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家白京生之“阿尔勒之夜”及其“更新的抽象表现主义”正在元典美术馆&Yan Art Space展出。此次5组系列作品采用了白京生70年代写生与最新绘画作品。白京生50年代中期生于北京,自70年代末拜朱金石为师,到与马可鲁相伴大半生,1990年赴美,在美国期间
艺术家白京生之“阿尔勒之夜”及其“更新的抽象表现主义”正在元典美术馆&Yan Art Space展出。此次5组系列作品采用了白京生70年代写生与最新绘画作品。白京生50年代中期生于北京,自70年代末拜朱金石为师,到与马可鲁相伴大半生,1990年赴美,在美国期间作品多为风景静物,2006年回国,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白京生钟爱马克·罗斯克、琼·米歇尔,为他们作品中的激情与深刻所震撼,也为梵高、克莱因的作品中色彩的极度敏感,对自然的热爱,灵性与激情所触动。她开始更大胆的追求画面的笔触的粗砺、绘画性色彩之间的明确度。
白京生说“创造性对艺术家非常重要,要有胆量去挑战自己没有做过的,然而,这个过程需要更多的知识,眼界,训练,及更大的自律。”“绘画很难,每张画是不断的冒险,是不断的遇到并解决不同的问题,这需要良好的直觉,耐心与经验去应对,并作出瞬间的决定。”
白京生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克制、秩序、理性与温柔细腻的内心,形成了她融合理性秩序与感性抒发的创作风格。
她的作品常通过几何形体的组合或抽象色块的叠加,形成视觉上的平衡与冲突,这种手法既体现了对传统抽象绘画形式语言的继承,又融入了东方审美中的含蓄与节制,画面中看似温和的色块与线条交织,实则暗含内在的秩序感与力量感。
白京生的创作灵感常源于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尤其是对光线的敏感捕捉。她习惯于在晨间阳台品茶时感受"醉茶"状态下光与色彩的幻化,并将这种瞬间的视觉体验转化为画面中的抽象语言。通过色块的渐变与线条的流动,模拟自然光影的微妙变化,使作品既具有抽象的形式美,又蕴含光与自然的诗意转化。
她通过色彩与构图传递深刻的情感体验。作品常以低饱和度的柔和色调为主,辅以局部高对比的亮色点缀,形成一种"温婉的力量"。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与西方抽象绘画中常见的强烈宣泄不同,更贴近东方文化中内省与克制的审美传统。她通过通过色层叠加的微妙变化,隐喻现代人内心的复杂与矛盾。
在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外貌焦虑与消费主义背景下,白京生的抽象绘画亦隐含着对标准化审美的抵抗。她通过非具象的形式消解对"完美形象"的追求,转而以纯粹的艺术语言引导观者关注内心感受。这种创作立场与马可鲁提出的" Who Cares !"艺术态度形成呼应,强调个体在艺术表达中的自由与真实。
白京生的绘画是理性与感性、东方与西方艺术传统的交融产物。其作品既展现了抽象艺术的形式纯粹性,又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蕴与个人生命体验,为观者提供了超越视觉表象的审美与哲思空间。她的创作实践也为理解中国当代抽象艺术的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个案。
对白京生而言的绘画是她的思想与精神的出口,当她进入绘画时,身体、心灵、情绪、精神共同与画布,与色彩对话、舞蹈。
正如策展人谷燕所述:白京生痴迷于绘画是一种无法逃离的精神必需,是一种生命的持续状态,一种不断寻找与表达自我的方式。基于这样的驱动,她的绘画从不“讲述”或“构造”某种叙事,而是自由地直面自己生命的感受、经验。
极强的个人性与即时性令白京生的作品始终保持一份鲜活、独特的生命力。不依赖于图像符号,却依赖于情感和心灵的共鸣,依赖于精神层面隐形的,非符号化的“逆向辨识”,令观者更容易以直觉的方式感知她作品的力量。
来源:啾啾浅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