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写道:“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云:“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此时,大地摆脱了冬的束缚,春风
清 明
当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便到了清明节气,通常在每年阳历4月4日至6日。“清明”,既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传统节日。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写道:“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云:“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此时,大地摆脱了冬的束缚,春风已经吹遍每一个角落,草木青青,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与突泉县民俗非遗体验馆 联合出品
节气物候
一候桐始华:气温升高,桐树开始萌芽开花。
二候田鼠化为鴽:田鼠开始活动、繁殖,鴽雀(鹌鹑之类的小鸟)也开始变得肥壮。
三候虹始见:天气晴朗,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见到彩虹了。
从桐花开放到田鼠活动繁殖,再到春天的标志——彩虹的出现,这三候描绘了清明节气期间大自然的变化,也提醒人们珍惜春日美好时光。
节气农事
清明节气是冬歇以后农事活动全面展开的重要节点。唐代诗人章孝标在《长安秋夜》中写道:“牛犊乘春放,儿童候暖耕。”诗句描绘的就是清明至谷雨时节日益忙碌起来的田间耕种场景。
许多民间流传的农谚与清明耕种有关,比如“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清明前后,点瓜种豆”“地温稳定十三度,抓紧时机播春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此时不仅有利于粮食作物的播种,也是瓜豆、棉花、林木种植的好时节。清明前后,人们应时而动,忙着在田地里耕种、施肥、除草、灌溉。不过此时北方降水仍然较少,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时,适时做好春灌工作,防范春旱对春播和作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清明节气还有一些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传统习俗。比如,一些地区会在清明节前后进行春祭活动,祈求丰收和风调雨顺;一些地区则会举办土地公庙会等传统节庆活动,以表达对土地和农业生产的敬意和祈愿。
节气文化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根据传统,每到清明时节,人们会回到故乡祭扫祖先的墓地,扫墓之后还会举行一些传统活动,如踏青、荡秋千等,以缓解悲伤之情,表达感恩祖先、感谢生活之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清明节气的庆祝方式也有所不同。一些人仍然会回到故乡扫墓,但更多的人则会选择通过祭祖堂、献花、上香等方式来缅怀逝去的亲人。清明节也是植树日,此时气候适宜,种植树苗的成活率高。在崇尚绿色、环保的今天,人们也会选择在先人墓前种植一棵树,让在世的人有了思念的寄托。
另外,一些地方也会组织一些与清明节气主题有关的活动,如清明文化展、诗歌比赛等,使“慎终追远、敦亲睦族、行孝尽哀”的思想和人文精神得到延续与发展。
除了祭扫祖先和缅怀逝去的亲人外,人们还会食用清明花饼、青团等,这些都是与清明节气有关的传统食品。
文物看节气
唐代诗人白居易笔下“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道出了清明祭祖时的庄重肃穆。除了扫墓、祭奠先人,清明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这个时节,既有缅怀先辈的悲辛泪,又有踏青出游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气和节日。
刻入夯土 四千年陶寺的“定点观测法”
清明,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宋代《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以尽思时之敬。”
早在四千多年前,陶寺先民就采用“定点观测法”——在观测点通过夯土柱间缝隙追踪日出方位。“古人观测到阳光穿过某道缝时,便知安排春耕、祭祀的时间到了。”参与实测的考古学家冯九生曾解释。陶寺古观象台最北侧的缝对应夏至(6月21日),最南侧的缝对应冬至(12月22日),中间的7号缝,则对应春分(3月20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陶寺考古队领队高江涛,曾带队连续15年在陶寺古观象台进行实地模拟观测与研究,发现春分节气后太阳每日北移,到3月28日这一天,太阳正好穿过第8号柱缝,此时太阳方位角十分接近正东方向。据推测,它便是4000多年前先民做重要祭祀活动的节气。这个被先民刻入夯土的节气,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高度吻合,在陶寺一带,清明祭祖活动往往在清明节气前一周就已经开始了。
