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然而近些年的考古发现证明这种说法太保守了,全国各地发现的八九千年的考古遗址比比皆是,充分展示了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历史,尤其是长江下游浙江地区的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更是将中华文明的历史向前推进到一万年前。
#我的宝藏兴趣#都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然而近些年的考古发现证明这种说法太保守了,全国各地发现的八九千年的考古遗址比比皆是,充分展示了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历史,尤其是长江下游浙江地区的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更是将中华文明的历史向前推进到一万年前。
浙江地区的新石器遗址
上世纪30年代杭州良渚古城遗址逐渐揭开了她的神秘面纱,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修建了面积超过300 万平方米的城市,比埃及的孟菲斯城早了 1000 年。其制作的良渚玉琮更是开启了中国 “苍璧礼天”祭祀制度;1973年,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7000多年前,长江下游存在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平行发展的稻作农耕文明;1990年,萧山跨湖桥遗址独木舟的发现,表明老祖宗在8000年前已具备航海能力。
进入新世纪后的考古发现更具颠覆性。2004年,浦江上山遗址发现的陶器胎体中掺杂的稻壳,经碳十四检测,是11000多年前的驯化稻稻壳;2012年和2021年,义乌桥头遗址不仅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彩陶片(距今 9000 年),而且在个别陶器残留物中发现了酒精成分……。这一系列的发现足以证明中国有近万年的文明史。
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彩陶盆
2024年浙江仙居县下汤遗址再传好消息,这里的一系列考古发现不仅全面展示稻作农业、彩陶技术、聚落结构等史前社会的形态;而且在最古老的地层中发现了距今4万年的野生稻遗存,将中国人培育稻谷的历史完整再现。凭借这些重大发现,下汤遗址荣登中科院等权威机构主办的“2024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榜单。
下汤遗址位于浙江中南部台州市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坐落在永安溪上游河谷地带的一块台地上,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台地被括苍山支脉环抱,永安溪的两条支流在此交汇,"两水夹一洲"的地理格局,和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为许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避难所,使以野生稻为代表的作物安全渡过了末次冰期的严寒气候,从而使这里成为世界上最早培育出稻米的地区。
下汤遗址位置及上山文化的主要遗址点
1984年,当浙江省的考古工作者首次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发现残破陶豆时,将它认定为距今7000-5000年的普通新石器遗址。然而,在2015年,当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仲召兵团队再次勘察下汤遗址时,发现了与上山文化相似的红衣陶罐时,他突然意识到——正在触摸的可能是一个跨越万年的文明遗迹。
2022-2024年,为配合基建工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仲召兵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对下汤遗址展开系统性发掘,揭露面积达2250平方米,清理出延续近万年的房址、墓葬、灰坑等遗迹。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文物400多件,此外还有大量的碳化稻米、稻米植硅体(变为化石的稻米)、动物骨骼化石等遗物。
