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美国海军“硫磺岛”号两栖攻击舰率领的战斗群在太平洋展开演练时,中国军事专家们正通过卫星图像和电子侦察,冷静分析这支被美媒吹嘘为“全球快反铁拳”部队的真实战力。2025年4月的这场PMINT联合演习,表面上展示了美军两栖部队的华丽转型,实则暴露出其在“大国竞争
当美国海军“硫磺岛”号两栖攻击舰率领的战斗群在太平洋展开演练时,中国军事专家们正通过卫星图像和电子侦察,冷静分析这支被美媒吹嘘为“全球快反铁拳”部队的真实战力。2025年4月的这场PMINT联合演习,表面上展示了美军两栖部队的华丽转型,实则暴露出其在“大国竞争”时代的诸多不适应症状。
这支由“硫磺岛”号两栖攻击舰、“圣安东尼奥”号和“劳德代尔堡”号船坞运输舰组成的战斗群,纸面数据确实亮眼:可搭载20架F-35B战机,运送2200名陆战队员,具备“72小时全球响应”能力。
但细究其作战编成,就能发现致命短板——三艘主力舰平均舰龄超过15年,“硫磺岛”号更已服役23年。在最近一次台海危机模拟推演中,解放军电子战部队仅用定向能武器就使其C4ISR系统瘫痪达6小时,暴露出老式舰艇信息化改造的先天不足。
美军引以为傲的F-35B+MV-22“闪电投送”组合,在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前同样面临严峻挑战。卫星影像显示,在南海演练时,F-35B不得不将作战半径压缩至400海里以内,只为给MV-22运输机留出安全走廊。这与其宣传的“千里打击”能力相去甚远。更关键的是,这些垂直起降战机每次出击都需要90分钟整备,远高于辽宁舰歼-15的30分钟周转效率。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李杰指出:“在实战环境下,这样的出动效率根本无法维持持续作战。”
第22海军陆战队远征队(MEU)的装备现代化也暗藏隐患。其新列装的“智能瞄准镜”在东海对抗演练中多次误判目标,将民用船只识别为武装快艇;而依赖CH-53K直升机吊运的“海马斯”火箭炮,在复杂电磁环境中通讯失联率高达40%。这些案例都说明,美军过分追求“科技炫技”而忽视实战稳定性的弊端。相比之下,解放军海军陆战队列装的05式两栖战车家族,经过台海、南海多次实兵演练检验,可靠性更胜一筹。
美军引以为豪的“多任务快速切换”能力,在解放军“反介入”体系面前可能成为负担。兵棋推演显示,当“硫磺岛”战斗群同时应对登陆作战、人道救援和反潜搜索三种任务时,其指挥系统决策延迟会从45分钟激增至3小时。而中国火箭军的反舰弹道导弹,从发现到命中仅需12分钟。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教授周明贵评价:“这种‘样样通样样松’的特性,在高端对抗中就是活靶子。”
值得关注的是美军试图通过“半隐身”设计弥补战力缺陷的尝试。“硫磺岛”号装备的SLQ-59电子战系统确实能模拟货轮信号,但解放军最新部署的“珠海一号”卫星星座,已能通过AI分析舰艇尾迹特征进行精准识别。今年3月,中国遥感卫星就曾成功捕捉到伪装状态的“圣安东尼奥”号在冲绳以东活动的清晰影像。这说明在体系化侦察网络面前,单舰隐身手段效果有限。
美军两栖部队真正的危机在于作战理念的滞后。其构想的“超视距登陆”依赖MV-22投送部队,但该型机在实战环境下的生存率存疑。解放军列装的红旗-17AE防空系统,专门针对低空慢速目标优化,射程完全覆盖“鱼鹰”的投送距离。而所谓的“海上换装”战术,在解放军区域拒止火力下更可能变成“海上棺材”——兵推数据显示,战斗群在台海冲突前沿进行弹药补给时,遭打击概率高达72%。
中国军事专家认为,美军两栖力量转型反映的是其全球霸权思维与实力衰退间的矛盾。将两栖舰艇改装为“武库舰”的做法,实则是为弥补专用火力平台不足的权宜之计。而解放军近年来发展的075型两栖攻击舰、071型船坞登陆舰组合,走的是专业化、体系化路线,配合火箭军反介入火力,已形成更适应区域冲突的“硬碰硬”能力。
在分析“硫磺岛”战斗群最新演练时,东部战区某部分析师指出一个关键细节:其LCAC气垫登陆艇的抢滩演练,仍采用传统的线式突击队形,而解放军早在“海上联合-2024”演习中就展示了无人机引导的分散式突击战术。这种战术代差,折射出两支军队创新活力的差异。
随着中国第三艘075型两栖攻击舰即将服役,解放军在两栖投送领域正快速缩小差距。更关键的是,中国发展两栖力量始终坚持“区域防御”定位,不搞美军式的全球力量投射。这种聚焦本土安全需求的务实路线,反而在装备发展和战术创新上形成了独特优势。
站在战略高度看,美军两栖力量的转型困境,本质上是其全球军事霸权难以维持的缩影。当“硫磺岛”战斗群还在为兼顾全球部署与大国对抗而左支右绌时,解放军的两栖力量建设已清晰聚焦台海、南海等核心利益区。这种战略定力与战术创新的结合,才是应对新时代安全挑战的正解。
来源:军机处留级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