陶寺古观象台 图/王建敏
令人惊叹的是,现代天文学计算显示,因黄赤交角变化与岁差影响,公元前2100年的清明确实出现在3月28日前后。
祖辈传下来的日子,原来刻在四千年前的夯土柱上。
纸鸢系古今 清明不只雨纷纷
唐代是寒食清明文化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中唐以后,寒食节开始融入清明节,并逐渐被清明节取代,其文化内涵和娱乐功能也更加丰富,形成了“祭祖追思”与“迎春宴乐”的双重文化内核。
在古人眼里,清明节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放风筝可以带走自己的秽气。因此,放风筝作为艺术表现题材,也被运用在杨柳青年画等民间艺术品的创作之中。
走进天津博物馆,馆藏的清光绪版杨柳青年画《放风筝》,突出表现清明时节人们放纸鸢的快乐图景。画面中的8个人物,每人手里都牵着形态各异的风筝,谈笑间风筝高高飞起。天津人不仅喜欢放风筝,还喜欢研究风筝的制作工艺,因此出现了专门靠制作风筝而出名的风筝制作名家,其中“风筝魏”颇具盛名。民国初年,天津风筝制作空前鼎盛,魏元泰,人称“风筝魏”,研制风筝二百余种,还创造了折叠式风筝,这些风筝造型多变、彩绘逼真、飞行平稳、便于携带。
除了放风筝外,无论古今,人们都会踏青郊游,进行一场春日的狂欢。《东京梦华录》描绘了北宋清明盛景: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
天津博物馆中,杨柳青年画旧版新制《欢天喜地》里,几小儿正在春和景明中欢快蹴鞠;藏于山西博物院的金大定九年木雕阑额构件——“女子梨下荡秋千”浮雕,以“剔地隐起”技法刻画清明民俗:女子足踏秋千板,身后梨枝低垂,道破木雕“梨”与“离”的语义隐喻,另外,构件榫卯处的三组方胜纹暗含《庄子》“死生为徒”的循环哲思,让一方木雕成为融合民俗与哲学的文化密码。
迈入现代,人们延续着踏青放鸢的春日雅兴,更赋予了节日新的内涵:故宫用数字技术让清明上河图“活了”起来;年轻人将青团改良为芋泥、咸蛋黄等各种新口味,让传统食物成为“网红”;网上“云祭扫”“植树代祭”等低碳方式,既承载追远之思,又呼应生态文明理念。
清明,始终是中国人调和生死、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它提醒我们:对逝者的追忆,终将转化为对生命的珍重;对传统的守护,永远需要与时俱进的诠释。正如那跨越千年的清明雨,既湿润了历史的碑铭,也浇灌着未来的新绿。(李君 张亚军)
(李君系天津博物馆文物保护部技术部主任 张亚军系山西省长治市气象局办公室副主任)
文字读节气
当太行山的桃花汛裹挟着春泥漫过浊漳河岸,铜鞮故地的清明节气便在青石板上“晕染”出深深浅浅的水痕。在山西省沁县南涅水石刻馆的北魏造像碑林中驻足,碑文中的农耕场景与北魏农书相呼应,暗含节气时序的智慧。这些沉睡在沁州大地的文物,恰似二十四节气长卷中的朱砂钤印,以千年不褪的殷红,标记着农耕文明的永恒轮回。
石刻卷轴:凝固的春耕叙事
拂去北魏造像碑林上的千年浮尘,下层的浮雕渐次苏醒:老农扶犁的脊背弯成新月,耕牛蹄印在春泥里绽开莲花。这些定格在青石上的农耕图景,与地方志所述“清明祈丰”旧俗互为映照。相传修缮沁县普照寺时,梁架间惊现的墨书,记录着明代清明立柱的往事——那些浸润着桐油香气的椽木,好像在诉说着清明的往事。
长治市平顺县大云院壁画中的春日场景,与宋金时期墓葬陶器共同勾勒出清明祭祀的器物谱系。承载祭品与春蔬的容器历经千年,依然延续着相似形制,宛如清明祭祀的香火摇曳于时空隧道,传递着相同的温度。
平车和犁壁,是传统农耕文化中的重 要工具之一。 图/刘鹏
残碑上“寒食改火”的刻痕,与史籍记载的皇家礼制隔空对话。那些被薪火点燃的榆柳枝,曾在清明前的寒夜里照亮多少农人的希冀?段柳村发现的《青苗会账簿》,用蝇头小楷记录的农事日志,换算成公历恰是清明次日,这让时光的经纬在农耕历法中完美交叠。
清代《沁州志》记载的“折柳测春”旧俗,经过文物工作者的精心缀合,逐渐显现出完整的节气图谱,如同修复一件布满裂痕的古瓷,让湮没的农耕智慧重现温润光泽。
古今交响:泥土中的文明根系
如今的浊漳河畔,古老的节气正演绎着新的故事。石刻馆里,游人的指尖在特制的拓片上摩挲,宣纸渐渐显影出五谷纹样;古寺檐角下,入选地方非遗名录的沁州黄耕种技术,正在续写春的契约。智慧农业园的电子屏幕上,温湿传感器正编织着数字化的节气密码。
暮色中的石刻馆,晚风翻动着檐角铁马,发出清脆的叮咚声,那些镌刻在石碑上的春耕图景,此刻正与远处现代农业园的点点灯火对话。清明,这个生长在时光缝隙中的特殊节气,始终保持着对土地的虔诚姿态。它不仅是古籍中的时令符号,更是深植于文明基因里的生命律动——就像浊漳河永远朝着大海的方向奔流,却始终记得太行山岩层中最初的泉眼。(苏君梅)
(作者系山西省沁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专家论节气
“清”字的演变过程较为复杂,最初的形态可能与水有关。古人以“水净”喻指万物澄明;而“明”字则取日月交辉之意象,金文中“日”如圆轮悬空,“月”似弯钩挂角,二者并立,昭示光明的永恒流转。至小篆时期,“清”“明”二字已趋规范,三点水的轻盈与“日月同辉”的庄重合为一词,暗合清明时节“雨润万物,天地通明”的自然哲学。
