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题都不会做,去职中吧!”一句话惹众怒,家校如何沟通?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5 07:05 2

摘要:近日,山西介休某高中教师一句“一道题都不会做?建议去职中”引爆舆论。家长群里的对话截图、校方的“停课换人”决定、教育局的介入调查,让这场看似偶然的冲突,撕开了家校关系的深层矛盾。当教育焦虑撞上沟通隔阂,教师与家长该如何走出“对立”,走向共情与协作?

“一道题都不会做,去职中吧!”教师一句话惹众怒,家校沟通的雷区怎么避?

原创 鸿媒教育 鸿媒教育

2025年04月01日 07:05 北京

近日,山西介休某高中教师一句“一道题都不会做?建议去职中”引爆舆论。家长群里的对话截图、校方的“停课换人”决定、教育局的介入调查,让这场看似偶然的冲突,撕开了家校关系的深层矛盾。当教育焦虑撞上沟通隔阂,教师与家长该如何走出“对立”,走向共情与协作?

公开群聊的“放大效应”

家长在班级群公开提出“孩子们不会做,请老师讲卷子”,教师则以“建议去职中”回应。微信群本为信息传递工具,却因公开性成为矛盾放大器。一句情绪化发言经截图传播后,迅速发酵为公共事件。这种公开性使得原本可以私下解决的问题被无限放大,导致双方的情绪和立场被更多人关注,从而增加了冲突的复杂性。

沟通中的各说各话

家长以“孩子们不会做”隐晦质疑教学效果,教师则用“建议去职中”反向否定学生学习能力。双方未就“讲卷子”的具体形式(课堂统一讲解或课后辅导)达成共识,反而陷入“责任推诿”的拉锯战。这种话语权的不对等博弈,反映出家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相互理解的基础。

职业教育偏见的刺痛

“职中”本为教育分流的合法路径,但在升学焦虑下,这句话被解读为对学生的贬低。教师若缺乏共情,极易被贴上“歧视差生”的标签,触发社会对教育分层的集体敏感。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也暴露了家校沟通中缺乏对教育多元化的理解和尊重。

期待与现实的差距

家长将教育视为“付费服务”,期待教师有求必应;教师面对繁重教学、行政压力,视额外请求为负担。事件中,家长未说明“讲卷子”是课堂统一补讲还是单独辅导,教师亦未明确职责边界,导致误解升级。这种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加剧了家校之间的矛盾。

沟通技巧的欠缺

家长在群内使用“孩子们不会做”的群体化表述,易被教师视为对其教学能力的否定;教师以“建议去职中”回怼,则是典型的防御性沟通。双方未采用“具体问题+解决方案”的对话模式,激化对立。这种缺乏技巧的沟通方式,使得原本可以平和解决的问题演变成了一场情绪化的冲突。

社会评价体系的单一

当“普高—大学”被视为唯一成功路径,职教则被污名化为“失败者收容所”。教师的“建议去职中”之所以引发众怒,本质是戳中了社会对阶层固化的恐惧。这种单一化的社会评价体系,不仅限制了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也加剧了家校之间的对立。

面对这些矛盾,教师如何与家长“有效对话”呢?专业为基,共情为桥,边界为盾

首先,教师要换位思考,将“对抗式语言”转变为“合作式表达”。家长说:“孩子们不会做,请老师讲卷子。”教师可以这样回答:“感谢您的反馈!这张卷子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函数部分,明天课堂上我会统一讲解。如果孩子有个别题目仍不理解,欢迎课间找我答疑。”关键在于肯定诉求+提供解决方案,避免情绪对抗。

同时,教师需要明确边界,区分“课堂责任”与“课外情分”。课堂内,高效利用时间,讲解共性错题;课堂外,设立固定答疑时段,或推荐学习资源(如录播视频、习题解析),减少重复劳动。通过明确边界,教师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能让家长理解教师的工作职责。

此外,教师还应善用非公开渠道,私聊化解敏感问题。涉及学生个体问题时,优先私信沟通,例如:“家长您好,关于孩子的学习情况,我想和您详细探讨,您何时方便?”此举既可保护隐私,也能避免公开群聊的误读。通过私聊,教师和家长可以在更私密的环境中交流,减少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当然,从长远来看,家校合作还需要“系统性支持”。学校应定期针对教师和家长开展沟通技巧培训,设立家校协调专员,避免个体教师因经验不足陷入沟通陷阱。社会也应打破“唯分数论”,为教育者松绑。当“职教=失败”的偏见消散,当多元成才路径被真正认可,教师与家长才能从“升学焦虑”中解脱,回归教育的本质——激发每个孩子的独特潜能。

教育不是非黑即白的较量,而是需要智慧与耐心的双向奔赴。当教师学会用共情软化锋芒,当家长尝试以信任替代质疑,家校之间方能搭建起真正的协作之桥。毕竟,每一句未被情绪裹挟的对话,都可能成为照亮孩子未来的微光。愿教育少一点“话赶话”,多一点“心贴心”。

来源:王营评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