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项目计划对公司生产基地进行扩建,通过对现有厂房装修改造、引进先进和智能化的生产设备及配套设施,提升公司光学产品的产能。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每年新增可互换光学镜头产能约15 万个、光学元器件产能约 350 万件,将进一步夯实自身在精密光学产业的竞争优势。
1、项目概况
本项目计划对公司生产基地进行扩建,通过对现有厂房装修改造、引进先进和智能化的生产设备及配套设施,提升公司光学产品的产能。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每年新增可互换光学镜头产能约15 万个、光学元器件产能约 350 万件,将进一步夯实自身在精密光学产业的竞争优势。
项目建设期 24 个月,计划投资总额为 24,800.00 万元,其中建设投资 19,121.63 万元、铺底流动资金 5,678.37 万元。建设投资具体包括装修工程费 3,801.42 万元、设备购置和安装费 13,109.66万元、软件购置费用 1,300.00 万元和预备费 910.55 万元。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契合公司战略布局,满足公司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
凭借在光学领域多年的研发投入,公司形成了较强的技术研发实力,凭借自身产品过硬的质量,公司于业内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地位。加之短视频、直播、旅游、户外运动等行业的发展带动数码相机等摄影设备市场稳定增长,公司未来整体经营形势持续向好。可互换光学镜头业务是公司营业收入的重要来源。公司结合过往经营情况以及未来产品市场增长空间,制定了积极稳健的销售计划,以实现营业收入的稳健增长。
公司现有产能已无法满足公司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报告期内产能负荷较高,产能瓶颈问题日益突出,将成为公司持续发展的掣肘。为进一步提升自身生产能力,满足业务扩张带来的产能需求,本项目中公司将增加智能化生产线。
项目建成后,公司每年将新增约 15 万个光学镜头的产能规模,有效解决产能瓶颈问题,满足自身大力拓展不同应用领域市场的业务需求,为夯实公司市场地位、保障公司未来业绩持续增长奠定基础。
(2)顺应行业需求增长趋势,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人们对高质量图片和视频等数字内容创作,以及户外场景摄影的需求将持续增长,预计将带动全球数码相机等摄影设备市场回暖。2020-2023 年,微单相机出货量由 293.3 万台增加至483.3 万台。
微单相机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将带动其可互换光学镜头组件的市场扩容。2020-2023 年,可互换镜头的出货量从 902.5 万台增长至 963.8 万台;出货金额从 2,523.9 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151.43亿元)增长至 4,672.6 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233.63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22.79%。在上述背景下,公司将以本项目为契机,提升光学镜头的制造水平、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公司生产的可互换光学镜头可用于获取视觉影像摄像,并具备较高的分辨率和温度适应性,可用于电影/宽银幕电影的拍摄,具备电影圈的高端画面效果。公司通过项目实施将持续加大光学镜头的研发技术创新和市场业务布局,有助于公司快速提升市场竞争力水平,推动自身持续发展。
(3)增强光学玻璃非球面透镜加工生产能力,提升产品协同效应
光学玻璃非球面透镜是选用优质的低熔点光学玻璃,采用精密控制的批量热模压技术进行生产而成。随着下游应用领域对光学镜头的需求向小型化、薄形化和高清化转变,光学玻璃非球面透镜逐步成为影响光学镜头性能的核心元器件。
近年来,为保障产品的稳定性,公司在光学玻璃非球面透镜生产加工方面,逐步投入精密模压机、精密非球面测量仪、真空镀膜机、超精密光学模具加工机等高端仪器设备;同时,公司引进业内多层次高端技术人才,不断优化玻璃非球面透镜的生产制造工艺,有效保证了公司在光学镜头方面的生产需求。
未来,在公司光学镜头产品销量进一步释放的预期下,公司亟需同步扩产光学玻璃非球面产能,以此进一步满足公司光学镜头生产需求。本项目中,公司将扩大光学玻璃非球面透镜的生产加工能力,从而提升公司高端产品的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此外,本项目的实施在缩短产品开发周期的同时,也是支撑公司可互换光学镜头的产能增长的有效措施。
随着光学玻璃非球面透镜的制造效率、工艺技术不断提升,公司可互换光学镜头产品的制造成本将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增强产品的协同效应,确保自身产品在市场上具备充分的市场竞争力及市场占有率。
