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明节是汉文化圈中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民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既传承又变化。君可知,今日之清明,在唐代以前,还是三个时间紧相邻,文化意涵有关联的三个节日?
清明节是汉文化圈中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民俗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既传承又变化。君可知,今日之清明,在唐代以前,还是三个时间紧相邻,文化意涵有关联的三个节日?
今天我们过的清明节,有三大意涵:一是祭祀先人,二是亲友团聚、踏青出游,三是提示春耕备播。
这三大意涵在唐代以前是由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三大春季节日分别承载的。
先说上巳节。这个节日是农历三月初三。原本是水边祭祀游乐的习俗。人们通过春日清水洗濯身体来驱疫辟邪,除去旧年的不祥。称之为“祓禊”。这一习俗,源起于战国,传承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固定于三月三。其文化意涵也定格在泛义祭祀和踏青游玩。
唐朝那个写《黄鹤楼》的崔颢写了一首《上巳》诗。
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晨。
停车须傍水,奏乐要惊尘。
弱柳障行骑,浮桥拥看人。
犹言日尚早,更向九龙津。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时上巳节的热闹景象。诗中提到,上巳节这天,整个长安城的人都倾城而出,一大早就开始“祓禊”。人们将马车停在水边,奏乐声震于天,池边飘拂的柳树遮住了行走的人和马,浮桥上人山人海。天色晚了,大家却还说时间尚早,又往九龙渡口去游玩,展现出当时上巳节人们春游踏青、临水宴饮的欢乐场景。
再说寒食节。这个节日起源于一个悲壮的故事。战国时期晋公子重耳逃亡途中,因食物匮乏,生存极度艰难。随行的大臣介子推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熬汤给他喝。重耳后来回国继承王位,是为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介子推在重耳成为国君后,带着自己的母亲隐匿于绵山。重耳想请他出山做官,亲自到绵山敦请。介子推就是不岀来见面。重耳的随从便给他出了个馊主意: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来。可介子推宁可烧死也不下山。当大火过后,面对介子推母子的尸体,重耳被震撼了。他下令以后每年这一天全国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一天是立冬后105天,也就是清明前一天或两天。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寒食夜望吟》中有“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别离处”的诗句描述了寒食节的祭祀气氛。而另一位叫韩翃的唐朝诗人的《寒食》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则记下了寒食节由纯祭祀节日向盛世气度融合的发展。
最后说清明节。清明节最早就是一纯农事节气。在全年24节气中,清明时节很重要,因为到了这个节气,就要开展春耕备耕活动了。农业社会拼的就是人多力量大。所以清明节到来,也就是家人要集合团聚,商议来年生产大计。所以一到清明,大家就要团聚在一起,拜祭逝去的先人,求他们的在天之灵庇护。然后亲人们相互邀约出游窜门。
最早以文学形式记录清明节的也是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诗至今家喩户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但要说明的是,诗中虽有“路上行人欲断魂”,但这不是写上坟祭祀悲伤。而是写的是清明时节,游子在风雨天艰难回乡的困境。因为在唐代,清明的祭祀功能还是附带的。
从上面的介绍,特别是引用的唐人诗词我们可以看到,唐代以前,虽然这三个节日时间紧接,形式多有擂同,但意涵,功用差别还是很明淅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开始把这三个形式内容都有极大相似性的节日融汇。到了宋代,三节就开始变一节了。上巳、寒食被清明吸收合并了。为什么会是清明吸收前两节?我猜想,应该是清明有农事节气这个对人们生产生活影响更大的自然因素支撑吧。
三节在宋代汇合,可不是我乱说的。有宋代诗人高翥的《清明日对酒》为证。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诗的上半阙写的悼亡、祭奠的庄严肃穆;下半阙写出了求新护生的欢娱轻松,从而引发人生思考。此诗之前,还没发现写清明祭祀的诗。此诗一出,可以看出祭祀与游乐两个主题融汇到了清明一节中。如今上巳节、寒食节被大众淡忘,应该是从宋代以降,逐步褪色的。
清明节作为汉文化圈中有重要历史文化意义的传统节日,在新的历史阶段依然承载着传承文化、复兴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
来源:聂新政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