下汤遗址出土的陶器和石器
下面我结合下汤新石器遗址发掘简报,为大家讲述这座史前聚落近一万年辉煌历史。
下汤新石器聚落遗址文化层堆积厚达2.5米,垂直分布着四个连续的文化堆积层。自下而上,第一层是距今10000-8500年的上山文化(长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地层;第二层是距今约8300-7000年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的先驱)层;接近地表的第三层是距今7000-6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文化层;台地外围的最上层则是良渚文化向南传播形成的好川文化层,距今约4500-4000年的。其中上山文化层在下汤遗址中占据主体地位。这种连续无断层的地层序列,在长江流域新石器遗址中堪称孤例,因此被称为 “中华文明的万年起点”。
此外考古队在距地表6.3米深的、距今数万年的古老生土层中,提取到了硅化的植物细胞遗存——野生稻植硅体,经最新的碳十四检测技术测年,距今4万年。这表明从那时开始,先民们便开启了人工驯化稻米的旅程。
下汤遗址文化地层
到了上山文化时期,浙江南部的稻作农业已经完全成熟。人们在台地上修建房屋,烧造陶器,在周边种植水稻,饲养家畜,过上了安稳的定居生活。台地中心成为了村落,外围有10余座人工堆筑的土台环绕,多数土台上分布着器物坑,里面有陶器、石器和猪、鹿、鸭、鳖等动物骨骼出土,推测土台和器物坑与三星堆的祭祀坑类似,是某种祭祀仪式或宗教活动的遗存。在台地和人工土台之间有一条人工挖掘的环壕,兼具排水和军事防御功能;土台外部还有一条好川文化时期修建的外环壕围绕,表明到4500多年前,村落规模向外围扩展了许多倍。内外环壕沟间分布着多座墓葬,外环壕外侧的广阔空间则分布着稻田、道路、水渠等遗迹,标志着稻作农业的成熟。
下汤遗址各种遗迹分布示意图
台地中心西北部有一处面积约200平方米的红烧土硬面“广场”,边缘分布着26组石磨盘与石杵臼组合的农作物加工工具。从磨盘提取到的淀粉类植硅体残留物分析,古人在此加工的农作物有稻米、橡子、薏苡等种类。因此这里是先民们集中加工食物的场地,可能有专门的人员加工粮食,类似于后世的磨坊。这种专业化生产空间的诞生,标志着社会分工的出现。
此时,人们已经告别穴居时代,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屋,台地中心发现了10多处房址,其中面积较大F12是上山文化晚期的地面式建筑。它是一座以木柱和木质墙板支撑的长方形房屋,基槽内有22个直径在15-20厘米的柱洞,复原显示它是一座面阔5.2米、进深4.8米的土木结构房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基槽两侧的斜向柱洞构成45°夹角,表明两根木柱在上部有榫卯相连,使房屋骨架形成稳固的三角形支撑。这证明早在85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掌握榫卯结构的力学原理。
下汤遗址聚落的还原场景
距离F12房址30米处的F7房址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营造逻辑:这是一座直径为3.6米的圆形房屋基址,它采用"中心柱+放射状龙骨"的构架建造,屋顶推测可能是圆锥形的茅草顶。这种方、圆建筑并存的格局,可能对应着不同功能的空间划分——矩形房屋数量少、面积大,可能是氏族的议事场所;圆形茅草屋数量多,可能是氏族成员的家庭居住房屋。
台地周边分布着400多座灰坑,这些灰坑在远古时代是倾倒生活废弃物的场所,但在考古学家眼中却是香饽饽。许多重大考古发现,都是在灰坑中诞生的,下汤遗址的灰坑就被称为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数据中心"。考古学家通过水流浮选法,从上山文化早期的一座灰坑中,提取到了碳化的稻谷和稻壳。这些稻谷稻粒修长,长宽比为2.71,稃壳双峰乳突呈明显的驯化特征,但中心的小穗轴仍保留30%的野生形态,正处于人工驯化的最后阶段。经升级版的碳十四测年法(又称AMS测年)测定,年代距今9400±30年。
下汤遗址灰坑提取到的碳化稻
在遗址东部的灰坑中,考古队发现了分层堆积的大量稻壳、鱼骨、猪骨、鹿角与陶片等遗物,反映了先民们种植、狩猎与家畜饲养相结合的农业模式。通过显微镜等高科技仪器的微痕分析,学者们发现这些遗物是在连续12次的季节性填埋中埋在台地东部的。其中在第5层填埋物中,发现了用于耕作的骨耜。它是用动物的肩胛骨制作的,中间穿孔,捆绑在木柄上,用来耕地。显微镜下显示,这件骨耜的刃部磨痕与现代水田作业工具的磨痕高度吻合,证明当时已形成灌溉体系。这些重大的发现,结合该遗址出土的4万年前的野生稻植硅体,一幅中国人驯化水稻的场景越发清晰。从采集野生稻,到有意识的种植水稻,再到水稻的驯化,以及灌溉系统的出现,我们的祖先至少奋斗了四万年。
