形态美好未来

在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的当下,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至关重要,它是劳动者权益的坚实护盾,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的关键支撑。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监管执法的持续加强,以及劳动者法律意识的逐步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政府部门将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体系,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创造更加公平、稳定的就业环境;平台企业也将更加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规范用工行为,提高劳动者的福利待遇 ;劳动者自身也会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勇敢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将在更加完善的权益保障下,安心工作,追逐梦想,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美好愿景的实现。

来源:高考志愿助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