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或是直播间九宫格,上麦的网友套着模板挨个自我介绍,等着左一的赛博媒婆牵线;或是一句“这个男孩能嫁吗?”,博主对着黑板上一条条相亲话术,揭穿背后隐藏的真面目;或是填写问卷,通过代码匹配Soulmate,像是某种社交实验……这些略显抽象的赛博时刻,正在重构年轻人的
一边逃避,一边上头。
“赛博相亲”正当时。
或是直播间九宫格,上麦的网友套着模板挨个自我介绍,等着左一的赛博媒婆牵线;或是一句“这个男孩能嫁吗?”,博主对着黑板上一条条相亲话术,揭穿背后隐藏的真面目;或是填写问卷,通过代码匹配Soulmate,像是某种社交实验……这些略显抽象的赛博时刻,正在重构年轻人的“相亲角”。
(图源:@活腻了来相亲)
不同于传统相亲的大眼瞪小眼,也区别于主打恋爱类社交软件上的暧昧试探,在短视频平台上,这类由博主发起的赛博相亲,通过场景创新与技术介入,解构了传统婚恋的沉重性与目的性。
这里不仅有Z时代00后,也有苦于催婚、相亲的人,有离异后再度寻找伴侣的人,有想来交友的人,也有好奇尝鲜的人。短视频与社交平台上的“相亲”,不再是大家避之不及的噩梦,反倒成为了一处新的情感寄托所。
本质上,互联网时代下的个体都在寻找一种低负担的情感参与方式——既能规避现实相亲的压迫感,又能保持对亲密关系的想象空间。这种矛盾而务实的生存策略,折射出原子化社会里年轻人对情感关系的复杂态度:既渴望深度联结,又恐惧真实触碰。
赛博相亲乐子多
小红书上有两个粉丝5w+的“赛博媒婆”,一个是@活不腻来相亲,一个是@文艺说媒,她们不约而同地从考研分享闯入了“直播间相亲”这一赛道。
博主@活不腻来相亲人送外号“互联网媒婆活老师”,原名@活腻了来考研。进入她的直播间,很容易看到右上角挂着的自我介绍模板,包含年龄、身高、体重、IP、工作、学历、收入、星座、MBTI、兴趣爱好。活老师则亲切地称呼每一位上麦的嘉宾为“宝宝”“乖乖”,总能恰到好处地把每个人都夸一遍,让每个孤独的ID在直播间都能找到存在感。
(图源:@活不腻来相亲)
直播间九宫格,除了左上角的活老师作为控场引导,其他八个小方格每次都上演着八个不同世界的故事。有人把直播间变成了KTV,有的开启吃播秀,有雅思老师现场秀口语,还有男嘉宾突然挑起“擦玻璃”男团舞,与此同时,另一位男嘉宾则在打八段锦。
评论区常有人发言“精神状态超前”“这个世界颠成了我想要的样子”。
虽然是E人天堂,但这里也对I人友好。除了才艺整活,直播间里也不乏坦诚的情感交流,有人来情感咨询,如何处理异国恋;有人鼓起勇气直球表白,又害羞得一言不发,求助活老师支招;有人在直播间的相知相识中坠入爱河,牵手成功。
提到相亲博主,不得不提的是相亲分析赛道。“这个男人能嫁吗?”是相亲分析博主的统一开场白。博主@软软星坐标温哥华,靠分析北美“货源”走红,一个多月在小红书、抖音分别增粉超6w。
(图源:@软软星)
“这个温哥华金融男能嫁吗?”“这个西雅图程序员能嫁吗?”……她在一块白板前,化身相亲分析师,对某相亲男的身高、体重、年龄、学历、家庭情况、工作情况等个人介绍,一条条抽丝剥茧,拿着记号笔圈圈画画,将婚恋市场的隐性规则转化为可量化的段子。
前有@军师无念,后有@旺旺表弟,@软软星则再度扒开被人遗忘在角落的相亲分析赛道,开辟出未被开垦的海外货源,又让人看到相亲分析的流量潜力。
只不过“身高公式过5减3”“TOP几就是第几”,在逐一拆解条件的背后,不变的还是听起来有点道理,但仔细斟酌仍旧是有些套路的公式、有点武断的结论以及足够反转的剧情。
(图源:@小红薯653E9FD3)
当唏嘘“相亲就是将爱情等同于条件置换”时,出现了更极端的案例——尽可能精确地输入条件,靠算法当“不会出错”的月老。博主@天黑黑做起了“无痛赛博相亲”,号称纯机器匹配,用户只需要填一个问卷,其他的交给代码。
参与者填写问卷里的个人信息,随后由代码给每位参与者输入的条件打分,最后筛选出成功匹配的双方。当然,也存在陪跑了好几期的参与者。
(图源:@天黑黑)
每开始新一期,博主都会给出更新的问卷链接。问卷里需要填写常见的个人介绍,以及对对方的条件要求,包括年龄范围、身高、学历等等,每一项都需要分别填底线和加分项。算分逻辑是,所有底线都满足的情况下,对方的分数才会拿到及格分60分,每有一个加分项匹配则可加1分。
受平台用户比例影响,@天黑黑做的第一期全女样本以失败告终,第二期一周收到了178份资料,到了第三期一天就收到800多份资料,目前参与人群已经被分为大龄版、在校生专场、普通朋友版。
赛博相亲有何魅力?
