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颖国民度遇瓶颈,《向阳花》首日票房仅3200万,不及动画电影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4 22:25 1

摘要:2025年清明档的票房榜单上,冯小刚执导、赵丽颖主演的文艺片《向阳·花》成了最尴尬的存在——预售48小时狂揽8237万刷新文艺片纪录,上映首日却仅剩3200万票房,上座率4.7%跌至档期倒数,排片率25.4%却仅贡献20.5%的票房占比,甚至被同档期动画电影碾

2025年清明档的票房榜单上,冯小刚执导、赵丽颖主演的文艺片《向阳·花》成了最尴尬的存在——预售48小时狂揽8237万刷新文艺片纪录,上映首日却仅剩3200万票房,上座率4.7%跌至档期倒数,排片率25.4%却仅贡献20.5%的票房占比,甚至被同档期动画电影碾压。

​这部被赵丽颖粉丝称为“转型里程碑”的作品,用一场惨烈的票房倒挂,撕开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残酷真相:顶流演员的光环不再万能,文艺片的生存空间正被挤压殆尽,而观众对“沉重叙事”的耐心,早已被短视频时代的快节奏消磨殆尽。

《向阳·花》的预售神话,曾是业内外公认的“爆款预告”。冯小刚的导演光环、赵丽颖的“转型深蹲”、女性互助的议题热度,再加上“带伤拍戏”“方言挑战”等营销话题,让影片预售阶段收割了无数目光。

灯塔数据显示,观众中女性占比84.1%,一线城市文艺青年与赵丽颖粉丝的“双重Buff”加持下,影片一度被预测为“清明档黑马”。然而,当真正走进影院的观众发现,这部影片既没有《我不是药神》式的社会爆点,也缺乏《消失的她》的悬疑爽感时,预售的虚假繁荣瞬间崩塌。首日票房仅3200万的成绩,不仅让“预测5亿票房”的豪言沦为笑谈,更暴露了赵丽颖的国民度遇到了瓶颈。

从《风吹半夏》里的女企业家到《幸福到万家》中的农村女性,赵丽颖近年来的电视剧作品一直以“坚韧女性”形象示人。然而,当她将这一套路复制到电影领域时,观众却不再买账。

《向阳·花》中,赵丽颖饰演的刑满释放母亲高月香,为了给聋哑女儿筹钱装人工耳蜗,不惜游走在犯罪边缘。蓬头垢面的造型、伤痕累累的肢体语言,加上导演冯小刚刻意追求的“纪实美学”,让角色显得压抑而沉重。尽管演技获赞“颠覆性突破”,但观众用票房投票的态度异常明确:“看哭了但不会二刷”“赵丽颖的悲惨人设已审美疲劳”。更致命的是,部分观众认为她的角色与《乔妍的心事》《浴火之路》中的“狠妹”形象高度雷同,直言:“换个发型就能演新片?赵丽颖该换个赛道了!”

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冯小刚曾凭借《甲方乙方》《非诚勿扰》开创国产商业喜剧的黄金时代。然而,近年来他执着于《芳华》《只有芸知道》等文艺片创作,却屡屡遭遇票房滑铁卢。

《向阳·花》延续了其“社会批判+纪实美学”的风格:二手服装、手持镜头、方言对白,试图用真实感戳中观众泪点。但现实是,60后导演的创作思维与90后、00后观众之间横亘着一道鸿沟。灯塔数据显示,影片观众中30岁以下群体占比不足30%,下沉市场贡献率高达74%,而这两大群体对压抑题材的接受度极低。更讽刺的是,冯小刚试图用赵丽颖的“85花”流量撬动市场,却忘了观众早已厌倦了“明星堆砌演技”的套路——当导演的作者性与商业逻辑激烈碰撞,输家永远是夹在中间的作品。

《向阳·花》的票房惨败,本质上是清明档残酷竞争的缩影。今年清明档共有16部新片厮杀,其中《不说话的爱》《我的世界大电影》等强类型片凭借精准定位收割票房,而《向阳·花》却因题材沉重沦为“炮灰”。

首日25.8%的排片率看似风光,实则暗藏危机:二三线城市影院为完成排片任务强行上映,但上座率峰值仅12%,大量影厅沦为“包场工具”。更致命的是,片方将宣发重点放在赵丽颖的“转型人设”和冯小刚的“导演情怀”上,却对影片的核心矛盾避而不谈——当观众发现“女性互助”只是口号,“底层生存”缺乏真实细节时,再高的排片率也救不了口碑崩塌。

​猫眼数据显示,《向阳·花》的购票用户中,因“赵丽颖主演”购票的占比达58%,但因“题材感兴趣”购票的仅22%。这残酷地证明:观众早已厌倦了为情怀买单,他们需要的是能引发情感共鸣、提供情绪价值的好故事,而非明星堆砌的“演技教科书”。

《向阳·花》的票房失利,或许会让资本更加追捧《热辣滚烫》式的商业狂欢,但中国电影需要的不仅是爆米花电影。那些关注底层尊严、探讨社会议题的作品,就像影片中高月香为女儿攀岩的17小时——过程艰难,但唯有坚持才能抵达光明。赵丽颖的国民度是否遭遇瓶颈?冯小刚是否还能东山再起?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行业不再用票房绑架创作,当观众学会为真心鼓掌时,中国电影才能真正迎来“向阳而生”的春天。

来源:墨海寻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