河姆渡文化时期的骨耜
与稻作农业一同兴起的还有彩陶文化,下汤遗址出土的彩陶器主要集中在器物坑和墓葬随葬品中。距今九千多年前,先民们已经掌握了捏塑法、泥片贴筑法、泥条盘筑法等多种制陶工艺。而且部分陶器先在表面薄施一遍细腻的赤铁矿粉红衣,再在红衣上叠加施以厚重的高岭土乳白彩,形成红地白彩的对比效果。以往西方学者认为彩陶文化发源于西亚地区,但下汤遗址的彩陶器与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等地区的彩陶同时出现,平行发展。而且所用的颜料赤铁矿粉和富含石英石的高岭土都产自浙江本地,纹饰也不同于西方的弧线几何纹饰。这证明浙江上山文化的彩陶才是东方彩陶文化的源头之一。
下汤遗址出土的彩陶
说起上山文化彩陶,下汤彩陶器的制作工艺和风格与上山文化义乌桥头遗址的彩陶有诸多的相似之处:比如两地彩陶均分为乳白厚彩和红彩薄彩两种类型,都用八九百度的低温烧制。其中乳白厚彩的纹饰微微凸起,触感粗犷,视觉对比强烈。纹饰以太阳纹、短线组合、点彩带组合、对顶三角纹等几何图案纹饰为主。太阳纹体现了对太阳神的崇拜,短线组合纹类似卦符,可能是计数符号,也可能是某种原始宗教的特殊符号。总之两地的彩陶文化一脉相承,而且彩陶器都是用于祭祀或仪式性的礼器器物,具有早期礼器功能,它们与早期稻作社会的精神信仰密切相关。这也是下汤遗址早期文化被归类为上山文化的主要原因。
上山文化彩陶太阳纹、对顶三角纹
考古队在下汤遗址中心区域的器物坑中,发现了一套神秘的"红衣陶礼器组合"。这套礼器由一口陶缸和里面套放的15件微型陶器组成。陶缸外饰红衣,高58厘米,口径46厘米。里面整齐套放着15件微型陶器,有直径小到3厘米的陶杯,大到直径12厘米的陶壶。
下汤遗址出土的"红衣陶礼器组合"部分陶器
由于层层套放,减少了陶杯中液体的蒸发,考古工作者在仔细检查微型陶器时,在部分陶器底部看到了残留的白色结晶物。经实验室化验,结晶物主要成分为类酒石酸,这是一种水果发酵后形成的有机酸,多出现在葡萄酒等果酒中。因此证明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在距今约1万年前,已经掌握了果酒的酿造技术,并且用它祭祀祖先与神明。
2024年发现的M7墓葬(距今约9000年),更将稻作与社会分化的关系具象化。这座上山文化中期的高等级墓葬,墓主人显然是一位地位显赫的人物,它的周身摆放着22件陶器,包括3件储粮用的大口缸。人骨同位素分析显示,墓主人食谱中稻米占比达67%,远远超过普通墓葬人群的38%,暗示着粮食等物资的支配权出现阶层分化。这比以往认为的阶级分化时间提前了至少两千年。
下汤遗址墓葬发掘现场
下汤遗址的这座聚落从10000多年以前兴起后,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不断交流融合,最终壮大了自己。经过跨湖桥文化漫长的1000多年的发展,这里的先民们在河姆渡文化时期(7000年前),也掌握了陶器的轮制技术,制作的陶器器型更加规整,地层中发现了制陶的陶轮。
到了距今4500多年的好川文化时期,杭州湾与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持续传播到了这里,在聚落外环壕内侧发现的H403器物坑中,出土了玉钺、石箭镞与猪下颌骨的组合,这与良渚文化瑶山祭坛的祭品组合高度相似。这种礼制元素的承袭,暗示着区域政体间的文化认同正在形成。也许在4000多年前,这里也在良渚文明的统治之下,同属于一个未知的王国体系。
下汤遗址出土的部分石器、玉器
良渚文明在4100年前神秘消失后,夏王朝统治了这里。相传大禹去世后,就埋葬在浙江绍兴的会稽山。《越绝书》记载,夏朝的第六代君主少康将庶子于越分封在会稽,这便是越国的开国君主。从此下汤遗址所在的永安溪河谷成为越国的核心区域,下汤先民们创造的灿烂文化也快速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
当我们在下汤遗址的探方剖面凝视那些交错的红烧土与陶片堆积时,看到的不仅是地层学的年代标尺,更是人类突破生物局限的壮丽史诗。这里保存着农业革命完整的技术,从野生稻识别到驯化育种,从点播棒到灌溉系统,从家庭粮仓到公共储备、加工。更珍贵的是,那些绘在陶器上的太阳纹、埋在祭祀坑下的玉器、画在陶器上的卦像符号,共同构成了精神世界的财富。
下汤遗址公园
随着遗址保护工作的推进,下汤正在书写新的传奇。遗址公园规划中的博物馆展廊,将带参观者穿越万年:从野生稻采集者的篝火,到农人的打谷场,从陶工的转轮,到祭司虔诚叩拜的祭台。这或许正是考古学的终极魅力——让我们在钢筋混凝土的都市丛林中,依然能触摸到文明最初的温度。
来源:小方?