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病痛、建学科、传技术、育人才,援疆专家王盛春“针”行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5 05:23 2

摘要:2023年11月27日,王盛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以第十一批山东援疆柔性人才的身份,开启了“援疆之旅”。

2023年11月27日,王盛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以第十一批山东援疆柔性人才的身份,开启了“援疆之旅”。

援疆一年有余,喀什地区中医医院针灸中心在她的带领下从无到有、从有向好,万余各族同胞因“针”受益、以“灸”延年。短短一年时间,针灸中心作为南疆首家独立的中医针灸特色科室,在当地已经树起了口碑,中医针灸诊疗技术广受当地各族同胞认可。王盛春也赢得了患者的交口赞誉:“这位山东来的援疆专家,‘针’行!”

到边疆去!让南疆地区各族同胞在家门口看上中医

“到边疆去!”这是王盛春一直以来的心愿。此前因爱人曾在青海省海北州参加医疗援助工作,探亲期间,亲眼目睹了祖国边疆地区的医疗状况。自那刻起,她就在心里埋下了一颗支援西部医疗工作的种子。从齐鲁海滨到雪域高原,从巍巍泰山到戈壁绿洲,从省立医院到喀什地区中医医院有着近5000公里的距离,她饱含着对这片土地的向往和热忱,用心助力喀什地区中医发展,让中医惠及更多群众、中医药文化浸润每个角落。

“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边疆地区的医疗环境。但不得不承认,硬件条件好了,软实力仍然有待提升。所以,我希望能把我的一技之长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王盛春说道。

初到喀什地区中医医院,王盛春接诊了一名高二的女学生,因原发性痛经连续5年服药止痛,药量不断加大、药效却大打折扣,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女孩的妈妈愁容满面,“明年高三,再这样下去,得乘坐两个多小时的飞机到乌鲁木齐去治疗”。经过王盛春规范化的针灸治疗,女孩的痛经明显好转,母女非常开心。

一个常见的痛经,要去一千公里之外治疗,这让王盛春心里很不是滋味。“在治疗痛症方面,针灸立竿见影,必须要推广针灸镇痛,造福当地群众。”愿景是好的,但作为南疆地区首家刚刚成立2个月的公立中医医院,没有独立的针灸科室,缺乏针灸所需的专门设施、专业人才,针灸特色技术相对落后……但是作为有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她不忘医院、不忘山东援疆嘱托,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牵头建科!

此后,成立科室、培养人才,几乎占用了王盛春为患者治病祛痛之余的所有空闲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年1月份,也是她援疆的第二个月,针灸中心成立。“中心成立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王盛春介绍,由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医针灸接触少,了解不多。起初,前来就诊的,只有为数不多的汉族群众。

怎样才能让少数民族的同胞们认识针灸、了解针灸、信任针灸,继而让更多人获益呢?王盛春决定从痛症入手。“针灸最擅长的就是痛症。”王盛春说:“针灸镇痛不仅立竿见影,而且也是目前全世界研究机构公认的有效手段。”

一针止痛!“针”功夫引患者“组团式”就医

65岁的维吾尔族患者阿不力孜.吾甫力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年,腰腿疼痛、麻木、行走不便及失眠等症状长期困扰着他的日常生活,严重时甚至不能下床。因为年龄大不想手术,家人用轮椅把他推到了王盛春的诊室,寻求中医的帮助。王盛春运用六气“开阖枢”针法为他施针后,疼痛迅速缓解,老人从轮椅上站起来,在家人的搀扶下缓缓行走。他开心地笑着竖起大拇指:“针灸亚克西(好),山东专家亚克西(好)……”经过一周的综合治疗,老人顺利出院,自己走回了家。回家后,老人逢人便说针灸好,“发动”自己身边颈肩腰腿疼的亲友到针灸中心治疗。

“患者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原来喀什地区中医医院有个新成立的、靠谱的针灸中心。”王盛春笑道,很多少数民族同胞有个特点,就是一个家族“组团”来就诊,“查房时,经常遇到同一个病房、甚至两个病房的患者是一家人的情况。”

