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 更须“织网护苗”

摘要: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发布《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推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组合拳”,旨在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模式在防范网络沉迷、优化内容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营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现阶段,加强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而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李海楠

移动互联时代推进信息化技术突飞猛进,带来日益便利化的同时,也让不法牟利者瞄准特定群体攫取暴利变得更加容易。其中,守护未成年人群体网络“净土”刻不容缓。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发布《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推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组合拳”,旨在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充分发挥未成年人模式在防范网络沉迷、优化内容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营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对于未成年人群体而言,确保风清气正尤为重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与此同时,在上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设立“网络保护”专章,以及今年1月起正式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提出“未成年人模式”建设要求的背景下,《指南》应运而生。

伴随互联网快速发展,以及在新一代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推动下,我国从未间断关注对青少年群体的网络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在移动互联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早在2019年3月,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牵头,主要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就试点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即青少年模式。

现阶段,加强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而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然而,需要进一步认清的是,当前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的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部分平台和应用的未成年人模式形同虚设,内容筛选不严、时间管理不力等问题频出;另一方面,一些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对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必要的网络素养和监管能力。

因此,这在客观上要求监管手段要打破局限,多角度入手共同加以干预,推动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的建设和完善。

其中,政府应加强监管和立法,明确平台责任和义务,确保未成年人模式的实际效果;平台和企业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也应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引导和监管,共同守护未成年人的网络净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升级推出的未成年人模式,被认为是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一个重要“增量”。即,在不影响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正常服务和使用的前提下,为未成年人提供一种新的、更加安全的上网途径,供用户选择使用。据了解,未成年人模式的功能升级主要体现在“三方联动”和“三个优化”。

“三方联动”指未成年人模式建设范围将由应用程序扩大到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分发平台三方,打通软硬件壁垒,形成保护合力。

“三个优化”指未成年人模式将实现时间、内容、功能三方面管理升级。时长管理方面,将由移动智能终端统一控制总时长,解决单个应用程序分散计时、总时长不可控的问题。内容管理方面,将在持续扩充专属内容池的同时,分年龄段推荐适龄内容。功能管理方面,将在保障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合理限制诱导沉迷功能,推动便捷性和安全性双提升。

根据《指南》,未成年人模式将在移动智能终端设置统一入口,用户可一键开启,所有应用程序实现同步切换,形成安全可控的独立空间。正是因为有着如此高效、可控的实操意义,《指南》才被视为赋能破解“终结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难题的“最优解”。

要知道,在当前席卷全球的数字化浪潮下,唯有深入推动政府、社会、家庭各方共同编织好“安全网”,方能真正做到呵护未成年人群体“茁壮成长”。

而要兑现这一初衷,必须调动全社会积极性,共同努力确保“织网护苗”不懈怠、不放松,继而为未成年人群体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