写清明最有名的诗莫过于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人在路上走,突然下起了雨,这首诗的高明之处在于语言浅显,而意蕴无穷,它的情感一层层加深加厚。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遇上的,可能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清明不仅是节气,更是中国人直面生死的哲学场域。《红楼梦》中,宝玉在水仙庵井台私祭金钏,以“一炷私香,几滴清泪”解构了礼教规训下的宏大叙事,展现了个体生命在宗法秩序中的渺小与真实。这种对死亡的私人化书写,恰似清明细雨消解生死壁垒的隐喻。余华《第七天》让主人公在“死无葬身之地”的荒诞结局中,完成对“入土为安”传统生死观的现实诘问。
影视作品中,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虽聚焦日本盂兰盆节,但其“扫墓时发现父亲偷偷擦拭母亲墓碑”的细节,与中国人清明培土除草、焚香献花的仪式形成跨文化共鸣。生死相隔的遗憾,总在不经意间自然流露,印证了人类情感表达的共通性。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周作人曾在《故乡的野菜》中,以荠菜、草紫唤醒清明时节的味觉记忆。食物成为穿越时空的密码,一口黄花麦果糕咽下,既是舌尖上的春日清甜,亦是对逝者无声的祭奠。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清明如同一条流动的文化纽带,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紧紧相连。它启示我们:追思不必沉溺于痛哭,亦可化作踏青时簪发的柳枝,化作孩童追逐风筝时的欢笑。这种“向死而生”的智慧,让清明的雨既湿润了墓碑,也浇灌出新生的希望。(张亚军)
全球瞰节气
当伦敦唐人街的商铺飘出青团清香,当“亡灵”浩浩荡荡地在墨西哥的大街小巷游行,一场跨越洲际的文化仪式正在全球上演。作为中国传统节气与节日的双重载体,清明节在海外的传播,不仅是华人情感的寄托,更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对话窗口。
清明,这个浸润着东方哲学与生命观的传统节日,不只是中国大地上的一个节日,它还化作无数细流,融入异国的土壤,在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衍生出多元形态。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清明节在唐宋时期形成,是在节气基础上继承融汇寒食节习俗活动的结果。
寒食节经中国传入韩国后,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韩国传统的四大节日,韩国人将寒食节这一天作为拜祭祖先、追思先人的日子。在越南,清明节是越南民间祭扫先人墓和踏青的重要节日,祭扫者修理坟墓、清除杂草,焚香烧纸,许多地方还有扫墓时燃放爆竹的习俗。在日本,与清明节内涵最接近的是盂兰盆节,每年阳历8月13日至15日左右,各地会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人们纷纷回到家乡去祭奠祖先。
食物是最柔软的文化载体,一块青团,一口独特美食,无需翻译,便能唤醒跨越种族的情感共鸣。吃青团是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清明节习俗,如今青团已成为一道特色美食香飘万里,甚至进入了国际美食博主的镜头。在马来西亚,当地华人将五牲供品演化为融合南洋风味的独特菜式。
杜牧笔下“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哀婉,经翻译家许渊冲以英文韵脚重构,成为西方读者眼中的东方抒情诗。在现代,清明节的海外传播不仅是习俗的输出,更是中华文化价值的再诠释,2025年即将举行的陕西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将邀请海内外华人华侨代表,通过多种创新方式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清明节承载着中国人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如今在时代发展中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依托清明节,我国多地出现新的文化活动。如开封清明文化节、中国·介休清明(寒食)文化节、都江堰清明放水节等,这些地方节会一方面充分挖掘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并努力使其再现,另一方面利用、整合现存各种资源,充实到节会活动中去,成为复兴传统习俗活动和创造新活动的重要部分。(唐淼综合《清明节的传承与变迁》《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清明节的传承发展》整理)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