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淮阴,一场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基层民主实践正在蓬勃开展,吸引着无数目光,民主的“魅力”在这里绽放出光芒。淮阴区人大常委会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精心指导下,于淮高镇刘河社区率先探索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自实践点建成以来,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累计接待全国人大和省内
在淮阴,一场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基层民主实践正在蓬勃开展,吸引着无数目光,民主的“魅力”在这里绽放出光芒。淮阴区人大常委会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精心指导下,于淮高镇刘河社区率先探索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自实践点建成以来,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累计接待全国人大和省内外人大110批次前来调研考察,淮阴当地的大中小学生和普通老百姓也纷纷慕名而来。不仅如此,这一实践点还吸引到了清华、北大学子来“打卡”。2024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更是对其给予了关注,聚焦了这片充满希望的“民主田野”。
聚焦“最广泛”,筑牢民主实践阵地。刘河社区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以“展示民主的窗口、联系群众的桥梁、服务发展的载体、基层治理的平台”为定位,通过独特的“廊点站”模式,让基层民主更接地气。踏入镌刻足迹宣传廊,总长70米的长廊宛如一部生动的“民主画册”。这里集中展示着刘河选区内人大代表的履职风采,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诉说着代表们为群众服务的点点滴滴;刘河村为民办实事的典型案例,让村民们切实感受到生活的变化。光影交错间,履职印记被深深镌刻,村民们从身边的点滴变化中,深刻体会到自己是村子的主人,民主意识在心中生根发芽。老报新声学习点则像是一座连接历史与现实的“人大知识宝库”。这里收集整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报道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老报纸,展陈着会议公报、“五四宪法”、选民证等具有时代印记的人大历史资料。每一份资料都承载着人大制度的发展脉络,在这里,人们可以全面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作用和内涵优势,深刻感受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魅力,让人大制度深入人心。“你呼我应”实践站更是将民主延伸到群众的生活中。它健全完善了刘河选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功能,围绕特色产业——赤松茸产业发展,打造了“搭把手”人大代表专业工作站,为搜集民情民意、发挥代表专长搭建了畅通无阻的桥梁。刘河实践点成为淮安市人大常委会首个挂牌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研习实践基地”。
聚焦“最真实”,明晰民主实践路径。为了让基层民主真正落地生根,刘河社区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三五”工作法,构建起党委领导下村支“两委”、人大代表、选民代表、选民“五方”共同参与,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五个”环节,实现人民选举、知情、参与、表达、监督“五项”权利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在社区治理方面,402户被划分成两个区、四个网格。同时,借助“积分银行”管理办法,激发了群众自我管理的热情。“表现换积分,积分兑奖励”的方式,让群众在参与基层治理过程中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成就感,进一步调动了基层群众自我管理、服务、教育和监督的积极性。在数字时代,刘河社区紧跟潮流,借助“数字人大”平台,积极推动“码上见代表”小程序应用。群众通过这个小程序能够实现“全天候联系”,真正参与到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各类意见建议得到了有效收集和解决,群众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选民议事会”更是为解决群众问题搭建了平台。围绕群众反映的问题,村支“两委”、人大代表、选民代表和选民齐聚一堂,针对大小事务共商对策。无论是小到健身器材、停车问题,还是大到社区建设,大家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与民同行”代表小组议政则为解决难题织就了一张严密的“保障网”。群众反映的问题在村内无法解决的,人大代表将问题向镇人大主席团反映,“一事一议”召开议政会议;若镇里无法解决,则上报到区人大常委会,由区人大常委会组建代表小组持续跟进。实践点成立至今,已累计召开议政会议15场,一批急难愁盼问题得以精准破解。
聚焦“最管用”,彰显民主实践成效。在刘河社区的民主实践中,“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民治民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逐渐形成,一幅美好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为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刘大爷告诉笔者,刚搬进小区的时候,家里的铁锹、锄头等农具只能随意堆放在院子里。每到刮风下雨的时候,他就特别发愁。“实在没办法,大家就只能搭个彩钢瓦或简易的小棚子放这些工具,可这不仅不好看,还有人上门说这是违建,不让我们弄。”刘大爷满肚子话要说,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刘河选区的人大代表、村干部和选民代表挨家挨户上门了解情况。随后,他们将此事正式提交给了刘河村党总支。在随后的选民议事会上,人大代表、村支两委成员、选民以及选民代表坐到一起,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经过充分的交流和协商,大家达成了一致共识:由村委会请专业的设计院统一设计阳光房的规格和样式,引导居民们按照设计方案来建造阳光房,对于不符合标准的,住户需要自行拆除。如今,效果十分显著。“你们看看咱们小区现在的阳光房,样式都差不多,多好看啊!家里的东西也有地方放了。很多人听说后,还专门跑到我们这儿来学习取经呢!”刘大爷满脸自豪地说道。不仅如此,通过“与民同行”代表小组议政机制,村北侧破损的道路也得到了妥善地解决。区交通局将其改造后,村民的出行安全得到了更好地保障。从人居环境整治到美丽庭院创建,从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到重点项目建设,刘河社区始终积极行动。他们通过走访了解居民需求、深入调研实际情况、广泛开展议事协商等多种方式,成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村里请中医坐诊为居民提供健康服务”“槐香桥路面维修保障村民安全通行”等35件操心事、烦心事都被一一化解,社区也因此荣获多项荣誉称号。在乡村产业发展方面,“稻菇”轮作项目在民主决策与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突破了发展“瓶颈”。“一揽子”计划的实施,让赤松茸亩产超3000斤,不仅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5万元,还带动26户群众走上增收致富之路,助力“强富美高”新刘河建设迈向更高标准。
如今,淮阴区人大常委会总结刘河基层民主实践点建设经验,按照“建管用”并重的思路,全力推进基层民主实践点建设软硬件提档升级。高家堰、徐溜镇、丁集镇、刘老庄、马头镇等5个各具特色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相继建成,人大阵地强起来,人大代表动起来,人大工作活起来,为基层民主的生动实践奏响了乐章,让淮阴大地洋溢着民主的芬芳!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