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边是泰安中院对“山东入室抢婴案”的庭审现场,被拐18年的姜甲儒直面人贩子,用颤抖的声音说出“他们想象不到孩子现在能亲自审问他们”;另一边则是谢岳家族的“认亲连续剧”——从父子相拥而泣的温情直播,到前妻许建华凌晨分拣快递的辛酸镜头,再到现任妻子郑琴的奢侈品特写
——谢岳家族的“团圆大戏”与姜甲儒案的沉默受害者
2025年4月,中国互联网上演着两场荒诞的平行剧。
一边是泰安中院对“山东入室抢婴案”的庭审现场,被拐18年的姜甲儒直面人贩子,用颤抖的声音说出“他们想象不到孩子现在能亲自审问他们”;另一边则是谢岳家族的“认亲连续剧”——从父子相拥而泣的温情直播,到前妻许建华凌晨分拣快递的辛酸镜头,再到现任妻子郑琴的奢侈品特写,这场被算法推上热搜的“团圆大戏”,正以日均4条视频的产能,精准切割着公众的情绪。
一、流量炼金术:当寻亲变成一场商业闭环
谢岳团队的操作堪称教科书级的流量收割:
人设包装:从“寻子父亲”到“催泪弹导演”,认亲视频中刻意回避的离婚细节、统一品牌的公益T恤、精准卡位的直播时段,构成了一条完整的“苦难-救赎-新生”叙事链 。
情绪杠杆:当网友发现谢浩男生母许建华仍在送快递、现任妻子郑琴的奔驰车与快递驿站的破旧三轮形成刺眼对比时,舆论瞬间从“感动中国”转向“渣男现形记”。这种反转恰是流量算法最渴望的“争议性续集” 。
商业变现:认亲直播的GMV从单场500万暴跌至70万,但谢岳团队早已通过预售“寻亲纪念T恤”、捆绑公益带货完成收割。正如网友讽刺:“连眼泪都是4K高清的。”
这场表演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完美利用了公众对拐卖案的共情,却又通过家庭伦理剧的糖衣,将真正的受害者——被拐18年的姜甲儒——推向了舆论边缘。
二、姜甲儒案的沉默:当司法审判撞上流量黑洞
在泰安中院的庭审现场,四个被告的表演与姜甲儒的控诉形成荒诞对照:
人贩子的傲慢:主犯曾某坚称“只是帮忙找孩子”,袁某用“闲聊透露信息”开脱,甚至当庭瞪视受害者家属。这种态度与谢岳团队精心设计的“忏悔人设”形成刺眼反差 。
家属的创伤:姜甲儒母亲乔守芬当庭晕倒,爷爷因自责去世的细节被被告律师反复质疑,法庭变成了对受害者二次伤害的修罗场。而谢岳家族的“团圆争议”,恰好为这场黑暗提供了情绪宣泄的出口 。
系统的失语:当网友在谢岳直播间刷屏“严惩人贩子”时,姜甲儒案中677万民事赔偿的诉求、买家夫妇刑事责任的追究,却被算法判定为“低热度话题”。
三、舆论撕裂的真相:我们到底在愤怒什么?
谢岳事件引爆的,是当代社会深层的认知焦虑:
道德审判的通货膨胀:公众对“完美受害者”的执念,迫使谢浩男必须同时扮演“感恩儿子”与“孝顺继子”,许建华的快递员身份则被贴上“失败母亲”标签。这种非黑即白的道德绑架,恰是流量时代的情感勒索 。
苦难消费的集体狂欢:从“奥运冠军家属被网暴”到“黑料爆料18-白浆”,公众在消费他人痛苦中获得道德优越感。谢岳团队深谙此道,用“寻亲”外壳包装商业内核,本质上与拐卖犯对人性的践踏殊途同归 。
注意力经济的血腥逻辑:当姜甲儒案的庭审直播观看量不足谢岳直播的零头,当法律学者关于“拐卖罪量刑争议”的讨论被“谢岳该不该捐钱”的骂战淹没,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时代的正义,正在被算法和流量重新定义 。
四、破局之道:在喧嚣中守护人性的微光
面对这场舆论乱局,我们需要:
警惕“完美叙事”的陷阱:无论是谢岳的“寻亲奇迹”还是姜甲儒的“复仇庭审”,都需穿透流量滤镜,追问“被消失的生母”“被隐匿的买家”等关键问题。
重建公共理性的底线:当网友在谢岳直播间刷屏“出兵缅北”时,当键盘侠用“报应论”消费姜甲儒的创伤时,我们该记住:真正的正义,从不在热搜榜单的涨跌之间。
捍卫沉默者的发声权:姜甲儒母亲布满皱纹的手、许建华凌晨分拣快递的背影、被拐儿童心理创伤的沉默——这些才是比任何“团圆大戏”更值得凝视的真实。
结语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清醒:当谢岳家族的狗血剧情占据热搜榜首,当姜甲儒案的司法程序在流量黑洞中艰难推进,或许该问问自己——我们究竟是想为正义呐喊,还是只想在别人的苦难中,完成一场廉价的共情消费?
来源:梦幻溪流Z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