互联网直播相亲,从形式上可细分为群面相亲,1V1相亲,语音连麦相亲。从群体上还可分为国内局、海外留学生局、高学历精英局、大龄场以及多元交友场等等。不同平台也有不一样的线上交友气质,就像考研党、海外留学生、智性恋等关键词则相对高频地出现在小红书的平台生态里。
@活不腻来相亲的相亲直播间,最初是考研党交流直播间。当活老师发现直播间里,除了有很多考研戒断的人,还有想要倾诉情感的人,也有想从直播间获得快乐的人,“相亲并提供情绪价值”便成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她链接起的人群也从最初的考研党,扩大至30+、离异、海外、江浙沪等不同年龄段、不同城市有着相亲交友需求的人群,直播间开始成为情感聚集地。
(图源:@活不腻来相亲)
00年的小k来自台湾,不小心滑到直播间,上麦主要是想认识一些不同地区的朋友,体验不同文化;93年的chi,是直播间老朋友,刚在德国博士毕业,表示直播间有牵手成功的,但对个人而言,关系要想进一步发展则离不开线下接触;75年的澜,离异有娃,被活老师个人魅力吸引,即便没抱很大期望也选择了上麦尝试。
在这里,情绪价值大于相亲匹配。有学者认为,线上交友平台形塑了一个碎片的、流动的、公共展演式的媒介景观。直播相亲的流水席,就像是自我展示与交友的窗口,打破了单纯文字聊天的局限,能够更直观地动态展现一个人在生活中的多种面貌。
(图源:小红书@直播薯)
这种低门槛的参与方式,将婚恋实践转化为可随时进场、随时退出的社交游戏,也符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孙萍所认为的在线交友的未来是“趣缘社交”,即基于共同兴趣、生活背景的短暂而深刻的交流。
这种方式虽然对于相亲而言不见得那么“高效”,也少了一些直接和干脆,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恰巧提供了人与人最原始的交往方式。一个双方认识的窗口,也许就会成为彼此陪伴的开始,因为爱情本身也并非一件可以量化的数学题。
不同于相亲直播间的随意感,相亲分析赛道里的@旺旺表弟、@软软星们,则通过戳穿相亲条件里的包装话术,制造出反差感拉满的戏剧性效果。
比如,加拿大创业被推断出是开奶茶加盟店;某知名金融机构做分析类工作,则被分析为银行贷款经理。为什么这类内容即便被吐槽有剧本嫌疑、过于武断,但还是能够引发关注?
(图源:@软软星)
从现实层面来看,这类内容具备现实解构价值。当博主用公式拆解身高收入的修饰话术时,观众不仅间接获得规避相亲陷阱的“实用经验”,更经历了一场对标准化婚恋市场的祛魅仪式——那些被美化为身高、学历、收入的择偶标准,经过戏剧化拆解后暴露出其荒诞本质。
更深层的吸引力则在于,这类分析提供了低成本的情绪代偿,娱乐效果拉满就够。观众未必相信博主的话术公式,但在观看“海外精英”被还原为普通打工人的过程中,获得了打破婚恋焦虑的代偿体验。
同时,观众更多是被头头是道的分析过程吸引,沉浸于将复杂人性转化为可量化参数的掌控感,当现实婚恋充满变量,结构化的话术拆解至少提供了某种确定性的幻觉。
(图源:小红书)
而线下婚介所的不可靠,也推动了线上相亲的发展。@天黑黑之所以做起赛博相亲,是因为他在线下婚介所遭遇过“诈骗式”经历。迫于家庭催婚压力,他注册了某相亲网站。不久接到机构电话,称有合适人选介绍便请他携带资料前往该机构办公地。在那里,有一位和蔼可亲的专业“红娘”开始深入了解他的情况并会讲解各种案例。
“这个‘红娘’其实就是销售,对方只有一个目的,就是给你定价,看能从你身上薅多少钱。他们没有定价表,多少钱全靠一张嘴。当他们发现你卸下防线,彻底上钩,下一步就是报价。”@天黑黑在帖子里分享道。
“你会稀里糊涂付了费然后在出门的第一时间就后悔。大部分中小型婚介所应该都是这个套路,大型婚介所可能会正规一些,也就是价格透明,不看人下菜碟。”有网友也在评论区表示同感,甚至怀疑机构介绍的相亲对象是请来的演员。
(图源:@天黑黑)
@天黑黑做的赛博相亲吸引了很多感兴趣的目光,暴露的是大家对“三观契合”“志趣相投”的向往。有人认为“如果题目足够多、大家答案足够真实、参与的人足够多,理论上可以比较快地筛选出适合自己的人”“每次揭晓结果堪比考研查录取名单”。无论如何,赛博相亲娱乐化外壳下,始终承载着真实的情感诉求。
