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嘉蔚:听,森林里的声音!巴尼瓦社区自编鸟类指南的故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04 21:09 2

摘要:在巴西亚马逊北部,沿着蜿蜒曲折的库巴特河,有一个名叫纳扎雷(Nazaré)的土著村庄。这里生活着巴尼瓦(Baniwa)人,一个与森林和鸟类有着深厚情感联系的族群。据Audubon杂志发布的一个最新报道,最近,这个偏远的社区完成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壮举——他们主导编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唐嘉蔚(宾夕法尼亚大学)

本文约3000字,阅读约6分钟

在巴西亚马逊北部,沿着蜿蜒曲折的库巴特河,有一个名叫纳扎雷(Nazaré)的土著村庄。这里生活着巴尼瓦(Baniwa)人,一个与森林和鸟类有着深厚情感联系的族群。据Audubon杂志发布的一个最新报道,最近,这个偏远的社区完成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壮举——他们主导编写了一本多语言鸟类指南。这本书不仅收录了300多种鸟类,还用葡萄牙语和两种巴尼瓦语言写成,结合了族人世代流传的记忆、故事和文化。

这不仅是一本关于鸟类的图鉴,更是一次文化自觉、知识赋权的行动。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模式:由土著社区主导,科学家作为平等合作伙伴参与。这次,是巴尼瓦人自己掌握了话语权。

建立信任,从“被研究”到“共同研究”

要理解这个项目的意义,我们必须从过去说起。1850年,英国博物学家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来到亚马逊寻找稀有鸟类。他乘坐装满鸟笼、食物和猎枪的大船深入热带雨林,在如今纳扎雷附近的地区雇佣了巴尼瓦村的男性协助他寻找传说中的“冠岩鸟”。在短短九天内,12位土著猎人帮助他捕获了12只鸟类以及其他珍稀物种。

图片来源:Gado/Getty Images,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Alfred Russel Wallace)

然而,尽管这些土著人为他成功的科学研究付出了巨大努力,华莱士的记录中却未曾留下他们的名字。他的故事成了“欧洲人发现”的一部分,而非“当地人参与”的故事。

这正是巴尼瓦人想要改变的叙事。

图: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一个多世纪后,巴尼瓦老师Dzoodzo在翻阅华莱士的旧书时,重新发现了那段历史。他意识到,书里写的不只是自然风景,更是他们祖先的生活与故事。眼看着文化逐渐流失,生态状况又不明朗,Dzoodzo觉得社区不能再等了,必须主动出击。

于是他找到了鸟类学家卡米拉·里巴斯(Camila Ribas),提出了合作的想法。但这次合作并不是科学家来主导,而是由巴尼瓦人来引领。社区不只是参与者,更是这个项目的发起者、策划者和真正的决策者。

起初,社区对这一提议持保留态度。毕竟在历史上外来者从未真正尊重过他们的知识。殖民者曾用武力夺取土地、传播疾病,现代开发者则不断侵占雨林、非法采矿。即使是科学研究者,过去也只是“采集”他们的知识和协助,很少留下真正属于他们的成果。

里巴斯意识到,建立互信是第一步。她没有急于展开研究,而是花了大量时间与社区开会,耐心聆听疑虑,并承诺知识归属权、署名权和成果分享。在这样的基础上,合作逐渐成型。

最终,社区决定参与这项调查,并且不仅要做数据采集,更要编写一本真正属于自己的鸟类图鉴,记录他们的语言、传统和故事。

科学与传统的结合:不只是看鸟那么简单

2023年初,这场特别的鸟类调查正式启动。两个月里,科学家和巴尼瓦的志愿者们一起穿行在茂密的雨林和潮湿的沼泽中。他们搭建起捕鸟用的细网,举着望远镜,架起声音采集设备,在森林深处追踪各种鸟类的踪迹。他们的调查范围涵盖了六平方英里,生态环境丰富多样,有常年干燥的森林、雨季才会被水淹没的低地、蜿蜒的河岸,还有阳光炽热的沙地。

而与此同时,在村子的大凉亭下,另一场热闹的 “文化行动”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长者、老师和孩子们围坐一圈,看着鸟的照片、听着鸟鸣的录音,一起辨认这些鸟在他们自己的语言中叫什么名字,还有关于它们的故事。有人提到,“黑舞鹟”是一种在女性产后食用可以补身子的鸟;还有人说,早晨要是听到“巨嘴鸟”的叫声,那多半当天就会下雨。这些不是随口说说的传说,而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如今一一被认真写进了鸟类指南里。

最有趣的是,一位参与的女性还写下了一个和“冠岩鸟”有关的寓言:传说中,冠岩鸟不会筑巢,它就请水里的鲶鱼帮忙,而鲶鱼又请来勤劳的白蚁搬泥筑窝。最后,一个牢固又温暖的鸟巢就这样建好了。这个故事不只是讲鸟,更像是在讲这次项目本身:科学家和土著人,各自贡献自己的专长,一起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一本留在社区的书

最终完成的鸟类指南厚达350页,不仅图文并茂,还包含每种鸟的拉丁学名、葡语名和两种土著语言名。更重要的是,几乎每一位参与者——无论是孩子、长者,还是记录者和观察者——都被署上了名字。这本书成了社区小学的教材,也成了文化传承的载体。

与过去外来者采集标本、记录数据、带走成果的方式不同,这次的知识归属权牢牢地掌握在社区手中。这是一次真正的“知识反哺”,也让社区成员,尤其是孩子们,明白他们的文化与自然认知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

从科学到社会:这种合作意味着什么?