王盛春介绍,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少数民族患者从不了解、不敢接受中医针灸,逐渐转向认识、了解、接受、喜爱,成为针灸中心的粉丝,甚至成为宣传员,主动向远亲近邻、同事朋友宣传中医针灸。由此,针灸中心的名声越叫越响,甚至吸引了不少从阿勒泰、吐鲁番等相隔千里的北疆地区慕名赶来就医的患者。患者“千里寻针灸”,是对中医的认可,更是对王盛春精湛医术的信赖。深知肩上责任重大,王盛春不敢有丝毫懈怠,她辛勤传技术、精心育人才,希望将毕生技术和经验留在广袤的南疆大地上。

23个新项目!将“针”本事留在叶尔羌河畔

除痛症之外,针灸在治疗瘫症、神志病、脾胃病、妇科病方面均有良好的成效。但遗憾的是,受限于当地中医适宜技术水平,很多特色针灸技术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从头开始,从最基础的教起。”王盛春介绍,从建科之初,针对存在治疗项目单一,缺乏统一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的问题,她带领团队开展了23项新技术、新项目,并针对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案分门别类进行“打包”,指导针灸中心的医护人员按照3S即系统化(Systematization)、专业化(Specialization)、标准化(Standardization)的诊疗方案进行操作,大大缩短治疗时间、提升治疗疗效,为医院DRG的施行奠定基础。

王盛春所创制的治疗面瘫的行之有效的“割治疗法”(已经获批山东省中医药特色疗法),便是她注入科室的新技术之一。此前,一位女性教师阿依夏穆·艾尼瓦尔在生产过程中因体弱受风寒不慎出现重度面瘫,口眼歪斜明显,在很多家医院就诊恢复不佳,非常担心影响今后的职业生涯。王盛春介绍,患者来就诊时,口眼歪斜仍十分严重,属于难治性面瘫。经过一段时间以割治疗法、针灸、穴位注射等系统、专业、标准化的综合治疗后,患者受损的神经完全转好,“口不歪眼不斜,患者恢复了自信”,王盛春笑道。

在王盛春看来,针灸中心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是南疆中医针灸事业的发展助推器和压舱石,也是培养和教育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针灸医生的孵化器和保温箱。为此,在传播针灸技术的同时,她也十分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了帮助医护人员尽快成长,为当地建起一支技术精湛的医疗队伍,王盛春提出了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的“双促进”模式,目前,这种探索模式已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科室人才梯队合理,老中青阶梯有序,高级、中级、初级三级医师查房顺畅。

至此,“输血”变“造血”,优势技术得以传承,给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针灸医疗队”。

近悦远来!“针”实力铸就有口皆碑真品质

经过一年的发展,针灸中心从成立之初6人团队发展为22名医护人员的全院第二大科室,团队不断壮大的同时,实力也不断攀升,针灸中心先后获评院内临床重点专科、喀什地区临床重点专科。

“同时,我们还结合喀什地区的病种特点及科室优势,将学科规划为以痛症、瘫症为首的5个亚专科方向。”王盛春介绍,目前,5个亚专科相关疾病的针灸诊疗水平不仅在喀什地区而且在南疆地区亦处于领先水平。

即便如此,王盛春仍不满足。她本着“请进来”“走出去”双向原则,一方面,把更多专家“请进来”,助力针灸中心提升学科水平;另一方面,组织骨干力量“走出去”,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查房及讲座、组织惠民义诊等,把先进技术带到南疆、北疆地区,让更多同行受益、让更多群众受益。

“此前,我牵头中国针灸学会,在喀什地区中医医院建立南疆首个国家级专家工作站——中国针灸学会喀什地区专家工作站。”王盛春介绍,此后,中国针灸学会将会派遣全国各地的知名中医药专家来喀什地区中医医院传经送宝,推动针灸中心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针灸学科专业影响力。“可以预见,南疆针灸正大步走上发展的快车道。”王盛春自信地说。

针灸中心的迅速发展也吸引了众多“国际目光”。来自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匈牙利、加勒比及墨西哥、比利时、挪威、越南、法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外宾先后9次来针灸中心参观、考察,给予赞赏和肯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

局长余艳红一行视察喀什地区中医院

2024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余艳红一行视察喀什地区中医院,对针灸中心的成立和迅速发展提出表扬和肯定,希望针灸中心不断加强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让针灸在喀什地区、在南疆生根、开花、结果,更好地服务南疆各族群众。

“近者悦,远者来。”叶尔羌河畔,山东援疆专家王盛春,正“飞针走线”演绎别样精彩,为南疆地区各族同胞的健康保驾护航,为促进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贡献“山东力量”。

来源:山一大附属省立医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