一边逃避,一边上头
Soul APP发布的2025年社交趋势报告指出,当被问到“想谈恋爱,但还没脱单”的理由时,提及率最高的三个答案分别是:“社交圈子单一,很少有机会认识异性”“很难遇到三观契合的对象”“不太擅长与异性交流”。
(图源:@soul)
除了主打恋爱交友的平台,其实所有具备社交功能的平台都给相亲提供了潜在渠道,不同平台展示不同的社交圈子,但能否遇到三观契合的人,以及如何进一步交流则一直是核心问题。
依靠亲友介绍的传统相亲,虽然可信度较高但难免会遇到人情压力,且渠道相对较窄,对现实因素的条件考虑也会更多。这种强烈的功利性,也是遭到很多年轻人反感的原因。
线下婚介所,即便避开了熟人介绍的尴尬,双方匹配后的交流环节则是真正的考验。
(图源:@Kuku酱)
线下相亲的约束感与功利性,给了线上相亲空间。相亲直播间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同时间有了更多对比和学习的机会,大大节省了成本。但在直播间除了短时间内能够见到更多的人,仍旧需要长期蹲守,才有可能遇到心仪对象。因此,交给算法匹配似乎听起来更加高效。
但据@天黑黑几个月的实践,他发现纯靠线上填问卷进行条件匹配,会更放大彼此互相看不上的现象,从而觉得中介这个角色还是有存在的必要性,具体的人可以帮助相亲者了解诉求,尽量促成见面。“我觉得有时候网上谁都看不上,但真见一面的话就不一定了,比如我每天在某软件点20个叉,但总认为自己现实中不会那么挑剔。”
具体的人作为红娘,在相亲介绍中具有人性的一面。就像相亲分析博主,能够提供基于人性做出判断,这也是其抓住流量密码的原因所在。只不过,相亲分析的主观性、娱乐性无法成为有效可靠的参考。
目前@软软星通过用户付费上麦来变现,她会提供一些简单的相亲对象分析、情感分析等服务,但如果没有扩大交友服务内容,很难真正给有相亲需求的人带来实际效果,也只会停留在娱乐层面。
(图源:@软软星)
谈及红娘人工匹配与算法匹配的差异时,@天黑黑告诉毒眸,人工红娘服务最多能够通过沟通帮助用户更好地认知自我需求,但要想在海量用户群体中实现精准匹配,靠纯人工是不现实的。@天黑黑开发的标准化选择题问卷系统,底层代码设置了清晰明确的逻辑判断规则。
“不过因为必须严格,也导致筛选出的有效匹配数量有限,得基数大点才好。”但这样无法应对更复杂的开放式需求分析,用户不能自由输入答案,@天黑黑也想过加入ChatGPT等能够进行语言理解的AI技术处理非结构化数据,“但是成本太高,需要企业运营。”
与此同时,有机构正在尝试AI相亲业务,基于DeepSeek创建了AI智能体。填完问卷或许迅速就能够匹配到算法上“合适”的对象,接着建好群,再看谁先主动迈出第一步。“匹配上也不进群”“聊了几句就不了了之”依然是普遍现象,暴露出技术无法解决的核心难题,即情感连接需要真实的勇气而非虚拟的安全感。
(图源:小红书)
当代年轻人正在经历某种情感认知的割裂:既渴望找到所谓的灵魂伴侣,又清醒认识到婚恋市场的物质化运作规则;既困于现实社交能力的退化,又依赖数字化社交带来的安全感。
这种矛盾状态在“添加好友即完成努力”的自我安慰中达到顶峰。当线上交友发展至AI伴侣,技术时代亲密关系建构的困境也越来越明显——我们正在丧失穿透数字屏障触碰真实人性的能力。
技术能突破地理隔阂,却难以打破情感壁垒,算法可量化物质条件,但无法计算心动的概率。归根到底,无论通过何种交友渠道,情感发展注定要经历自我与他者的相融,乃至对抗。毕竟谈情说爱,是两颗心的靠近与相拥,是两个个体穿透彼此的深度凝望。
正如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在《爱的多重奏》所言,爱始于偶然的相遇,在两个人的生命轨迹发生了交叉、混合、关联之后变成两个人的共同命运和共同意义。两人通过彼此不同的目光和视角的交流,不断地去重新体验世界,感受着世界的诞生。
来源:创意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