这些项目共同展示出一种新兴趋势:社区主导型科研正在挑战传统科学中的权力结构。它不只是“邀请”土著参与,更是从问题提出、方法选择、结果解释、成果署名等环节实现真正平等。

这样的合作带来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首先,在生态层面,土著社区长期与自然相处,对动植物的变化极为敏感,能更早、更准确地发现物种数量减少或栖息地受威胁的迹象。在文化层面,通过记录鸟类名称、传说和用途,不仅保留了濒危语言,也让族群重新认识到自身文化的独特价值与重要性。在经济方面,项目为参与者提供了报酬,同时也为未来发展生态旅游、导览讲解等新产业打下基础。而在教育层面,这样的合作为年轻一代打开了新的视野,让他们看到科学与自身文化是可以融合的,从而拓展了学习和发展的可能性。

我认为,这种“互为主体”的研究方式,其实也为当代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它打破了 “科学只能由专家主导”的刻板印象,提示我们:知识生产本身可以是民主的、去中心化的过程。尤其在生态与环境研究中,经验、情感、语言、仪式等都不该被排除在知识体系之外。科学越开放,反而越可能贴近现实、贴近人。

图: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种项目还唤醒了社区对自己文化的珍视。许多年轻人曾一度觉得传统语言、故事、风俗“过时”或“不够现代”,而如今这些内容被写进书里、走进课堂,不再只是口耳相传的“过去”,而是真实、鲜活、值得记录与自豪的文化。身份认同的重建,从来不是抽象的,它往往就是从一本书、一堂课、一句母语中开始的。

从政策角度来看,我也认为这类合作为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自然保护政策提供了启发。比如在中国,我们同样拥有大量与自然高度融合的少数民族社区,他们拥有丰富的生态经验,但在政策制定中往往缺乏话语权。如果在制定生态补偿机制、自然保护区规划或乡村振兴策略时,能吸收这些社区的参与与知识,或许能更有效地实现“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目标。同时,也能真正激发出他们参与保护的内在动力,而不是把环保当成一种被动接受的外部任务。

结语:以森林为课堂,书写自己的未来

Dzoodzo的梦想不止于一本书,他希望未来能在森林里建一所“土著大学”,课程既包括传统知识,也包括现代科学。年轻人不必远离故土,就能接受完整教育,继承文化的同时,也掌握应对气候危机和全球性挑战的能力。

“我们明白,单靠自己走不远。”他说,“我们要面对的气候危机,是全球性的,必须通过集体的方式去解决。”

而这本鸟类指南,正是一个美好集体行动的缩影。它不仅告诉我们科学研究可以更加包容,也提醒我们:世界的另一种智慧,正在森林深处悄然绽放。

全球范围内看,原住民与当地社区(IPLCs)面临着多重困境。一方面,他们居住的偏远地区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的科学调查,导致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了解非常有限,存在着大量的样本空白。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影响,如森林砍伐、气候变化等,对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一些珍稀物种的数量可能正在下降。此外,历史上的殖民经历和研究模式,往往忽视当地社区的知识和权益,使他们对外部研究人员抱有警惕。这个案例是一个有益的探索,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文 | 唐嘉蔚

审核 | Linda、Maggie

排版 | 绿叶

关于作者

唐嘉蔚,目前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政策硕士项目,拥有纽约大学经济学与心理学双学士学位。热衷于社会政策分析、数据研究以及金融经济领域,擅长跨学科研究和实证分析,关注社会公平、金融发展与公共政策的交汇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国际部、"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志愿者。

唐嘉蔚. 森林里的声音:巴尼瓦社区自编鸟类指南的故事. 海洋与湿地. 2025-04-04


海湿资讯·欢迎评论

OceanWetlands

斑海豹©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参考资料】

Moutinho, Sofia. "How an Indigenous Community in the Amazon Created a Bird Guide of Their Own." Audubon, 27 Mar. 2025, www.audubon.org/magazine/how-indigenous-community-amazon-created-bird-guide-their-own.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

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将于2025年6月在法国尼斯举行,由法国和哥斯达黎加共同主办。此次大会的主题是“加速行动,动员各方力量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旨在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4,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会议将汇集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及私营部门等利益攸关方,共同探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渔业、海洋污染治理、蓝色经济等关键议题。作为大会的特别认证机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海洋与湿地”工作组将组建代表团赴法国参会。(封面图:海草床©摄影:王敏幹)

来源:中国绿发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