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完善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助力项目有序开展
公司的产品主要应用于文化旅游、摄影摄像、车载光学、激光投影仪等领域,光学镜头和光学元器件会对下游终端应用整体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客户和消费者会从产品质量、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售后服务等多个角度进行严格的筛选。客户和消费者在进行采购时,一般会选择行业内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和良好口碑的生产商。
公司通过了 ISO 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了覆盖采购、生产、销售、研发设计等各环节的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能保障产品质量,为项目有序开展奠定基础。在供应商管理方面,公司制定了《采购管理制度》、《供应商评审及质量管理规范》等,以管控原材料采购流程,并辅以针对性的程序文件深化质控流程的规范性、可操作性;
在生产过程管理方面,公司光学镜片加工生产、光学镜头组装和零部件生产等各环节均制定了管理制度和产品验收标准,在科学严谨的生产管理流程的基础上,严控产品质量;在产品检测管理方面,公司通过检测程序来规范来料检查、成品检查、出货检查,控制公司产成品的合格率,确保出货产品满足客户的要求。
凭借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公司技术研发成果得以有序地实现批量化生产。稳定的产品质量使得公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受到广泛的好评,带动公司业绩实现稳定增长,助力本项目有序开展。
(2)成熟的光学产品生产加工能力,保障本项目的顺利实施
公司旨在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扩大可互换光学镜头和光学元器件产品的产能,提升公司整体经营规模。得益于在光学领域的技术积累,公司可互换光学镜头产品具有“轻量化”、“大光圈”等特点。在柱面镜研制方面,从镜片制造到镜头组装的难度在于柱面镜的局部光圈小、小 R 值柱面镜的反射偏心小、短焦距柱面镜的透射偏心小、柱面镜半径精度高、保持高良品率的镜头装配水平等。
公司在柱面镜方面的深厚技术积累,能解决上述镜片制造到镜头组装存在的难点;在光学玻璃非球面研制方面,得益于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公司玻璃非球面透镜品质稳定,光学镜头在制作过程中可使用玻璃非球面透镜,使镜头具有“轻量化”的特点。
与玻璃球面透镜相比,玻璃非球面透镜具有重量更轻、更宽的温域、更高的透光率和折射率、更好的抗湿度和更佳的稳定性,能够有效减小影像畸变、彗星像差,改善成像质量等优势。在车载激光雷达及激光投影仪量产方面,得益于公司在柱面镜多年的技术积淀,在加工精度、效率和一致性等方面具备一定技术优势,公司的方案能契合客户的诉求。综上,成熟稳定的光学产品生产能力是保障本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
(3)多元化销售渠道利于后续产能消化,是本项目持续运营的有力保障
本项目建设完成后,公司将通过多元化的销售渠道消化新增的产能,避免产线和人员闲置,实现项目预期收益。目前,公司采用“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双轮驱动市场开发,销售覆盖面广。公司线上销售平台实现了亚马逊、京东、天猫等国内外主流电商平台的覆盖,同时还建立了自有独立站点、通过Indiegogo 等平台拓展产品销售渠道;线下销售主要通过 B&H、Focus 等全球摄影摄像领域知名的经销商渠道,能快速实现产品在国内外主要国家和地区市场的销售。
此外,公司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大数据的方式收集客户需求,反哺产品研发,使产品市场定位更加精准。在上述背景下,公司通过面向全球提供质量稳定且性价比高的摄影摄像器材和光学元器件产品,以此逐步提升自身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并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技术形象。因此,多元化销售渠道有力保障项目后续的产能消化。
4、项目投资估算
装修工程费 3,801.42万元,设备购置及安装费 13,109.66万元,软件购置费用 1,300.00万元,预备费 910.55万元,铺底流动资金 5,678.37万元,合计 24,800.00万元。
5、项目实施进度
项目建设分两期,共 24 个月,主要包括建筑装修、设备购置安装、软件购置、人员招募及培训等内容。
6、项目投资效益
本项目建设期 24 个月,按运营期 10 年(含建设期)测算,项目建成后预计实现年均收入 49,432.33万元,年均净利润 4,993.94 万元。项目投资所得税后内部收益率为 27.22%,静态回收期(税后)4.86年。
此报告为摘录公开部分。定制化编制政府立项审批备案、国资委备案、银行贷款、产业基金融资、内部董事会投资决策等用途可研报告可咨询思瀚产业研究院。
来源:思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