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兴十二年,五丈原上的秋风卷起枯黄的草叶,诸葛亮躺在简陋的军帐中,蜡黄的脸色与案头那盏摇曳的青灯相映。
建兴十二年,五丈原上的秋风卷起枯黄的草叶,诸葛亮躺在简陋的军帐中,蜡黄的脸色与案头那盏摇曳的青灯相映。
这位一生鞠躬尽瘁的丞相,终于到了油尽灯枯之时。
他握着姜维的手,留下三句遗言。
千年后,当我们翻开《三国志》细读,才发现这位卧龙先生的临终叮咛,竟比任何成功学教材都更直击人心。
一、用人:别让“纸上谈兵”毁了你的格局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执意将街亭重任交给马谡。
帐内,王平皱着眉劝谏:“马谡只会纸上谈兵,末将愿与他同去!”
丞相却摆摆手:“幼常熟读兵书,定能立下奇功。”
结果马谡刚愎自用,弃城扎寨于山顶,被张郃断了水源。
蜀军大败,王平拼死收拢残兵,街亭失守直接断送了北伐的希望。
诸葛亮在奏折里坦然自劾:“臣以知人之明不明,累致败绩。”
他深知自己错在用错了人,却将错就错,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现代职场里,多少老板迷信“名校光环”,重用只会画饼的PPT战士。
多少团队因裙带关系埋下隐患;又有多少创业者被“空降兵”的头衔迷惑,最终被内耗拖垮。
用人之道,不在学历头衔,而在洞察人心。
诸葛亮若早悟透这点,或许五丈原的结局会是另一番模样。
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临终前,刘禅派李福前来探望。
彼时,军帐内陈设简陋,仅有粗布被褥与质朴的木制案几。
出身贵胄的李福见状,大为动容,忍不住问道:
“相父清贫至此,陛下该如何安置您的家人?”
诸葛亮淡然一笑,轻声道:
“臣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足以维持家人生活。待臣死之日,不会带一缕锦帛归家。”
言罢,他缓缓从怀中掏出写给儿子诸葛瞻的家书,其上写着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虽权倾天下,生前却极为清贫。
他去世后,后主刘禅依其遗嘱将他葬于定军山,“因山为坟,不坟不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司马懿掘开孟达墓时,见满棺金玉。
再望向定军山上那看似荒寂的冢墓,司马懿这才真正领会了诸葛亮 “死而后已” 的高洁。
反观当下,许多人背负着高达三十倍年薪的房贷,盲目追逐快消品潮流,将信用卡刷成了束缚自己的 “紧箍咒”。
诸葛亮的家书并非道德绑架,而是深刻提醒我们:
当物质欲望过度膨胀,吞噬精神空间时,唯有内心的丰盈,才是真正的富有。
三、慎独:孤独是检验真心的试金石
在五丈原那清冷的营帐内,烛光摇曳,诸葛亮独自对着木牛流马的设计图反复校对,每一笔都倾注着他对蜀汉的最后期望。
姜维轻手轻脚端来药碗,目光扫过案头,只见那未完成的《诫子书》摊开着: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的墨迹尚在晕染。
诸葛亮眉头紧锁,喃喃自语:
“悔恨出茅庐,鱼水难再得。”
他内心满是对往昔决策的反思,深知自己过于刚愎,既渴望成就王业,又难以对那些颇具争议的人才放权。
既执着于北伐靖难,又不舍内政的精细把控。
这般独处时深刻的自我拷问,尽显其伟大。
如今,社交媒体喧嚣,“人设” 成风,不少人在聚光灯下故作光鲜,关掉滤镜却尽显狼狈。
而诸葛亮的慎独,绝非作秀,而是将 “慎独则心安” 刻入灵魂。
当点赞数成为衡量价值的标准,我们更应问问自己:
诸葛亮的三句遗言,没有“鞠躬尽瘁”的豪言壮语,却藏着穿越千年的生存智慧。
用人时别被表象迷惑,消费时别让欲望绑架,独处时别被虚荣绑架。
当我们学会在喧嚣中保持清醒,在繁华中守住本心,在孤独中磨砺真心,或许才能真正理解:
真正的强大,不是掌控他人,而是掌控自己;
真正的富有,不是拥有更多,而是需要更少;
真正的永恒,不是留下丰碑,而是让精神在时光里流转。
下次当你在职场里为用人纠结,在直播间为折扣眼红,在深夜里被焦虑吞噬时,不妨想想五丈原上的智慧之言。
那就像是一面铜镜,越擦拭,越能照见我们内心的蒙尘。
来源:小学快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