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莆田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版图上,陈飚的名字始终与壁画艺术紧密相连。作为莆田传统壁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湄洲妈祖书画院副院长,他以泥板为纸、矿物颜料为墨,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构建起一座跨越时空的艺术桥梁。从寺观庙宇的斑驳壁画到国际展馆的恢弘创作,从非遗技艺的守护者
左 王敬帅 右 陈飚
2025.4.4下午
清明时节
北京中视数闻国际传媒总经理王敬帅先生于莆田传统壁画非传习所与著名青年艺术家陈飚交流探讨。
丹青承古韵 妙笔绘新章——莆田传统壁画传承人陈飚的艺术人生
在莆田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版图上,陈飚的名字始终与壁画艺术紧密相连。作为莆田传统壁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湄洲妈祖书画院副院长,他以泥板为纸、矿物颜料为墨,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构建起一座跨越时空的艺术桥梁。从寺观庙宇的斑驳壁画到国际展馆的恢弘创作,从非遗技艺的守护者到文化传播的布道者,陈飚的艺术生涯既是一部个人奋斗的史诗,更是中华传统艺术当代转化的生动注脚。
一、传统壁画技艺的守护与革新
莆田传统壁画的历史可追溯至隋唐时期,三清殿的梁栋彩绘、兴化府城隍庙的宗教图腾、壶公山凌云殿的仙道故事,这些散落于闽中大地的壁画遗存,构成了莆田独特的文化基因。陈飚的艺术启蒙正源于此。自幼跟随画家李金冬研习传统壁画,他系统梳理了莆田壁画"勾线填彩、沥粉贴金"的技法体系,更在二十余年的实践中总结出"三矾九染"的传统工艺精髓 。2014年,他创作的50米《万佛图》被莆田南山广化寺收藏,作品中千佛姿态各异、衣纹流转如生,既延续了宋代院体画的工致严谨,又融入了敦煌壁画的装饰韵律,成为当代宗教题材绘画的典范。
面对传统壁画技艺濒临失传的危机,陈飚以创新者的姿态破局。2024年举办的"壁上丹青"壁画展中,他首次将传统泥板壁画从寺观墙体剥离,以独立艺术品形态呈现。通过调配泥土、麦秆、棉絮的复合基底,结合矿物颜料与沥粉贴金工艺,他成功还原了唐代壁画"凹凸立体、流光溢彩"的质感。展览中《十八罗汉图》的衣袂褶皱、《达摩渡江图》的衣带当风,皆以0.1毫米的泥坯塑形技法呈现,让观众得以近距离感受千年壁画的微观之美 。这种将建筑壁画转化为可移动艺术品的探索,不仅突破了传统展示空间的局限,更为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二、书画艺术的多元表达
在深耕壁画的同时,陈飚展现出对多元艺术形式的驾驭能力。其书法创作以隶书见长,上追《衡方》《史晨》之古拙,下探伊秉绶、金农之奇崛,在方笔斩截与圆笔浑融间形成独特气象。2015年创作的《满塘荷气》以隶书题跋配合水墨荷花,碑帖相生的笔法既显金石气韵,又透出文人意趣,入选第七届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书画展 。行草作品则取法王铎、黄庭坚,代表作《且书且吟亦风流》长卷中,枯笔飞白与浓墨重彩形成强烈对比,字势开张如虬龙腾跃,印证了其对"力轻则浮,力重则钝"书法哲学的深刻理解 。
诗书画印的融会贯通,更彰显其文人艺术家的修养。他创作的《周日》《老街》等诗歌,以平实语言捕捉生活哲思,"老街是一叶孤舟/思念在这里消瘦"等意象,将城市记忆转化为诗意栖居的载体。这种艺术跨界并非简单的形式叠加,而是源于对传统文化本质的深刻认知——壁画中的题跋书法、诗歌意境与图像叙事,本就构成三位一体的审美系统。正如他在《石路花语》配乐诗朗诵中所展现的,艺术表达的终极追求在于"用最朴素的媒介传递最深邃的情感" 。
三、非遗传承的当代实践
作为荔城区第五批非遗项目《莆田传统壁画》的申报人,陈飚始终将文化传播视为己任。他创办的飚尚艺术馆不仅是个人创作基地,更成为非遗研学平台,通过"壁画临摹工作坊""泥板制作体验课"等形式,培养出数十位青年传承人。2023年启动的"壁画进校园"工程,已让3000余名中小学生接触到传统壁画技艺,其中不乏考入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的学生。这种"活态传承"模式,打破了师徒相授的封闭性,使非遗技艺真正融入现代教育体系 。
在国际传播层面,陈飚的艺术实践更具开拓意义。2014年《达摩渡江图》被泰国皇室收藏,2017年《妈祖巡海图》入藏马来西亚霹雳州佛教会,2018年受邀为南少林寺创作《红花亭五祖聚义》壁画,这些作品以视觉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信使。他独创的"移动壁画"概念,通过模块化泥板拼接技术,使大型壁画得以跨国运输展览,让莆田壁画从乡土庙宇走向世界艺术殿堂 。
四、艺术哲学的深层建构
陈飚的艺术创作始终贯穿着对"天人合一"理念的追寻。在《万佛图》的创作中,他将佛教造像的庄严法相与莆田民间工艺的世俗趣味相融合,500余尊佛像或结跏趺坐于莲台,或手持法器穿行云间,既符合佛教仪轨又充满生活气息。这种"神圣性"与"烟火气"的平衡,折射出他对艺术本质的理解:真正的艺术既要承载文化记忆,又要回应现实关怀 。
其艺术思想中更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智慧。壁画创作中使用的矿物颜料取自莆田广化寺后山天然矿石,泥坯制作掺入本地农作物秸秆,这种"取法自然"的创作方式,与当代环保理念不谋而合。他提出的"艺术生态学"概念,主张在创作中建立物质循环系统——废弃颜料研磨再造、泥坯残料重塑为园林假山,使艺术生产成为可持续的生态实践 。
五、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型
站在数字时代的门槛上,陈飚正探索壁画艺术的新可能。他主导开发的"数字壁画"项目,通过3D扫描与虚拟现实技术,将莆田古寺壁画转化为沉浸式数字展演。观众可佩戴VR设备"走入"《道广建寺》壁画场景,与历史人物展开跨时空对话。这种虚实相生的艺术形态,既保留了传统壁画的叙事精髓,又赋予其交互体验的现代魅力 。
面对全球化与在地化的张力,陈飚提出"新地域主义"创作主张。在近期创作的《木兰陂》系列中,他以莆田水利工程为题材,将宋代院体山水画技法与当代抽象表现主义结合,用泼彩技法表现木兰溪的波光粼粼,以几何构成重塑古堰闸门的肌理,开创了地域文化表达的新范式。这种创作理念的转变,标志着莆田传统壁画从民俗艺术向当代艺术的跨越 。
陈飚的艺术生涯,恰似莆田壁画千年传承的缩影。从隋唐时期的寺观彩绘到数字时代的虚拟展演,从师徒口传心授到全球文化交流,他始终在传统与现代的辩证中寻找平衡点。那些镌刻在泥板上的线条与色彩,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基因的当代转译。当我们在"壁上丹青"展览中驻足,看到的不仅是美轮美奂的艺术品,更是一个艺术家对文化根脉的坚守、对时代命题的回应。正如他所言:"壁画不是凝固的历史,而是流动的文明,在每一次笔触的起落间,我们都在书写新的文化史诗。"这或许正是陈飚艺术精神的核心要义——让传统在创新中永生,让艺术在对话中超越。
♤
陈飚
莆田市荔城区政协第五届委员
民革莆田市委员会科教文卫体委副主任
莆田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莆田传统壁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湄洲妈祖书画院副院长
莆田市诚信书画院特聘书画家
莆田玉湖陈氏理事会常务理事
福建省收藏家协会理事荔城区代表处主任
荔城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莆田市陈氏委员会副秘书长
♤
王敬帅
北京中视数闻国际传媒总经理
来源:一画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